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的武功

范仲淹的武功

  

image


  范仲淹是一个文人,中学语文课本上一篇《岳阳楼记》,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奠定了他著名文学家的牢固地位,几乎遮住了他其它方面所有的光芒。比如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书法家,慈善家等等,和我一样的非专业人士是不是和我一样对他的其他成就知之甚少呢?

  其实,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在北宋时期才是具有轰动效应的,他的武功也是影响巨大彪炳史册的。

  

image


  北宋“重文轻武”战略导致了北宋朝廷军事的虚弱,但中原帝国的盲目狂妄已经接近“夜郎自大”,所以公元1038年,当远在西北的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并公然发起对“大宋”边境的挑战时,朝堂之上“干掉他”的声音远远盖过了范仲淹等“和谈”的建议,大宋果断地对“西夏”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然而,数万大军浩荡出发,三川口大战战败,几乎全军覆没,朝廷震惊了!

  这个时候,在一片恐慌之中,朝堂上最怪异的一幕发生了!所有之前的“主战派”一个个不知所措噤若寒蝉,年过50的范仲淹这个“主和派”却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主动请缨要带兵西征。

  隔着将近一千年的时空,我冒昧地揣测,年过半百的老人范仲淹之所以敢站出来,就是因为他自己知道“西夏”的厉害和北宋军事的脆弱。因为知道,所以“主和”,也因为了解,所以早有思考,胸有成竹吧?……

  

image


  范仲淹先到了延州(知延州),抵近战斗的前沿,就抓紧了他抗战的准备,迅速整顿松弛的军备,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军中冒进的激进派依然占上风,1041年2月,我安阳的老乡、主战派代表人物韩琦就派人联络范仲淹一起主动出击,范仲淹审时度势后婉拒了。结果,好水川一战又是惨败,近万士兵再度折戟沉沙。1042年,李元昊又一次挑衅,葛怀敏帅兵追击又中埋伏,16名大将和近万士兵殉国。连续三次大败,这血淋淋的事实让所有人都回过头来思考和凝视也在战斗前沿的范仲淹的建议和他的部署……

  此时的范仲淹一刻也没有闲着,他1041年5月到了庆阳(知庆州),立即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他思谋良久的抗敌“组合拳”。

  

image


  范仲淹设了一场饭局,虽然这场饭局没有“鸿门宴”出名,但这场宴会的意义也非同寻常。范仲淹把大宋和西夏交界地带的土族头领(所谓羌族)请到一起喝酒,他和这些少数民族的头目们觥筹交错你来我往谈笑风生好不畅快。酒至半酣,范仲淹突然高声让大家静一静。只见他当众拿出一包皇帝御赐给他本人的“宝贝”一件一件分发给众头人,口中却说是皇帝托他代皇帝赐给这些头人的。那些头人一边谢主隆恩,一边一个个感动的不要不要的,心里想着再也不能和西夏的李元昊勾勾搭搭了,得对得起大宋皇帝的这份信任和情谊。这一招真的很厉害,西羌诸族归附,一下子就切断了李元昊的信息来源,把敌人的“特务”变成了自己的“情报员”,让李元昊变成了聋子和瞎子。如今,我在想象当年的那场宴会的场面,以及那场宴会前后范仲淹亲自拜访这些头人的细节,或许没有我写作这篇文章这么轻松这么简单,或许有很多很多故事和曲折,包括难堪和窝囊,但我相信范仲淹的这些“统战工作”一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为范仲淹去世前,当地的民众和头人就开始在家挂着他的画像祭拜,那是一种多大的信任和尊重?他去世后数百首领痛哭如丧考妣,搭灵棚斋戒三日才肯离开,那又是多大的伤心和痛苦?

  

image


  范仲淹当然知道打仗光靠政治工作不行,靠的是“拳头”,靠的是“实力”,靠的是“良将”。可当时宋军的将官都是没有经过战争的“秀才”,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还行,真枪实弹时要么优柔寡断,要么冒冒失失,根本不堪一击。于是他大胆进行部队改编,把本来不被信任的土著将领狄青、种世衡等一批猛将提拔重用,又加紧进行操练和备战,颁布了新的战斗纪律和奖赏政策,部队的战斗力一下子就提了上来。

  范仲淹一定是早就研究了和西夏交战的地理、兵力、武器和优势劣势,有一个整体的方案。他知道西夏游牧民族的优势是“骑兵”和熟悉地形,他知道黄土高原狭窄的川面不同于平原地带,他沉住气坚定地把握住以防御为主的战略,在庆阳一带建设了很多城堡、兵寨和烽火台,步步为营,连成一个军事防御体系。他要在黄土高坡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形中守住关键的交通路口,阻拦住李元昊飞奔的铁骑,伺机而动,见机行事。他把十三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修筑了承平、永平、细腰、葫芦等军寨。最传奇的是大顺城的建设,他指挥大军出发,所有人都不知道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大军到华池县附近才突然宣布本次的行动任务是建设大顺城,而且早已把建设材料偷偷准备妥当,十天时间就建成了那座坚固的城池。当西夏军队得知消息来捣乱时,一座城池已经像钉子一样牢牢地扎在了哪里,只好望洋兴叹无功而返。宋朝皇帝闻讯兴奋地赐名“大顺城”。虽然大顺城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变成了“遗址”,但这个军事上的传奇却永远留在了大宋军事历史的天空中。

