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十上不第的罗隐:隐得住满腔的酸楚,隐不住一身的锋芒

十上不第的罗隐:隐得住满腔的酸楚,隐不住一身的锋芒

  


  罗隐,隐的住满腔的酸楚,隐不住一身的锋芒。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当自己是蜜蜂,世人当他为马蜂,更给戴了顶“毒舌”的帽子。

  所谓毒舌,不过是他以心作弦,化诗为箭,射穿不公,刺透虚伪。

  他内心里是有一把火的,隐藏他那张卡西莫多似的的脸下,在他浓烈的诗句里熊熊燃烧。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罗隐啊罗隐,也许你不知道,千年之后,说真话更难。

  


  (一)十上不第

  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年,李漼生于神都西安帝王之家。同年罗隐生于江南杭州官宦之家。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李漼继帝位,为唐懿宗。同年罗隐入都应试不第。

  君臣有如此大的缘分,如果风云际会,成就千古佳话,那足够后世大大书上一笔的。可是罗隐呢?偏偏没有考中。不仅仅如此,罗隐连续考了七年,结果竟然都是一样,不中!但罗隐还是充分发挥了 “科举虐我千百遍,我待科举如初恋”的不服输精神,又考了几年,还是不中。“十二三年就试期”的诗句也不仅仅是自嘲,更多的恐怕是无奈吧。但无论如何,“十上不第”的帽子算是扣上了。

  是科举考试太难了?

  


  唐朝考进士,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孟郊54岁才得中,激动的大喊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但似乎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陈子昂考了两三次,得中。素有神童之名的王勃,17岁幽素科及第。王维更厉害了,随便一考就是状元,还一举俘获公主芳心。

  所谓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但考场无情,才子词人,白衣卿相,盖自伤也。

  陈子昂、王维这些前辈能中,秦韬玉、于武陵这些同辈也能中,为什么偏偏罗隐不能中呢?

  是我罗隐的才华不够吗?

  唐才子众多,如果要排个名次来,罗隐可能前十都入不了。但是如果把晚唐或者唐末那一段有些混乱的时期单列出来,罗隐足可以独占鳌头。唐末诗坛,罗隐更是一枝独秀。

  秦韬玉仅凭借“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就风流一时,罗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一点儿不遑多让。甚至在意境上,窃以为秦诗仍处于“有我”之境,而罗诗已达“无我”之境,更胜一筹。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的这句诗很多人都以为是太白之作。如果将此诗与太白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与“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等相较而看,罗诗虽然略显直白,但那股精神那股豪气那股劲儿却是一脉相承的。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读这样的诗句,我们很难想象是出自千年前的罗隐之手。这观念,就算放在现在也还是三观正的很,当时更难得可贵。

  事实上,除了诗外,罗隐的讽刺小品文,更是独步古今。时人所谓“谗书虽胜一名休”的《谗书》即为罗隐所著,该书在小品文或讽刺散文方面成就很高。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曾称赞该书“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这句评语无疑是对罗隐才华的最好诠释。

  他只是考不中而已,与才华无关,也许真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吧。

  


  (二)云英未嫁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这是我们中国人对古代才子的标准描述。可我们似乎很难将风流倜傥这样的话语与罗隐联系起来。不客气的说,罗隐很丑。如果不是才华出众,也勉强算是官二代,那就是矮矬穷了。现代社会里的标准渣渣。

  罗隐究竟有多丑呢?

  当朝宰相郑畋,比较欣赏罗隐的才华,对其自然也高看一眼。在他的影响下,这位郑宰相的千金竟然喜欢上了罗隐,准确的说是暗恋。这场无端的暗恋,本该成就一段佳话的。在这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郑小姐眼里,罗隐罗公子那就是才华横溢、玉树临风、而且风度翩翩,温柔多情。

  嘿嘿,标准的小铁粉。但可惜啊,在没有微信与QQ的时代,郑小姐也只能尽可能多的收集罗公子的诗,以解相思。可惜始终无缘蒙面。

  知女莫如父,女大不中留。郑畋知道了女儿的心思后,就想顺水推舟纳罗隐为婿,也可促成一段风流佳话。于是有一日郑宰相就找时间约罗隐到府中做客,而郑小姐呢?很是娇羞的地躲在帘后窥视。

  


  都说一见杨过误终身,可这位郑小姐却恰恰相反。看了罗公子的长相,郑小姐这小心脏怕是真受不了——太丑了!完全与如意郎君是两码事!此后郑小姐连罗隐的诗都不稀得读了。这也算典型的叶公好龙了。如果罗隐知道自己因此而掉粉,以他的毒舌本性,真不知道会写出啥样的诗来。

  要知道就算是云英,这位罗公子年轻时的情人就因为一句话被罗大公子怼的到今天都无法翻身,还留下一个褒贬不一的成语——云英未嫁。

  情人啊?谁没有过呢?如果现在他或者她站在我们面前,我们是一笑而过,还是一句“好久不见”,拟或擦肩而不识?

