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读懂范仲淹这三句话,你就读懂了人生

读懂范仲淹这三句话,你就读懂了人生

  


  梁启超曾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

  而范仲淹更被历代读书人奉为精神领袖,称其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氏一族,更是传承800年绵延不绝。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可以得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人生在世,离不开一个“拼”字。而在不同的年纪,所“拼”者不同,决定了一个人的福运。

  少年拼命,立一生之基。

  宋代的风流人物,大多是书香门第,但是范仲淹家境贫寒,两岁丧父。

  母亲带着他改嫁于长山朱氏,因为“拖油瓶”的身份,经常被朱氏子弟讥讽。

  于是,很小的时候范仲淹便决心自立门户,而改变他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

  古语有云:“知耻近乎勇。”

  范仲淹先是苦读于醴泉寺,每天煮两升小米粥,待粥凝结后,划分成4块,早晚各2块,拌点腌菜充饥。

  在读书疲倦犯困的时候,就用冷水洗脸。

  每天三更眠五更起,头悬梁锥刺股。

  这样的日子,几乎贯穿了他整个青少年的求学生涯。

  后来为学业更进一步,他考入了当时著名的应天学院。

  史书记载:“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

  凌晨舞剑,白日读经。虽然此时书院的条件不错,但是范仲淹仍然延续着以粥度日的习惯。

  有同窗见其求学刻苦,生活困难,特地给他送来美食,但范仲淹却婉言谢绝:

  “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佳肴,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当年称赞颜回的这句话,也许用在范仲淹身上更加合适。

  他来学院的目的是读书,不是享乐。

  一次,真宗皇帝途径应天府,众学子呼朋引伴,欢呼雀跃着去看龙颜。

  有一个同学叫范仲淹,他却不为所动,笑着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

  然后继续埋头苦读。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当范仲淹成为天子门生的时候,那些千方百计见了真宗一面的同学,大多没能再次出现在皇帝面前。

  吉鸿昌曾说:“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年少气盛,无所畏惧,正是拼命的年纪。

  这个时候,我们天资差不多,阅历也相仿,谁努力得更多,坚持得更久,谁就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中年拼德,做人之上品。

  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

  人到中年,范仲淹终于熬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金榜题名,身居庙堂。

  但是一个人站得越高,越要看远。

  范仲淹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人到中年,范仲淹更讲究为人处世的德行,告诫儿子,其实也是在时刻警示自己: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品行和节操。

  仁宗少年登基,刘太后长久把持朝政,朝野上下怨声载道,但在刘太后面前却噤若寒蝉,唯独范仲淹直言上谏,陈述利弊。

  然后,范仲淹被贬。

  刘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仁宗召回。

  可刚回来没多久,范仲淹又和把持公器,结党营私的宰相吕夷简杠上了。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范仲淹再次谏言,再次被贬。

  后来范仲淹因为沙场建功,大败西夏,重回京城。

  皇帝启用他主持“庆历新政”,革除积弊。

  明知道这不是一件好差事,但他又不顾一切地将其扛在了自己的肩头。

  结果我们也知道,范仲淹再次成了“背锅侠”。

  历史学者丁传靖在《宋人轶事汇编》中写道:

  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都被时人称“光”(光耀)一次。

  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三起三落,每落一次,他的声望就高一次;每起一回,他的地位就上一个台阶,直至成为读书人的标杆,宰执天下。

  徐世昌有一句名言:“凡建立功业,以立品德为始基。从来有学问而能担当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从一位寒门子弟,走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宰之位,其间比他有背景有才华有能力者不知凡几,但像他一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贵灵魂的人,就太少了。

  中年是建功立业的时候,但一个人攀得越高,越需要德行的支撑,才不会跌得越惨。

  


  晚年拼运,养子孙之福。

  从庆历新政中解脱出来的范仲淹,不再有扭转乾坤的权势,却在晚年迎来了人生最大的福运。

  因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从宋朝初期起,邓州就是宋朝老干部的养老圣地。

  当时朝廷有明文规定,对国家有恩或者是年过70退休的官员, 都可以去邓州养老,一面继续发挥余热,一面颐养天年。

  开国元勋赵普、状元宰相苏易简、铁腕强相寇准……都曾在邓州安度晚年。

  人生暮年,范仲淹也来到了这里。

  这么多年,范仲淹一直为国为民劳心劳力,和家人聚少离多。

  从这一刻开始,他终于可以享受天伦之乐,每天除了养花种草、含饴弄孙,最大的乐趣就是教育子嗣。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四个儿子全部学以成才。

  长子范纯祐历任监主簿、司竹监;

  次子范纯仁,官至北宋宰相;

  三字范纯礼,担任过礼部侍郎;

  四子范纯粹,成为了户部侍郎。

  而且四个儿子忠孝仁义尽皆“入传”,加上《范仲淹传》,一门父子,“五传”传世,光耀门楣,千古流芳。

  范仲淹写过一篇《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虽是游戏之作,却将人这一生说得通透: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騃、老成玌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期限的,年轻时,血气重,精力旺盛,理应努力拼搏。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气渐衰,此时无需千方百计地耗费心力折腾了。

  人们常说,晚年是享受福运的时候,而这福运也是曾经努力挣来的。

  范仲淹晚年,远离了朝堂的纷纷扰扰,回归家庭。

  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不仅培养出了合格的继承人,也为国家输送了优秀的人才。

  此后800年,范氏一族谨遵范仲淹的教诲,名人辈出,绵延不绝。

  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范仲淹祠前有这样一副对联:

  “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观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少年拼命,中年拼德,晚年拼运。

  范仲淹身体力行的三句话,不仅自己一生精彩,也为一个家族开创了百世基业。

  如果你在人生的旅途中感到些许迷茫,不妨读一读范仲淹。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苏幕遮·怀旧

宋代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送何白节推宰晋原二首

宋代 范仲淹

盛府兼名邑,荣归指故林。
多年望乡泪,万里倚门心。
江馆春寒薄,山程晚翠深。
板与迎侍日,桃李正芳阴。

得李四宗易书

宋代 范仲淹

秋风海上忆神交,江外书来慰寂寥。
松柏旧心当化石,埙慰新韵似闻韶。
须期管鲍垂千古,不学张陈负一朝。
三复荆州无限意,王孙芳草路遥遥。

岁寒堂三题 其一 岁寒堂

宋代 范仲淹

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

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

目有千年色,耳有千年声。六月无炎光,长如玉壶清。

于以聚诗书,教子脩诚明。于以列钟鼓,邀宾乐升平。

绿烟亦何知,终日在檐楹。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

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勖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和僧长吉湖居五题其三·筠亭

宋代 范仲淹

为爱碧鲜亭,入夏叩叩至。
台榭竞生烟,独有清凉意。
高冈凤不来,幽人此沉醉。

和僧长吉湖居五题其四·风笛

宋代 范仲淹

风引湖边笛,焉知非隐沦。
一声裂云去,明月生精神。
无为落梅调,留寄陇头人。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