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的改革,为什么会被宋仁宗抛弃?

范仲淹的改革,为什么会被宋仁宗抛弃?

  问:能不能说一说范仲淹和庆历新政?

  自秦汉至明清,两千余年的中国帝制时代,出现过许多变法。

  这些变法,绝大多数以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皇权收入为核心目标。

  比如: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追求最大限度地汲取秦国的人力物力;汉武帝改革的手段是发动声势浩大的“算缗告缗”运动,鼓励民众互相举报彼此的资产,造成了“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产业”的后果;唐德宗任用杨炎变法,以“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实际上是将那些以前缺乏正当性的苛捐杂税(暂时法外之法),全部纳入到“两税”这个大口袋之中,使之变成正规赋税(那些缺乏正当性的苛捐杂税,随后又再次出现)。王安石变法,虽然高举着“方田均税”的旗帜,但并没有认真去做“方田均税”的工作,而是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上面,因为它们可以大幅给宋神宗增加收入;再往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雍正的“摊丁入亩”,都不过是唐代两税法的翻版。

  比较之下,范仲淹所主持的“庆历新政”,是一种难得的异数。

  


  图:范仲淹像

  这场北宋建国八十余年后启动的改革,主要目的不是敛财,而是缓解民生疾苦,整顿腐朽的官僚系统。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奉命向宋仁宗“条陈十事”,列举了十条亟需改革的问题,其中有八条,涉及到了对官僚的整顿。

  第一条叫做“明黜陟”。简单说,就是要废除文官三年升一次官、武官五年升一次官的“论资排辈”旧例。只有做出了“大功大善”的官员,才能得到升迁。

  第二条叫做“抑侥幸”。简单说,就是减少官二代、官三代靠着“恩荫制度”,不必参加任何选拔历练就可以直接做官的比例。公元1213的统计显示,宋代靠着“恩荫出仕”的官二代、官三代们,占到了官僚总数的56.9%(在宋真宗时代,比例可能更高)。

  第三条叫做“精贡举”,简单说就是科举考试要公正、要加大选拔难度。

  第四条叫做“择官长”,简单说就是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针对官僚系统的监察、举荐制度。

  第五条叫做“均公田”。简单说就是整顿官员名下的“职田”(用作俸禄之用,离职时交回朝廷),多的吐出来,少的补上去。

  第六条“厚农桑”,是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第七条“修武备”,主张恢复府兵制,是希望加强国防力量。

  第八条“减徭役”,具体的做法是合并行政区域(比如合五县为一县),来减少官吏的总量,进而减少民众负担。

  第九条“覃恩信”,建议严格考察官僚对朝廷恩泽(赦书中及民之事)的执行情况;第十条“重命令”,建议严格考察官僚系统对命令(宣敕条贯)的执行情况。

  除了第七条,其余九条全部获得了宋仁宗的认可,“皆以诏书画一,次第颁下”,被写入诏书之中,成了“庆历新政”的改革内容。

  在帝制时代,要推动这样一场以整顿官僚为核心目的、严重损害官僚利益的改革,毫无疑问,只能依赖皇权。

  宋仁宗本来是愿意支持这场改革的。

  官僚是北宋王朝的统治基础,但官僚的利益,与皇权的利益并不全然一致。皇权希望官僚“尽职尽责”,替自己运作人力物力的汲取,并维持统治的稳定,但官僚往往更在意“任内不出事”和“任内捞足钱”。

  论资排辈、官二代官三代直接上位,这些规则很符合官僚的利益,但未必符合宋仁宗的利益。这些规则,带来了“冗官”(人员严重超编)、“冗费”(财政不堪负荷)和玩忽职守(反正熬够时间就可以升迁,反正有个好爸爸比努力工作重要多了),对宋仁宗所追求的统治稳定,显然都是不利的。

  所以,宋仁宗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但宋仁宗对改革的支持,只维持了短短一年的时间。

  他发现,在整顿官僚的过程中,范仲淹等以“君子”自居者,公开肯定“朋党”,抱成了一团。

  在皇帝眼里,官僚中的“好人(君子)抱团”,比“坏人结党”更有害。后者为了腐败怠政,言行上往往选择迎合皇权的喜好;前者则相反,为了所谓的“政治理想”,常常会走向要求制约皇权。

  对“好人抱团”这件事,宋仁宗毕生存有极高的警惕。

  早在宝元(1038~1040)年间,他就曾问过大臣张士逊:

  “君子小人各有党乎?”

  张士逊的回答是都有,不过“公私不同”,好人抱团为公,小人结党为私。宋仁宗没有正面评价张士逊的回答。他转而强调“法令必行,邪正有别,则朝纲举矣”——所有的官僚都应该遵守、执行朝廷的法令。

  


  图:宋仁宗

  到了庆历四年(1044年)四月,当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因损害了官僚们的利益而被指责搞“朋党”时,宋仁宗对着范仲淹,又提出了相同的问题:

  “自昔小人多为朋党,亦有君子之党乎?”