  

image


  大家都知道打仗打的是“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从开封到庆阳的漫漫旅途让粮草运输成为大的问题。先不说要动用多少人马,就是一路上的安全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我不知道是不是范仲淹第一个建立了“建设兵团”,还是借鉴了前人的做法。范仲淹就地招募士兵,把流亡的百姓和归附的羌民安置在修建好的军寨里,亦兵亦民,分配给土地,平时操练站岗,农忙时就种地忙农活儿,既解决了兵源问题,又解决了粮草问题,还解决了中原来的士兵想家的问题,节约了大量的战争成本。范仲淹的这一招解决了“持久战”“拉锯战”的问题,开辟了解决边疆长治久安问题的一个根本性方向和渠道。我常常想我们的新疆建设兵团,是不是受范仲淹的“营田制”的启发呢?……

  范仲淹还打心理战,他亲自给西夏的“皇帝”李元昊写信,语重心长地教导李元昊,打对双方都不利,对老百姓更不利,“和”对双方都有利,对双方的老百姓更有利,你要好好掂量掂量。你打,我已经准备充分了,你不打,我就争取你的利益最大化。李元昊看看那成体系的防御设施,想一想因为打仗带来的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再想一想流传的“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的传言和“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民谣,这场战役打也打不赢,拖着又受不了,干脆就坡下驴吧!1043年,李元昊终于放下架子,向大宋请求“议和”……

  在庆阳一年多的时间,范仲淹建起了铜墙铁壁,定下了对西夏的军事和外界策略,对当世,对后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他走了,他两个儿子范纯仁、范纯佑继续坚守,父子三人四度“知庆州”。他两个儿子走了,他提拔的将领种世衡等继续坚持。二十年时间,西夏再也不敢越过划定的“三八线”,北宋西北再无战事。

  

image


  范仲淹的武功没有“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是以和平的方式成功制止了战争,是以战的姿态止战,是以备战制止了战争,是“徐图西夏”,是“以守为攻”,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文人武功的典范。范仲淹在《渔家傲》里感慨:“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他在边境写下的这首词,不仅写出了边塞的凄凉风光,更表达了他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心境和情感。有这样的悲悯情怀才会有“以和止战”这样的深思熟虑,才会有如此全面周延的奇计良谋吧?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思想在和西夏的交战、相处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我行走在这片黄土高坡上,遥想范仲淹当年的丰功伟绩时,也会时不时感慨这位“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集于一身的伟大人物的方方面面,当得起他自己写给严子陵先生的那句话“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心头就充满了对这位先贤的崇拜和尊敬。我的安阳老乡、先贤韩琦是一位政治和军事上的强硬派、主战派,也是令西夏心惊肉跳的人物,在华池县的“范公祠”里也和范仲淹一起享受着百姓的祭祀,但到底不如范仲淹的“以柔克刚”来的持久,境界更高,在这片黄土高坡上,就没有范仲淹的影响深刻而持久!

  谁说文人不能金戈铁马,谁说文人不能驰骋疆场?如果我不是来到庆阳,不是了解到这段鲜为人知的几近尘封了的历史,是不会了解到一个更全面的范仲淹的,也就辜负了范仲淹这武功吧?

  华池和庆城县的老百姓分别为范仲淹建起了“范公祠”“范仲淹祠”,世世代代敬仰!其实,我后来才关注到,范仲淹走过的几乎所有地方都给他建起了“祠堂”或“纪念馆”,对范仲淹的各方面都有详尽的介绍呢!对范仲淹文人之外其他方面的不了解,是我自己孤陋寡闻吧?

  

image


  敲完这一行字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在家已经“宅”了六天,全国人民都在家“宅着”,以没有办法的办法抵抗来自武汉的冠状病毒。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不是也需要范仲淹抵抗西夏那样的“综合统筹方案”呢?大家期待着有这样的人物出现,期待着尽快拿出一剂良方……

  收回思路时,脑海里仿佛看到,范仲淹羽扇纶巾,骑着一匹战马,向着历史的天空绝尘而去……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和李光化秋咏四首其二·画

宋代 范仲淹

日色清如照,前林叶未零。
海东新隼至,一点在青冥。

书扇示门人

宋代 范仲淹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酬滕子京同年

宋代 范仲淹

谢家风雅若为酬,散吏方耽海上游。
疏懒几忘传笔梦,寂寥仍有负薪忧。
欲歌兰雪归真隐,敢向簪轩竞急流。
如共茂先瞻气象,莫言神物在南州。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七·天门

宋代 范仲淹

天门绝境游,熙然揖灏气。
下顾莽苍间,云雷走平地。
天威不远人,孰起欺天意。

送僧文光

宋代 范仲淹

一品山前识,迢迢三十春。
多惭画戟里,重见白云人。

西溪见牡丹

宋代 范仲淹

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
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