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在外面上课,常常听到孩子们说,老师,读书太辛苦了,我想,如果你要是了解一下千古名相范仲淹先生是如何读书的,恐怕就不会说自己读书太辛苦了,你会觉得自己太幸福了。
范仲淹两岁,父亲去世,孤儿寡母的日子非常之艰难,母亲带着年幼的他改嫁到姓朱的人家,幼年的范仲淹饱经流离寄寓之苦,得知自己的身世后,辞别母亲,到醴泉寺边的洞中苦读三年。
每月从家中带点小米来,每天煮一锅粥,待粥凉后划上一个十字,早晚取二块,切上一点野菜,撒点盐下饭,如此三年。 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家境富裕,见范仲淹终年吃粥,送些美味来给他补充一点营养,他一口不尝,同学责怪他为何这样苦自己?
他说: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再吃不下野莱和粥了。 是啊,一个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再说,别人的救济只能一时半会不可长久。 寺院主持慧通大师看到这位年轻人如此勤学,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等经。 三年苦读,春夏秋冬,和衣而眠。
三年之后,终于“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树立以天下为己任之大志。 他读书有多专心?
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南京,大家都争相前往观望,范仲淹闭门不出。一位同学怪他怎肯错过曕仰皇上的良机,他回答:“日后再见未必晚。”
果然,第二年他考中进士,参加御试时,他见到了真宗皇帝,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 他经历了种种苦难,深知民众之疾苦,14岁立下:“不为良相,要为良医”,他不仅做了相,而且做了千古名相。
作为一代名相,儿子也为相,他去世的时候,居然没有钱买棺木,一生光明磊落,立德、立言、立身,做到了难以有人超越的境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与其说是苦难成就了范仲淹,还不如说是他14岁立下:“不为良相,要为良医。”的悲愿使他成为一代名相。
他一生光明磊落,立德、立言、立身作到了难以有人超越的境界,一个人的悲愿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