  皇帝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真的在提问,答案早已在他心中——他希望朝中君子个个“退无私交”,一盘散沙。皇帝只是在以提问的方式,希望范仲淹体察到他心中的答案,并希望范仲淹按照这个答案,去修正自己的言行。

  上个月,皇帝刚刚在迩英阁向部分官员出示了一份“御书十三轴”,里面列有“治政要目”35项,其中之一正是“辨朋比”。

  但范仲淹的回答,令宋仁宗非常失望。他说:

  “臣在边时,见好战者自为党,而怯战者亦自为党,其在朝廷,邪正之党亦然,唯圣心所察尔。苟朋而为善,于国家何害也?”

  大意是:我在边境带部队的时候,好战者会结党,怯战者也会结党。朝廷中也是一样,好人会结党,坏人也会。结党做好事,对国家能有什么害处呢?

  范仲淹觉得,朝中好人团结起来对国事无害;但宋仁宗觉得,臣僚们抱成一团,对自己是有害的。

  同月,范仲淹的支持者欧阳修,又自诩为“朋党”,公开撰文《朋党论》,为“好人抱团”正名,还将文章送到了宋仁宗眼前。文章说,“朋党”是个很正常的东西。自古以来,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皇帝应该做的,不是禁止“朋党”,而是“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宋仁宗更加不高兴了。

  他决定终止改革。

  这年六月份,改革的反对者捏造了一个流言,说范仲淹有意废黜宋仁宗,另立新君。流言很蹩脚,毫无可信度,但宋仁宗已不愿再表达对范仲淹等人的信任——他只信任散沙式的范仲淹,而非与人抱团的范仲淹。为求自清,范仲淹只好以防秋为名,离开中央,去地方做陕西、河东宣抚使,另一位改革旗手富弼,也离开了中央,去地方做河北宣抚使。

  这年九月,靠着恩荫进入体制的官二代陈执中被宋仁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大体相当于副宰相)。

  限制官二代、官三代靠“恩荫”上位,是“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皇帝如此任命宰相,等于变相宣告新政已死。

  十一月,又发生了“进奏院事件”。一班官员用卖废纸的公费,举行进奏院赛神会,饮酒作诗,召妓相陪,席间的某些言辞(如“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被有心人记下,成了弹劾的罪状。

  宋仁宗并不在意这些酒后狂言,但参会者多有支持改革者,皇帝遂借题发挥,下了一份严厉的诏书,大谈盛世之下,只应有君明臣哲,绝不该存在“朋党”,痛斥了知识分子交游往来、赞贤荐贤的风气,命令相关部门“采察以闻”,对这些行为进行监视汇报。

  诏书指向明显,仁宗的立场已然明确。心领神会的范仲淹,随即引咎辞去了参知政事一职。庆历新政,至此遂彻底归于失败。

  (完)


猜你喜欢古诗词

奥屯周卿提刑去年巡历绩溪回日有诗留别今依韵和呈

宋代 汪梦斗

皇华曾为歙山留,笑杀扬人汎汎舟。偶话后天非定位,悬知此辈固清流。

一灯雪屋虫声细,疋马晴川草色秋。倚杖儒宫桥下水,梦魂须忆旧来游。

枕上漫成

宋代 汪梦斗

偶涉长江向北来,时寒江北较花迟。一春寒日九风雨,百岁半生多别离。

佛刹疏钟催客睡,酒楼戏鼓挠人诗。幽燕尚在黄云外,偻指何时是到期。

次韵陈孝先制机论学

宋代 汪梦斗

词章记览固虚文,兀坐枯禅亦异闻。万事当如炉上雪,一心莫起镜中云。

知行互进方为学,理欲相参及早分。吾道但从平实看,求之空寂便纷纭。

山阳寄陈月观

宋代 汪梦斗

匆匆分手向天涯,便忆高斋聚首时。绕榻图书春睡醒,一灯风雨夜谈迟。

幽州此去三千里,行客当归六月期。窗枕那堪秋思澹,瀹茶细与说相思。

舟中与安道手谈遣日

宋代 汪梦斗

日长消困共枰棋,适兴何须苦用机。舟窄不妨眠对局,暑轻已觉汗沾衣。

身如禅定一榻上,心似游丝千里飞。何似清吟发天籁,精神疏畅肉生肥。

夜宿黄河

宋代 汪梦斗

轻舟自挽上危滩,不见黄河古水津。天上三更下弦月,梦中万里异乡魂。

苦无浊酒浇劳役,喜有清飙濯暑袢。晓起掀篷明望眼,蹇驴载鹊过前村。

诗人的古诗

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