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纪念馆内,范仲淹的半身塑像,凝视着所有的来访者,“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朱熹的赞词成了醒目的匾额。

  整个宋朝,因为有了范仲淹这样一批贤臣而足以自豪。

  范仲淹在兴化主政3年,兴化之民情愿改姓“范”来永久纪念他;他主政桐庐郡虽只有短短的十个月,却让此地人民怀念了一千年。

  在同辈和后代人眼中,范仲淹是一个全能型且无瑕疵的官员楷模: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如孔子说的“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的栋梁之材,范仲淹用他63年的生命历程,完美地书写了辉煌的人生。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公元1033年暮春,这两句春山词在盎然春意的江南随处荡漾着。这是欧阳修刻画的春山,不过却是给忧愁的旅人做背景的,以乐写愁,春山虽美好,然人在旅途,漂泊无期,心境迷茫。

  1034年的春正月,46岁的范仲淹,因为管了宋仁宗的家事,劝皇帝不要无故废郭皇后,从右司谏的位置上被贬睦州知州。

  正月的汴京,虽天寒地冻,但范仲淹的内心并不沮丧。

  他已经第二次被贬,肺部也有毛病,不如趁机去江南,去睦州(也称桐庐郡),著名高士严光曾在那里隐居,那里有瑰丽的富春山水,那里有他诗心中的春山。

  


  


  去睦州

  隋文帝仁寿三年(603),睦州设立,下辖淳安、遂安、建德、寿昌、桐庐、分水六县。

  睦州起先的州治,坐落在雉城(今淳安西南),地处崇山峻岭,百姓出行基本靠水路,而水路又多险滩急流,这样的事故闻所未闻:曾有三位桐庐县令,因去州政府汇报工作,被水淹死。

  显然,雉城的州治不适合政府办公,几经周折,武则天才同意迁移州治至建德境内的梅城。

  梅城地处三江口,新安江和兰江呈丁字形汇入富春江,虽偏处浙西,水路却发达。

  苏州人范仲淹,应该是熟悉睦州的。船出汴河,过颍河,就到了淮河。过淮河,他们一家遇到了惊险,《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记如下:

  (其一)

  圣宋非强楚,清淮异汨罗。

  平生仗忠信,尽室任风波。

  舟楫颠危甚,蛟鼋出没多。

  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

  (其二)

  妻子休相咎,劳生险自多。

  商人岂有罪,同我在风波。

  (其三)

  一棹危于叶,傍观亦损神。

  他时在平地,无忽险中人。

  完整的场景和心情记录,过淮河遇大风浪,生动画面,跃然纸间:

  船行淮河,白茫茫一片,忽起风浪,且越来越大,人站立不稳,船歪东倒西,还有那些大鼋,也来凑热闹捣乱,它们浮在船边出没浪间。

  一船的人都胆战心惊,孩子吓得哇哇大哭,此时,范仲淹只有一遍遍地安慰着家人,不怕不怕,我们不怕。

  果然,接近傍晚,风平浪静,夕阳也出现了,打鱼的船只撒开了网,渔人悠悠地唱着歌。

  哈,把酒拿出来,朋友们,来喝酒吧,压压惊,于是,一船笑声又在淮河的清波上回响。

  范仲淹的不怕,源自于他的底气,大宋朝和那强横的楚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清泠的淮河,自然也不同于汨罗江了,我对朝廷尽职尽忠,即便有点小挫折,也不会像屈原那样葬身水底,眼前是有些危险,不过,很快会过去!

  其二、其三,更像是咏物诗,诗言志,说的是:

  老婆呀,你不要责怪我,朝堂上提意见,是我的职责所在,当官总是不断有风险,我此次被贬去睦州纯属正常。

  现在,你也别怪那些同船的商人,不是他们带的东西太多太沉,要怪只能怪风浪,我们还是安心坐船吧,等风浪过去,一切风险自然也就烟消云散。

  谁说范仲淹仅仅是在写淮河上的风浪呢?

  自出汴京以来,每每闭目闲暇时,自少年到现今的经历,都会一幕幕浮现。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宋史·范仲淹传》,信息量极大。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八月,成德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家中,添了个儿子,他就是婴儿范。

  不想,两岁时,范墉因病去世。

  两年后,范妻谢氏改嫁至长山(今山东邹平)的朱文翰,四岁的幼儿范还不懂人事,便成了朱说(音“悦”)。

  幸而继父亦属忠直之士,对少年朱养育和教育并举。

  


  “划粥断齑”成为少年范仲淹苦学的著名故事,也是中国许多家长用来教育孩子的励志好教材。

  这个故事出自宋代魏泰的笔记《东轩笔录》中:

  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这位少年天生就是苦读者吗?

  肯定不是,谁都想躺进父母温暖的怀抱。

  可当他知道自己的家世后,那种悲愤感,立即转化成无穷的动力,含泪告别母亲,去应天府求学。

  所有的苦,在朱少年眼中,都是上苍对他的考验,强行者有志,白天读不完,夜里接着读,从夏天读到秋天再到冬天。

  读书疲惫了,冷水就是醒脑器。

  食物缺乏,没关系,夜里取两升粟米,煮一大锅粥,第二天,用刀在冷却的粥上划个十字,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吃;菜呢?好办,弄一些姜、蒜等切碎,加入醋和盐,煮熟,哈,不错的开胃菜。

  苦读的日子,从少年到青年,许多时候,他甚至晚上睡觉都不脱衣服,为的是醒来就能读书。

  公元1015年,26岁的朱说,终于以寒儒成为进士。

  姜遵如此赞他:朱学究(科考明经科的专有名词,表示至少学通一本经书)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这姜遵,是长山籍名士,他丁母忧回乡,消息传到长山城,少年朱知道后,就邀几位同窗学友专程拜访,一番愉快畅聊,很少夸奖人的姜遵,事后对他夫人这样评价朱少年。

  


  有一种说法是,少年朱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对朱家兄弟们的奢侈生活不满意而立志出走,励志苦读,但我推断,其继父家也是清苦,并没有太多的钱供少年朱读书。

  假如朱家待他不好,他为什么不早早改名,要等到中进士两年后任推官时再向朝廷申请认祖归宗?而且,后来,他还将宋仁宗授予自己的恩命,转赠给早已去世的继父,朝廷遂追授朱文翰为太常博士。

  一切都说明,三十岁前的朱说,和我们眼中的范仲淹,形象是一致的:能极度克制自己,有着坚忍的毅力,眼界开阔,满腔平民忧乐情怀,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没有一样会打动他的心。

  2011年4月6日,我又一次虔诚地拜谒了范文正公的像,这回是在江苏省兴化市。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代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苏州十咏 其二 木兰堂

宋代 范仲淹

堂上列歌钟,多惭不如古。却羡木兰花,曾见霓裳舞。

和提刑赵学士探梅三绝 其一

宋代 范仲淹

萧条臈后复春前,雪压霜欺未放妍。昨日倚栏枝上看,似留芳意入新年。

忆杭州西湖

宋代 范仲淹

长忆西湖胜鉴湖,春波千顷绿如铺。
吾皇不让明皇美,可赐疏狂贺老无。

和李光化秋咏四首其三·晚

宋代 范仲淹

晚色动边思,去年犹未归。
戌楼人已冷,目断望征衣。

岁寒堂三题 其一 岁寒堂

宋代 范仲淹

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

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

目有千年色,耳有千年声。六月无炎光,长如玉壶清。

于以聚诗书,教子脩诚明。于以列钟鼓,邀宾乐升平。

绿烟亦何知,终日在檐楹。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

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勖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