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念书时,每月有多少生活费?

范仲淹念书时,每月有多少生活费?

  


  前段时间有一个热门话题:大学生一个月要花多少生活费,才算正常标准呢?有人说,至少两千;有人说,一千元足够了;还有人说,在消费比较高的一线城市读书,每月三千都得勒紧腰带。

  今天我们把这个话题往前延伸一下,延伸到千年以前的宋朝,看看宋朝的学生一个月能花多少钱。

  宋朝没有中学,

  上完小学就上大学…

  要想知道宋朝学生的生活费,首先必须搞清楚宋朝都有哪些学校,因为学校不一样,花钱的地方也不一样。

  我们来给宋朝学校分分类。

  按照就读年龄和教育程度划分,宋朝的学校可以分成小学和大学。在宋朝,正常标准是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小学主要学基础知识,例如认字,练字,学习《三字经》(成书于宋朝)、《百家姓》(成书于宋朝)、《千家诗》(成书于宋朝)、《千字文》(成书于南北朝)等启蒙读物,接触《论语》、《孟子》、《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附带学一些诗词韵律和计算技能;到了大学,开始深入学习儒家经典。

  有小学,有大学,那中学哪去了呢?对不起,宋朝没有中学。事实上,整个古代中国都没有中学,人们读完小学,就直接读大学。

  因为没有中学,所以小学的就读时间就变得很长,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几年。因为小学就读时间长,所以宋朝的小学生年龄差别就很大。宋徽宗在位时,首都开封国立小学共有一千名学生,年龄最小的才六岁,年龄最大的竟然有三十三岁。为什么会有三十多岁的小学生呢?一是因为有的学生入学很晚,十几岁才上小学;二是因为有的学生程度太差,学十几年还不能学完基础知识;三是因为当时的小学生并不仅仅是小学生,还包括很多相当于中学生的“小学生”。

  


  明·仇英《摹宋人村童闹学图》

  如果按照出资人来划分,宋朝学校又分为官学和私学。官学是政府办的,政府出资(也接受私人捐赠),非常正规,有严格的经费预算和指标限制,不是谁想上就能上的;私学是民间办的,私人出资(某些私学会得到官府补贴),包括学界大佬和退休官员创办的书院,包括地方士绅创办的义学,包括有钱之家内部搞的家塾,也包括在城市和乡村里星星点点的私塾。

  按照行政等级划分,官学还可以细分成直属于朝廷的太学、国子学、四门学,以及各府管辖的府学、各州管辖的州学、各县管辖的县学。

  跟现在比,宋朝官学的规模很小。宋徽宗在位时,拼命扩大官学的规模,把全国二十四个省级行政辖区(当时叫做“路”)的府学、州学、县学统统加起来,再算上等级最高的太学,拥有学籍的学生总共才十六万七千六百二十二人,而且这是宋朝官学的巅峰时期,此后全国官学的在籍学生数量始终在十万人以下。

  


  宋徽宗赵佶

  我为什么强调“在籍学生数量”呢?因为宋朝官学里还有一大批学生是没有学籍的。没错,他们在太学、府学、州学、县学里读书,但是并没有被官府统计在册。因为没有被官府统计在册,所以他们享受不到官府的补贴,他们是真正的自费生,平均开支自然要比在籍学生多一些。

  千古名臣范仲淹,

  当年曾是自费生?

  比如说,范仲淹年轻时就是一个自费生。

  范仲淹两岁丧父,他母亲带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有钱人家。两岁大的孩子,当然没有记忆,他在朱家长大,在朱家的家塾里读书,一直以为自己就是朱家的子孙。直到二十岁那年,他劝朱家的两个同辈兄弟不要铺张浪费,人家非但不听,还嘲笑他:“吾自用朱家钱,何预汝事?”(南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俺们花的是俺朱家的钱,跟你这个外姓有啥关系?听闻此言,范仲淹大惊,开始调查自己的身世,才知道他不姓朱,而是姓范。

  知道了身世以后,范仲淹不齿于寄人篱下,背上书箱离家出走。他母亲跑出来追他,他说:“母亲不要担心,儿子可以自立,等儿子金榜题名那天,再回来接您。”

  然后范仲淹单枪匹马来到当时的南京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凭借优异成绩考进应天府的府学。那一年,他二十三岁。

  


  范仲淹影视形象

  范仲淹在商丘官学昼夜苦读,学到打瞌睡,就用冰冷的井水来提神。他脱离了朱家的供养,断绝了经济来源,所以衣食拮据,生活上十分节俭。根据宋人笔记《东轩笔录》记载,范仲淹自做自吃,一天只吃两顿饭:每天睡前熬一锅粥,第二天早上,粥会凝结,他切成四块,用布包起来,带到应天府学,上午吃两块,傍晚再吃两块。冷粥寡淡无味,他只能用咸菜疙瘩下饭,天天如此。

  二十六岁那年,范仲淹得到应天府学的推荐,进京参加礼部考试,顺利通过;第二年又参加殿试,金榜题名;第三年参加“铨试”,也就是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再次通过;二十九岁那年,他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被派到安徽亳州做官,将母亲接到了任上。

  后来范仲淹当上大官,用积攒的俸禄在祖籍苏州买下几千亩地,为苏州范氏家族创办了一所义学,让所有该入学的范家子弟都能免费入学。

  范仲淹的故事非常励志,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年他在应天府学读书时,完全是自力更生解决伙食问题的。按照宋朝的教育制度,府学里的在籍学生除了学费全免,还能享受免费伙食,甚至还有“灯油钱”、“薪炭钱”之类的生活补贴。如果过日子节俭一些,不但不用花自己的钱,甚至还能把一部分补贴省下来寄给家里人。可是范仲淹呢?每天两顿饭,自做自吃,过着冷粥就咸菜的艰苦日子,为啥?因为他没有学籍,因为他是一个自费生,享受不到免费伙食,领不到生活补贴。