  我会静静站在那,看着她静静离去。

  相忘于江湖,相忘于江湖。

  


  罗隐似乎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也许吧,才子都是潇洒的。当与云英分别十二年后再次重逢,尚未功成名就的罗大公子面对尚未嫁做人妇的情人云英,这样写道: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十二年前,罗隐科场失意,与穷困潦倒之际在钟陵县得遇歌妓云英。此时的云英二八年华,才色双绝,对罗隐更是一见倾心(就此一点,云英姑娘就胜过郑家小姐不少)。

  才子佳人,幽期佳会,吾辈心向往之!

  十二年后,罗隐科场继续失意,又一次路过钟陵县,也许冥冥之中自有注定——他又遇到了云英。此时的云英,虽然也还身轻如燕,婀娜多姿,可仍寄身风尘。

  她以为,以他的才华,早就应该功成名就。

  他以为,以她的美貌,早就应该嫁入豪门。

  


  可惜——

  她惊讶于他的布衣之身!

  他诧异于她的风尘之道!

  两个大大的感叹号,让我们实在不得不感叹生活有时候比电影更有喜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

  哎,可能是我们真的都不如别人吧!

  一点自嘲,一点自伤,一点无奈,一点怀疑,一点委屈!但我却读出一腔热泪……

  我们努力的拼搏,为什么还是过着不如他人的生活?幸福,真的注定与我们无缘?

  罗隐的幸福虽然来的晚,但终归还是来了。而云英呢?人老珠黄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大抵如此吧。

  那位郑小姐呢?谁在乎呢?如果不是她曾经暗恋罗隐,估计连这么一点点记载都不会留下。

  生活啊,本来就是不公平的。生命啊,也本来就是如此。

  


  (三)落第才子

  落第不可怕,很多人都曾落第,但也一样能做官一样能名留青史。落第抱怨也不可怕,很多人都曾抱怨,包括罗隐自己,但抱怨之后还不是一样继续努力学习努力考试。

  什么是可怕呢?

  康有为落第后搞公车上书,要维新要变法,挥霍掉了大清朝的最后一丝元气;李自成落第后搞农民起义,直接逼死崇祯皇帝,把大明王朝搞垮了;方腊宋江这哥俩虽然没有李自成那么轰轰烈烈,但赵宋江山经他们一折通也丢掉半条命。

  对于这些后生晚辈,黄巢心里肯定是自鸣得意的。落第有什么啊?考状元哪有自己做皇帝来的舒坦?!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完这首诗,黄巢就扔丢四书五经,转身拾起孙子兵法,顺势揭竿而起。

  


  (黄巢)

  唐僖宗李儇乾符二年(875年——唐懿宗李漼873年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儇继承皇位,史称唐僖宗,改元乾符),时年55岁的黄巢召集众人响应王仙芝,举起大旗,正式向这个不录取自己的朝廷宣战。

  此时罗隐正在长安过着优哉游哉的座上宾生活。

  42岁的罗隐尽管屡试不第,但才华却是实打实的。凭借真材实料,罗隐深受达官贵人包括当朝宰相郑畋和李蔚等人的赏识,可谓豪门夜宴,日日笙歌。

  这座上宾的生活似乎已经消解了落第的苦恼。

  但这一切都在黄巢举起大旗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要相杀?!

  由于资料有限,我们无法得知罗隐心里会怎么问候黄巢,以他一贯的毒舌本性,肯定不会有什么好话。但无论如何罗隐却不得不离开长安,一路流浪到池州,最终在池州刺史窦潏的资助下,避居九华山,直到八年后(883年)黄巢起义渐渐平息之际,他才离开池州。在期间,他寄身佛学,这可能是在乱世中他唯一能做的。

  


  离开池州之际,罗隐留下了《别池阳所居》一诗。

  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

  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

  已悲世乱身须去,肯愧途危迹屡迁。

  却是九华山有意,列行相送到江边。”

  “已悲世乱身须去,肯愧途危迹屡迁”,道尽心酸。

  一年之后的六月十五日即唐僖宗中和四年或黄巢金统五年(884年),黄巢兵败,在狼虎谷被杀。

  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总算保住了,为此唐僖宗改元光启。

  光启三年(887年),罗隐终于在吴越王钱缪处安定下来。自此55岁的罗隐开始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生活有时候是有些荒谬的。就这样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一个硬生生被另一个拖着走了很长很长一段时光。

  他们应该从未谋面,但这重要吗?不重要的!毕竟上天注定的才是最大的!

