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镗
京镗(1138 —1200)字仲远,南宋丞相、词人,晚号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知江州瑞昌县。孝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累迁右司郎官。淳熙十五年,授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光宗绍熙二年(1191),召为刑部尚书。五年,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庆元二年(1196)拜右丞相,六年进左丞相,封翼国公。卒年六十三。卒后赠太保,谥文忠,后改谥庄定。有诗集七卷、词集《松坡居士乐府》二卷,《文献通考》传于世。事见《诚斋集》卷一二三《京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九四有传。► 50篇诗文
李公昴
李昴英(1200—1257),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人。南宋名臣。早年受业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南宋宝庆二年(1226),李昴英上京会试,成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后任福建汀州推官。端平三年(1236)后,曾任太学博士,直秘阁知赣州等职。淳祐元年(1241)被丞相杜范荐任为吏部郎官。淳祐二年(1242),任太宗正卿兼国史馆编修,后又升任为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封以番禺开国男爵位。宝佑五年(1257),在广州病逝。著有《文溪集》、《文溪词》等多卷。 ► 23篇诗文
高似孙
高似孙(1158—1231),字续古,号疏寮,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清康熙《鄞县志》卷一○),一说馀姚(今属浙江)人(清光绪《馀姚县志》卷二四)。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调会稽县主簿,历任校书郎,出知徽州,迁守处州。宁宗庆元六年(一二○○)通判徽州,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为著作佐郎。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知处州。晚家于越,为嵊令史安之作《剡录》。有《疏寮小集》、《剡录》、《子略》、《蟹略》、《骚略》、《纬略》等。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宋史翼》卷二九。► 114篇诗文
刘子翬
刘子翬(1101—1147)字彦冲,号屏山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客家刘氏十三世祖,以父任补承务郎,辟真定幕府。南渡后,通判兴化军,秩满,诏留任,以疾辞。筑室屏山,专事讲学。与胡宪、刘勉之为道义交,朱熹曾从之受业。绍兴十七年(1147)卒,年四十七,谥文靖,正史记述刘子翬无子,以兄刘子羽庶子刘坪为后。《宋史》有传。有《屏山集》二十卷。《彊村丛书》辑其《屏山词》一卷[1-2] ► 3篇诗文
汪宗臣
号紫岩,婺源(今属江西)人。嘉熙三年(1239)生。咸淳二年(1266),中亚选,入元不仕。至顺元年(1330)卒,年九十二。有《紫岩集》,已佚。事见《新安文献志》卷八七《紫岩先生汪公宗臣行状》。今存诗十三首,《全宋词》录其词4首。► 19篇诗文
方资
方资(1029—1099),宋朝词人。出生于浙东。生子方勺、方陶。方勺写作了笔记小说《泊宅编》。致仕以后,绍圣五年(1098),其子方勺将其接到杭州一起居住,第二年,方资去世。► 1篇诗文
陈尧佐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宋仁宗时官至宰相,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陈尧佐明吏事,工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今存词一首。► 37篇诗文
吴儆
吴儆(jǐng)(1125~1183)字益恭,原名备,字恭父,休宁(今属安徽)人。与兄吴俯讲学授徒,合称“江东二吴”。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调鄞县尉。孝宗乾道二年(1166)知安仁县。淳熙元年(1174),通判邕州。淳熙五年(1178),迁知州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以亲老奉祠。淳熙七年(1180),起知泰州,寻复奉祠。淳熙十年(1183)卒,年五十九,谥文肃。张栻称他“忠义果断,缓急可仗。”► 78篇诗文
李遵勖
李遵勖(988—1038),生于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卒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赵恒妹万寿公主,而加“遵”字为“遵勖”,字公武,李崇矩孙。景祐三年(1036年)十月辛酉,李遵勖将奉旨所撰《天圣广灯录》30卷献给宋仁宗赵祯,请求将此书送到传播佛法的主管部门,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将其编入佛藏经典之中,今存于《中华大藏经》中。他又著有《闲宴集》20卷,《外馆芳题》7卷,均佚。将死,与浮图楚圆为偈颂。卒,谥和文。遵勖著有问宴集二十卷,外管芳题七卷,均《宋史本传》行于世。► 1篇诗文
田锡
田锡(940~1004),字表圣,田锡初名继冲,后更名为锡。嘉州洪雅(今属四川眉山市)人,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曾祖父、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名士,太平兴国三年(975)进士,官至右谏议大夫。北宋初年政治家和著名作家,在宋初的政坛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深为宋初士大夫所景仰。 生于晋高祖天福五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六年,年64岁。► 91篇诗文
