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灾民没饭吃,范仲淹将米价抬高50%,灾民很感谢,千年后专家认可

灾民没饭吃,范仲淹将米价抬高50%,灾民很感谢,千年后专家认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为国为民,先人后已的高尚情怀。

  


  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代贤臣,大家了解他是因为他的诗文篇章,在学生时代,大家都学习过范仲淹的诗词文章,了解到他这个人。

  范仲淹给人一种文臣的感觉,认为他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其实范仲淹能文能武,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范仲淹对内进行改革,实行变法,对外戍守边疆,抵御外敌。

  宋朝的敌人不仅仅是辽国,还有西夏。当时西夏不断侵犯宋朝边疆,而范仲淹就是在边疆抵御西夏,并且提出了治理边疆的方案。

  


  范仲淹更是一位知人善任的人,他知道狄青是一个英雄,因此向朝廷举荐狄青,让他担任将军,领兵抵御西夏。范仲淹的一生为国为民,不辞辛劳,正如他说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即便是到了晚年,也没有忘记初心。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范仲淹调任知杭州,次年,杭州发生了灾荒,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景象十分的惨重。

  一个地方发生了灾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人只有吃粮食才能活着。

  


  杭州发生灾难之后,当地的米价突然之间提高到一斗120文,这简直就是一个天价数字。本来大家还有一些积蓄可以买米,如今物价这么贵,很多人买不起米都饿死了。

  范仲淹看在眼中,痛在心里,如果他没有任何的作为,将会有更多的人饿死。于是,范仲淹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本地的米商把米价提高50%,由原来的120文一斗变成了150文一斗。

  米商都是贪财的,看到米价还能涨,于是都纷纷涨米价。杭州之外的米商听说杭州米价都到150文一斗了,也都纷纷干赶了过来,想要谋取暴利,狠狠的赚一笔。

  


  结果杭州的米是越来越多,价格也是非常高。范仲淹看到米商们来的差不多了,于是进行第二步计划,他开始放舱赈灾。朝廷有一些赈灾粮食,只是不够赈灾而已。

  百姓有了粮食吃,米商们的米也就卖不出去了,结果都堆在了那里。米商们一天卖不出去米,就会损失很多,一天天就这样过去了,米商们是损失惨重。

  如果米商的米再没有人买,他们就亏本了,万般无奈之下,米商只能降价,将米价降到了100文一斗,可是还是没有人买,他们只能降到了80文一斗,结果百姓都去买米了。

  


  百姓用低价买到了很多的粮食,暂时解决了温饱问题。当然了,百姓买不买米,什么时候买米,这一切都是范仲淹策划的。

  在他的计划下,灾民都迟到了粮食,很快灾情就过去了。灾民有了粮食吃,都纷纷感谢范仲淹,对他是赞不绝口。

  范仲淹使用的办法正是一种经济学原理,千年后他的做法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范仲淹真正做到了为国为民,在他死后,追封谥号为“文正”,这个谥号是对文人最高的赞誉,每个人文人做官之后,都希望死后的谥号是“文正”,可是历史上能够拥有这个谥号的文臣,却是寥寥无几。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寄题孙氏碧鲜亭

宋代 范仲淹

天地何风流,复生王子猷。
黄金买碧鲜,绿玉排清秋。
非木亦非草,东君岁寒实。
耿耿金石性,雪霜不能老。
清风乃故人,徘徊过此君。
泠泠钧天音,千载犹得闻。
应是圣贤魄,钟为此标格。
高节见直清,灵心隐虚白。
粉筠多体貌,锦箨见儿童。
上交松桂枝,下结兰蕙丛。
秀气蔼晴岚,翠光凝绿水。
明月白露中,静如隐君子。
不愿湘灵泣,不求伶伦吹。
凤皇得未晚,蛟龙起何时。
萧萧云水间,良与主人宜。
红尘满浮世,何当拂长袂。
坐啸此亭中,行歌此亭际。
逍遥复逍遥,不知千万岁。

酬李光化见寄二首

宋代 范仲淹

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尺素本空空。
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
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

赠都下隐者

宋代 范仲淹

梅福隐市门,严平居卜肆。
乃知神仙徒,非必烟霞地。
异哉西山人,逍遥京洛尘。
门多长者车,察脉如有神。
轩皇万馀载,此术了然在。
精意洞五行,飞名落四海。
结舍拟沧洲,东池接御沟。
兰芳披幽径,琴樽在小舟。
清夜泛月华,宛是江湖游。
他日上云去,兹为黄鹤楼。

苏幕遮·碧云天

宋代 范仲淹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上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1]
追旅思,[2]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又用前韵谢晏尚书以近著示及

宋代 范仲淹

祖述贤人业,何因降玄乡。
周公旧才美,夫子近文章。
逸气公冲斗,雄源甚决潢。
月中灵桂老,春外实芝芳。
远似天无翳,清如塞有霜。
日星图舜禹,金石颂成康。
涡曲风骚盛,营丘学校光。
至精含变化,大手凿洪荒。
崧岳词欺甫,甘泉价掩扬。
满朝当讽诵,终古岂遗忘。
恍若探龙际,森疑履虎傍。
半生游此道,观海特茫茫。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二·拜马涧

宋代 范仲淹

传闻王子仙,润边遗一骥。
当时青云路,鸡犬亦可致。
未必真龙媒,悠悠在平地。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