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家风:800年兴盛不衰的秘密,都藏在这8个字中

范仲淹家风:800年兴盛不衰的秘密,都藏在这8个字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这个名字,从我们认识他起,就是一个传奇:在布衣时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疆为名将,在朝廷又为良相。

  他被同时代的人称为“本朝人物第一”,朱熹更是尊其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不过,更让后世之人为之高山仰止的是范氏家族800年兴盛不衰的千古传奇。

  但是对于范仲淹来说,这一切的奥秘,只不过是因为他做对了8个字罢了。

  自立,是一个家族立足的根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中的这一句经典,向来被中国人当做安身立命的根基。越是有远见的家长,越是明白一个家族的延续必须学会自强自立。

  公元1051年,一代名臣范仲淹离世,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可就是这样一位位极人臣的朝廷显贵,却没有给后世子孙留下半点财产,甚至死后连一所像样的居所也没有。

  而这只不过是他一生恪行自强自立的一段剪影。

  北宋僧人释文莹的《湘山野录》中曾记载过一则名为“断齑画粥”的典故:

  范仲淹少年求学的时候,因家境贫寒,常常食不果腹。他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一位家境优渥,和他相交甚笃的同窗,见其生活困顿,便让家人送饭时多捎上一份,准备赠与范仲淹。

  范仲淹虽然十分感激,但他却再三谢绝道:“我多年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骤然吃上你送来的美味佳肴,以后粥就再也吃不下了,那怎么能行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一个人最为难得的便是认清自己,你永远无法依靠别人的帮助过好自己的一生。想要改变命运,你必须拼尽自己的全力去争取。

  读书,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源泉

  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欧阳修曾经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公元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苦读及第,此后虽有波折,但是官运还算不错,从主政一方,到官居庙堂,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不过短短28年的时间。

  读书改变命运,古时如此,即便到了现代,依然是很多寒门子弟兴家旺族的一条必经之路。

  范仲淹在与家人的书信《与中舍书》中,曾和兄长范仲温谈论过子侄们读书学习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要督促孩子们发奋学习,每天必令其钻研功课,苦读苦练,决不能让他们得过且过,混天度日。

  二、要让他们了解,只有学有所成,才能入仕做官,有所成就。

  说这些话的时候,范仲淹早已经是朝廷重臣,兄长范仲温本意是想让他帮忙,给自家孩子走走后门,但是却被他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后来,范仲淹还专门撰写了《训子弟语》,其中有两句着重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

  在范仲淹的教育下,范氏子孙无一不在学业上奋发上进,后来更是名臣良相辈出,成为世间美谈,为时人所景仰。

  正如苏轼在《三槐堂铭》中所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读书,不仅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更是一个家族走向兴盛的不竭动力。

  清俭,一是个家族不败的基因

  范仲淹在晚年回顾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时,曾经留下一句话:

  “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中也有记载:“公虽贵,常以俭约率家人。”

  范氏家族中除了范仲淹,名气最大的应该要数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了。《宋史》对范纯仁的评价很高: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

  于是,在民间范纯仁便得了一个“布衣宰相”的雅号,宰相是他的官职,而布衣之说则是因为他清廉节俭的作风。

  而这一切都源自范仲淹的严格教导,范纯仁曾深有体会地说:

  “唯俭可以养廉,唯恕可以养德。”

  古往今来,喜好浮华是年轻人的天性。范纯仁结婚时,他和妻子打算以锦罗绸缎作为婚房的装饰。范仲淹知道后立即将范纯仁喊来训话:

  “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为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

  之后,范仲淹更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钱财莫轻,勤苦得来;奢华莫学,自取贫穷。”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贪图享乐,那么即使家大业大,也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一个家族,如果全部都是铺张浪费的纨绔子弟,那么家道败落也就近在眼前。