  


  (四)大罗金仙

  世人视罗隐为神仙,而且是大罗金仙,他的《太平两同书》更是一部经典的道家神仙著作。既然是神仙,那当然要降妖除魔了,罗隐的《广陵妖乱志》更被后世信徒认为是罗隐自己的亲身经历。

  其实妖不就是人吗?贪婪成性者,草菅人命者,以权谋私者,指鹿为马者,陷害忠良者,虽有人形也说人言,但其心早已经入魔,皆妖也!

  神仙一说虽然荒诞,但至少说明罗隐还是做了些好事的,不然他也成不了人们口中的仙!

  毕竟人这一辈子,还是要留下些什么的。一部《白氏长庆集》是抵不过一座白堤的。

  罗隐是敢于向世俗不良之气宣战的。在《谗书》中有一篇《题神羊图》的文章。

  “上古尧舜时代有神羊,触角是直的,还可以明辨是非的。但后人在画羊时却将羊角的形状画成弯弯的,并以为这样才是神羊”。

  


  “操!尧舜时代的羊和今天的羊有毛区别?!只不过那时候的羊纯朴憨厚,现在的羊贪婪狠毒罢了。所以羊角还是那个羊角,只是世人的心堕落了!”。

  罗隐是真心的同情底层人民的,他敢用他的笔为他们呐喊。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这是罗隐笔下的《雪》。长安城里的贵族们当然希望多冬天多下雪,那样不仅仅是好兆头,更可以吟诗作对了。但是长安城里的贫苦者呢?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在雪天怎么办?这瑞雪还是不要太多才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相信这一刻罗隐在精神是与杜甫相通的,因为他们的心都是赤诚的。

  罗隐是勇于仗义执言的。他勇于用他的笔为弱小喊冤。

  


  (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在这首名为《西施》的诗中,诗人就毫不客气的指出,自己国家灭亡了,要自己找毛病,不能把屎盆子扣到一个小女子头上。千百年来,世人多怨美人误国,岂不知误国者君上也!罗隐这首诗,甚是解气。

  三千年后知谁在,是啊,别说三千年就算三年,也是如此。但只要你做了好事,做了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人民就会把你捧上神坛,让你化作大罗金仙,祭奠你,想念你。

  都江宴在,白堤在,苏堤在,岳阳楼在……总有些东西是不朽的!

  


  (五)后记

  读罗隐的诗我常常想起卡西莫多,或者读《巴黎圣母院》时,我也会不自觉得想起罗隐。

  他面相丑陋,但内心光明。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潘安宋玉般的颜值,但所有人都可以选择罗隐式的内心。这些人才是我们社会的良心,他们用自己心中的火,为世人增添一丝温情。

  我是相信好人好报的。

  公元909年,罗隐去世,终年77岁。人生七十古来稀,罗隐也成了有唐一代比较长寿的诗人。

  而此时已经是五代后梁开平三年,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唐帝国已经灭亡了两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烟消云散了!

  所怀今已矣,何必恨东流。

  我们是可以选择做个好人的,就像罗隐。是为记。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书淮阴侯传

唐代 罗隐

寒灯挑尽见遗尘,试沥椒浆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

秋日汴河客舍酬友人(一作汴州客舍有酬)

唐代 罗隐

梁宋追游早岁同,偶然违别事皆空。年如流水催何急,
道似危途动即穷。醉舞且欣连夜月,狂吟还聚上楼风。
烦君更枉骚人句,白凤灵蛇满袖中。

甘露寺火后

唐代 罗隐

六朝胜事已尘埃,犹有闲人怅望来。只道鬼神能护物,
不知龙象自成灰。犀惭水府浑非怪,燕说吴宫未是灾。
还识平泉故侯否,一生踪迹比楼台。

送前南昌崔令替任映摄新城县(一作崔令映替任)

唐代 罗隐

五年苛政甚虫螟,深喜夫君已戴星。大族不唯专礼乐,
上才终是惜生灵。亦知单父琴犹在,莫厌东归酒未醒。
二月春风何处好,亚夫营畔柳青青。

和禅月大师见赠

唐代 罗隐

高僧惠我七言诗,顿豁尘心展白眉。秀似谷中花媚日,
清如潭底月圆时。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支。
漂荡秦吴十馀载,因循犹恨识师迟。

圣真观刘真师院十韵

唐代 罗隐

帘下严君卜,窗间少室峰。摄生门已尽,混迹世犹逢。
山薮师王烈,簪缨友戴颙.鱼跳介象鲙,饭吐葛玄蜂。
紫饱垂新椹,黄轻堕小松。尘埃金谷路,楼阁上阳钟。
野耗鸢肩寄,仙书鸟爪封。支床龟纵老,取箭鹤何慵。
别久曾牵念,闲来肯压重。尚馀青竹在,试为剪成龙。
罗隐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39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