  《宋史》里描写过官学里的自费生现象:“有司拘以定额,士游学校不被教养于学者,尚多有之。”有关部门受指标限制,学生数量一满,就不再给新来的学生注册学籍了,所以就有很多自费在官学就读的学生。

  


  宋朝官学的学籍指标很少,还拿宋徽宗在位时举例,每个县只能有一所县学,每所县学的学生定额是三十人到五十人;每个府也只办一所府学,每所府学的学生定额是一百人到一百五十人。超过这些定额,只能自费。

  那为什么不多办一些官学,多预留一些定额呢?原因很简单:办学需要花钱,养学生需要花钱,宋朝官府财力有限,能在全国范围内养十几万公办学校的学生,已经很不易了。

  穷学生几百文能吃饱,

  富学生几万文不够花!

  现在我们来估算一下,范仲淹这个自费生在应天府学就读时能花多少生活费。

  前面说过,范仲淹每天只吃两顿冷粥,用咸菜疙瘩下饭。那时候,他二十岁挂零,正是能吃的时候,按照宋朝成年男子的正常饭量,每天大约要吃掉两升米,把咸菜算进去,总共相当于三升米。

  北宋中叶正常年份,一升米售价三文钱,三升米就是九文钱,一个月三十天,吃饭这方面的开支总共不到三百文。拙著《君子爱财:古代名人的经济生活》考证过北宋中叶铜钱的综合购买力,一文钱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八毛,三百文就是两百多元。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其他开销的话,范仲淹每月生活费最多两三百元就够了。

  当然,范仲淹除了吃饭,还要穿衣、看病、购买纸笔。这些开支过于琐碎,很难统计,不过我们可以间接推算。查宋神宗在位时建康(今南京市)府学的补贴标准,每名“上舍生”(在籍学生当中成绩最优异的)每月可以领到三百文的生活补贴,每名“内舍生”(在籍学生当中成绩中等的)每月可以领到两百文的生活补贴。如果范仲淹想按“内舍生”的标准去生活,只需要在每月两百多文的饮食开销之外再加上两百文钱,总共也就是四百多文而已,折合人民币大约四百块钱。

  如果是家境富裕、生活奢侈的学生呢?那开销就大了去了。南宋中叶,一个名叫罗大经的学生进太学读书,发现一些太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嫌公共食堂的饭菜不好吃,自己花钱请厨子,偶尔还去外面酒楼聚餐:“亭榭帘幙,竞为靡丽,每一会饮,黄白错落。”房间布置得非常豪华,宴席上用的都是金银器皿。

  南宋中叶通行纸币,通货膨胀现象严重,一顿上好的宴席就要花几百贯,也就是几十万文。按照综合购买力折成人民币,即使以一贯纸币只等于人民币十块钱估算,聚餐一次也要造掉几千块钱。

  


  南宋纸币,会子

  宋朝斥资兴办官学,是为了培养人才,不是为了培养只会花钱的废物,所以太学和府学里都有频繁的考试。每月一小考,每季一大考,每年一终考,以成绩划分等级,成绩好的学生成为“上舍生”,成绩差的学生成为“外舍生”,成绩中等的学生成为“内舍生”。上舍生和内舍生的补贴高,外舍生的补贴低,甚至不给补贴。

  我们可以推想一下:范仲淹学习那么刻苦,考试成绩必定优异,他刚进应天府学时确实是自费生,可是他每次考试都得优等,府学领导也许会高看一眼,破例给他注册学籍,让他得以享受上舍生或者内舍生的生活补贴。

  之所以这么推想,有两个理由:

  第一,范仲淹在应天府学读了好几年书,如果没有生活补贴,每天都是两顿冷粥就咸菜,肠胃肯定受不了;

  第二,范仲淹最后是被府学领导推荐到京师参加礼部考试的,如果他最后没有注册学籍,不太可能得到被推荐的机会。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依韵酬周骙太博同年

宋代 范仲淹

孰敢先怀富贵图,良时须惜几嗟吁。
众心可致巍巍主,上意思平两两符。
不称内朝裨耳目,多惭外补救皮肤。
子陵滩畔观渔钓,无限残阳媚绿蒲。

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

宋代 范仲淹

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鱠鲈。
万里天声扬紫塞,十年人望在黄枢。
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
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

赠棋者

宋代 范仲淹

何处逢神仙,传此棋上旨。
静持生杀权,密照安危理。
接胜如云舒,御敌如山止。
突围秦师震,诸侯皆披靡。
入险汉钭危,奇兵翻背水。
势应不可隳,关河常表里。
南轩春日长,国手相得喜。
泰山不碍目,疾雷不经耳。
一子贵千金,一路重千里。
精思入于神。变化胡能拟。
成败系之人,吾当著棋史。

送郧乡尉黄通

宋代 范仲淹

少年好逸骥,老者重安车。
争先尚逐逐,致远贵徐徐。
勿言先尉卑,千户击惨舒。
外矜固不足,内乐则有馀。
子游与季路,作邑宁欷嘘。
五斗对万钟,所问道何如。

咏史五首其四·商人

宋代 范仲淹

履癸昆吾祸莫移,应天重造帝王基。
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陈质殿丞挽歌词

宋代 范仲淹

贤者逝如斯,皇天岂易知。
众人皆堕泪,君子欲安碑。
几世传清白,满乡称孝慈。
贤哉生令嗣,遗秀在兰芝。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