  行善,是一个家族强大的灵魂

  宋代钱公辅的《义田记》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范文正公,苏人也……置负郭长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中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出纳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意思是说,范仲淹花费巨资购置良田,不是用来圈地致富,而是拿佃租接济贫寒不能自立的老百姓。

  而这只是一个发端,一直到清雍正年间,范氏一族的后人,还在不断注入资产,形成了一条横跨了数百年的伟大的慈善事业。

  当然,这样伟大的事业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就曾遭遇两次大难。南宋时期,因为战乱,无数田地、房屋被占用,范氏家族的“义田”所剩无几。

  如果按照我们惯常的思维,这样的义举已经坚持了近百年,因为外力破坏,无以为继,就算弃之不理也无可厚非。

  但是范仲淹的五世孙范良器、范之柔兄弟却勇敢地承担起重振义田的任务,他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私产全部捐献出来,使义田恢复如初。

  到了明朝,义田再次遭到破坏,当时闻名天下的清官苏州知府钟况得悉后,立即投入人力物力资助,再加上范氏后人的勉力支持,重新撑起了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慈善事业。

  无论是子孙的继承,还是旁人的援助,范氏一族的善举之所以能够赢得后人的云集景从,无非就是在家风之中,牢牢印刻下两个字——“行善”。

  《了凡四训》有言:“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

  当范仲淹在一个家族的灵魂中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然后子孙后代不断地施肥灌溉,等到种子长成一棵苍天大树,变成护卫整个家族的最强大的保护伞。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是一个八百年兴盛不衰的范氏家族,却打破了这仿佛命运枷锁的宿命。其中的秘密很复杂吗?

  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自立,是一个家族立足的根本;

  读书,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源泉;

  清俭,是一个家族不败的基因;

  行善,是一个家族强大的灵魂。

  牢记这8个字,你便掌握了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依韵酬毋湜推官

宋代 范仲淹

圣门非入室,文阵敢争盟。
不意栖云阁,何才隶月卿。
珍群意未至,霄鹗引修程。
直舍有仙味,秘庭无俗声。
午阴宫树绿,宵刻禁锺清。
奉製歌三秀,称觞听六英。
恩辉孤易感,交结淡难成。
新发鉴中改,旧山天际横。
缨思渔父濯,春伴隼旟行。
桃浪观秦塞,薰风省舜城。
几多兴废迹,重叠古今情。
进退思先觉,蹉跎畏后生。
见诒如美衮,欲报管英琼。
净揖澄江练,高窥抉露茎。
复惊闻正始,终仰辅登闳。
好励图南志,翱翔览四瀛。

岁寒堂三题其一·岁寒堂

宋代 范仲淹

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
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
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
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
目有千年色,耳有千年声。
六月无炎光,长如玉壶清。
于以聚诗书,教子修诚明。
于以列钟鼓,邀宾乐升平。
绿烟亦何知,终日在檐楹。
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
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
勖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十一·崚极上寺

宋代 范仲淹

徘徊崚极寺,清意满烟霞。
好风從天来,吹落桂树花。
高高人物外,犹属梵王家。

酬叶道卿学士见寄

宋代 范仲淹

世传学中禄,小子乃逢辰。
一入谏诤司,鸿毛忽其身。
可负万乘主,甘为三黜人。
岂量尧舜心,如日照孤臣。
薄责落善地,雅尚过朝伦。
仅同龟在泥,敢冀蠖求伸。
朱楼逼清江,下睨百丈鳞。
羡此南鱼乐,不忍持钩轮。
为郡良优优,乏才止循循。
恬愉弗扰外,何以慰远民。
拙可存吾朴,静可逸吾神。
渐得疏懒味,下车将四旬。
嘉兴风雅来,观对如天宾。
感兹韶夏音,佐我台上春。

和李光化秋咏四首其一·晓

宋代 范仲淹

墙外辘轳响,楼前江汉欹。
曙光和月色,犹记早朝时。

苏州十咏其八·伍相庙

宋代 范仲淹

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
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
悠悠当日者,千载祗惭魂。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