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家族八百年不衰的奥秘
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他的古代散文作品《岳阳楼记》脍炙人口。
——题记
引子:
宋朝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二岁时父亡,母亲因家贫无力谋生,只好带着他改嫁。及长,知此事后,即泣别母亲,寄居佛寺苦读。也因此善缘,范公从小就闻佛正法,守持净戒,并刻苦自励、发愤精进。长大为官后,非常笃信佛法,且乐善好施、广修众福。凡是他为官时所莅守之处,必定修建寺院、恭敬僧众,带动地方百姓信奉三宝,于兴崇佛法上不遗余力。其从小就懂得立志。
有一天他去算命,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问:“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
这位算命先生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著实吓了一跳。
就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如何口气这么大?”
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接著又跟算命先生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
算命先生有些纳闷,为何志愿如此悬殊,就问他:“你为什么选择两个志愿?”
范仲淹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一个孩子念念想著要救人,算命先生立刻就跟范仲淹说:“你有这样一颗心,乃真正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
故事: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范仲淹少年在寺院读书时,家境很穷,穷到什么地步呢,他煮一锅粥,等粥冷却后,再拿刀把粥给切开来,一餐只吃一块,称为划粥为食,可以看出,他的物质生活有如此艰难。
但就是在如此坚苦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件事:
一天晚上,范仲淹正在月下读书,可能也没吃过晚饭,寺中长老见到了,很心疼他,就拿出一块面饼悄悄地放在石桌上走了,当时范仲俺大概得了读书非常投入,竟然也没发现。
这时,忽然,他听到一阵“吱吱”的叫声,才发现,一只老鼠竟叼起他的面饼拼命的跑,钻到一棵紫荆树下。范仲淹赶忙放下书,一路追来,又好奇心起,就拿来铁锹去挖老鼠洞,掘开黄土后竟发现下面有一块石板,他将石板掀开,只见石板下竟全是灿灿的金元宝!
谁见这个能不动心啊,当时又没有别人在傍边,家里又那么穷困,但他一分一厘也没拿,把石板盖好,重新埋上,直到他日后功名成就做上大官,这件事一直在他心底藏了几十年。
几十年后,有一天,当年范公读书的寺院醴泉寺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寺院长老派人前来求助。范先生想起当年的情景,写了一张纸条,让来人交给长老。上面写着:
荆东一窑金,荆西一窑银。
一半修寺院,一半赠僧人。
故事:量大福大
范仲淹请风水家看母亲的墓地,风水家说他母亲的坟是“绝地”,他家会断子绝孙,劝他迁移。他说既然是绝地,就不应别人去受,宁愿我自己受;如果我该绝后,迁坟有什么用?结果没有迁坟。
当时苏州有一个著名的风水宝地——南园,范仲淹正在做宰相,又是苏州本地人,于是许多人劝他把南园买下来做住宅,以利后代出人才、做大官。范仲淹说,一家人发达富贵范围太小,于是他买下南园办了“苏州书院”,培养出不少人才。
这块地在苏州现在是一座高中的校址。将近一千年来,这里出现了将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几个狀元。他兴建大利不为自己,让更多的人生活在这样的风水当中,依山旁水,读书的效果就特别好。他死后,儿子范纯仁又做了宰相,而且世世代代人才辈出。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公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且能遵父舍财济世之风;其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
范仲淹事亲至孝,母亲去世后,请僧人诵经。据传,他因孝心感应观世音菩萨助念。藉菩萨之力,母亲得以超升天界。
范仲淹先生一生莅任所到之地,必造寺度僧,兴崇三宝。晚年时曾舍宅为寺,名为天平寺,并延请浮山法远禅师住持。先生留心佛典,诵《金刚经》“辄有冥契”。
庆历初年,范仲淹奉命宣抚河东,于旅途间,得故经一卷,名曰《十六阿罗汉因果识见颂》,内容乃是诸阿罗汉诵佛所说善恶因果,识心达本之法(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诸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先生阅读过后,法喜充满,特作序赞叹,流通于世。
因此,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
宋朝宰相范仲淹虽出身贫贱,生活很苦,但他有非常可贵的品德。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即使他做大官,依然过着很清苦的生活。拿出俸禄来养地方上的清寒子弟,替国家培养人才。
而且,范仲淹是虔诚的佛教徒,好善乐施。晚年期间,把自己的房子也布施了改做寺庙。甚至,死的时候没有钱买棺材,家中余财全部做了布施。
范仲淹实为后世积德修福、虔诚信佛的典范。
妄想无自性
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
——虚云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