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宋代的名人,范仲淹。
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知道范仲淹是北宋的一个著名文学家,他帮兄弟滕宗谅写的《岳阳楼记》已经成为古今中外软文的典范,他的传世词作虽然不多,但是依然不乏“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的千古名句。
再学一会儿历史,你就会发现,范仲淹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家。他在西北和韩琦牢牢限制住了西夏的蚕食,稳定了好水川大败之后的不利局面,西北童谣谓之“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在宋人沈括编撰的《梦溪笔谈》里,还记录了关于范仲淹的一则轶事,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因为富弼、范仲淹等人主导的庆历新政的失败,范仲淹被调离中央政府,到地方上任职。
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范仲淹调任杭州知府。第二年春天,两浙一带开始闹饥荒,真正的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范仲淹的治所杭州也处于灾区,除了发粮赈灾之外,范仲淹还下达了三道奇怪的命令。
第一道命令是:在西湖开展轰轰烈烈的龙舟比赛。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这个比赛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系列赛,从春天一直搞到了夏天,隔三差五就搞几场,跟我们现在的联赛差不多了。
不但让老百姓自己开展群众体育运动,连官方都参与,范仲淹亲自带头,率领杭州的官员到湖边,排着队举行大爬梯,什么音乐爬梯、灯光爬梯、篝火爬梯、烧烤爬梯、冷餐爬梯……换着方地搞,吸引了大批工农兵学商前来参与,“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第二道命令是:各个寺庙立刻大兴土木之役。
范仲淹把杭州所有寺庙的主持都叫到自己办公室开会,跟他们说,趁现在闹饥荒人工便宜,你们赶紧修寺庙,不管是佛像还是房屋,缺什么就修什么,实在是不缺,拆了旧的翻新也行,反正赶紧动起来。
有了范仲淹这么一号召,各个寺庙果然大兴土木,整个杭州地区别的不敢说,寺庙的恢弘指数在全国评比里直线上升。
第三道命令是:赶紧翻新政府的房屋和仓库。
翻新的内容包括杭州城的衙门、官员宿舍、粮仓、钱库……反正只要是公家的房屋,但凡有点陈旧的,见什么翻新什么。
工程之浩大到了什么程度呢?“日役千夫”,也就是说,每天都有上千个劳力在政府的工地上忙碌不堪。
范仲淹的这些招数,终于引起了监察部门的注意。本来在庆历新政中就得罪了不少人,这一下,弹劾他的奏章雪片一般飞向仁宗的办公室,主要内容就是十六个字:“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这十六个字基本上把范仲淹从能力上和态度上两方面都否定了,算是非常严重的评价了。
仁宗当然就要范仲淹拿话来说,别人都在规规矩矩地赈灾,你看你在搞些什么花天酒地、劳民伤财的事儿?
范仲淹不慌不忙地一条一条地给仁宗把自己的思路捋了一遍:
第一,现在虽然是闹饥荒,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没钱,政府有一些,寺庙有一些,富人有一些,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有钱的人把钱拿出来,接济穷人;
第二,拿钱是肯定要拿钱的,但是不能白拿,政府还好说,本来就有赈灾的义务,但是你让寺庙和富人白白拿钱出来,他们肯定不愿意,只能想办法刺激他们消费;
第三,龙舟比赛是杭州的传统娱乐项目,用这样的方式来聚集人群,一方面有钱人可以去消费,另一方面没钱的人也可以去提供服务,抬轿子、搭戏台、卖艺、卖手工艺品、卖水啥的,都能挣点钱;
第四,不管是寺庙还是官舍,利用现在劳动力过剩的良机赶紧做工程,增加就业机会,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收入和吃饭问题,寺庙和官舍也能比平常要少花一点工资,两相情愿,一举两得。
这一番话,说得仁宗心悦诚服,弹劾范仲淹的政治对手也无话可说。
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也就是说,皇祐二年的这场大饥荒,江浙一带只有杭州一个地方老百姓情绪稳定,没有逃荒的人。
仁宗一看,这样的方式还真可行,于是就把“一边发粮食、一边做工程”写进了赈灾条例里,当成一个基本制度来执行。
千年之前,范仲淹就明白了不能单纯地用行政命令来逼捐,或者用粗暴的方式来平均财富,而是用刺激消费、增加就业的方式来振兴经济度过难关,可以说,他真是一个被我们低估的经济学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