郑闻
郑闻(?一1174年)南宋大臣。字仲益,华亭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历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刑部侍郎、权刑部尚书兼侍读。乾道九年(1173年)正月迁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十月除参知政事。次年三月罢,以资政殿大学士宣抚四川,七月又除参知政事,十月卒,谥正献。► 1篇诗文
危稹
危稹(1158~1234),南宋文学家、诗人。原名科,字逢吉,自号巽斋,又号骊塘。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淳熙十四年进士,调南康军教授,擢著作郎兼屯田郎官,出知潮州,又知漳州。卒年七十四,文为洪迈所赏,诗与杨万里唱和,著有《巽斋集》。► 28篇诗文
李壁
李壁,《宋史》写作李璧,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谥文懿。眉之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南宋历史学家李焘之子,生于公元1157年(一说1159年),殁于1222年,享年65岁。► 70篇诗文
陈翥
陈翥(982年~1061年),北宋著名科学家。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江东路池州铜陵县(今安徽省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北宋皇佑年间(1049年~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此书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栽培的科学技术著作。平生著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之书,共 26 部 182 卷,又有 10 图。陈翥是中国林学史上亦是世界林学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11篇诗文
廖刚
廖刚(1070-1143),字用中,号高峰居士,北宋顺昌谟武人。少时从学理学家杨时,成就了廖刚“道南高弟,绍兴名臣”的美名。廖刚一生亲历两朝荣辱兴衰,历任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工部尚书。他持身立朝,忧国爱民,对外力主抗敌御侮、对内全力慰抚百姓;他刚正不阿,忠直抗言,令蔡京、秦桧等奸邪沮气。廖刚的精神和品格名重于天下,名扬于千古,为世代所赞颂。► 165篇诗文
晁公武
晁公武(1105—1180),南宋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字子止,人称“昭德先生”。济州钜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晁冲之之子。► 9篇诗文
范祖禹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纯,甫或作父),一字梦得,汉族,成都华阳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卒于哲宗元符元年,终年五十八岁。著名史学家,“三范修史”之一。祖禹著《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宋史本传》又著文集五十五卷,《宋史艺文志》并行于世。► 150篇诗文
徐积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609篇诗文
邓肃
邓肃(1091~1132),字志宏,南剑沙县(今属福建)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年,年四十二岁。少警敏能文,善谈论。会李纲罢相,上疏争之,干执政怒,罢归居家,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携母避寇福唐(今福清),五月初九病逝,年仅41岁,归葬于邓墩。肃著有《栟榈集》三十卷,《挥尘后录》传于世。《闽沙邓氏族谱》载:邓肃,字志宏,父祖谷,长子邓普,字寰宇,次子邓慈。► 209篇诗文
游九言
游九言(1142-1206),初名九思,字诚之,号默斋,建阳(今属福建)人。早年从学张栻,以祖荫入仕,曾举江西漕司进士第一。历古田尉,江川绿事参军,沿海制司干官。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监文思院上界。后入张栻广西、江陵帅幕,以不附时相罢。宁宗庆元年(1196),起为江东抚干,调全椒令,以不便养亲丐祠。开禧初,辟为淮西安抚司机宜文字,又以不附韩侂胄罢。有语录诗文集,已佚,后人辑为《默斋遗稿》二卷。事见《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三引《建安志》。► 27篇诗文
次韵张真父著作游写山
次韵芮漕国器忆去年上元二首
丁酉二月二十日同部中诸公游下竺御园坐枕流
次韵王少府送焦坑茶
次韵江州林黄中上巳日会邛州刘侍郎梓漕任直
次张钦夫经略韵送胡长彦司户还庐陵
登九华山化城峰
端明尚书汪圣锡挽词二首
次韵徽州胡推官旅中遇雪且约同登雨花台三首
次子中兄韵三首
端明殿学士王日严挽词二首
次韵孙从之侍郎寄题新喻周氏用德堂
次韵溧水令李彦平清赏图
次韵张安国二首
抵苏台寄季怀
次韵胡邦衡相迎
春日早起
次韵广东黄漕时闻其部中寇退而湖湘之民方避
次折仲古枢密韵寄题耒阳曹钦臣彦若藏书室
次韵乐顺之司理新释花松花江及上元不张灯二
次韵杨文发承议
次韵程泰之正字奉祠惠照院咏雪五首
次韵子中兄相迎诗中有奠松楸之语追念别后□
次韵杨廷秀待制二首
陈正仲提刑制勘甫毕首过小楼既出新诗仍惠手
答胡叔贤
乘成台观雪忆子上兄
答胡仲威
参政李秀叔挽词二首
次韵陈叔晋舍人殿试笔记
次韵阎刑部才元杨梅
程泰之昨有金带银章之句十月二十八日乃因押
从驾过德寿宫马上得程泰之次庚寅玉堂旧韵有
次韵邦衡哭季怀
次韵丁维皋粮料牡丹未开
次胡邦衡韵
次韵李得善学录需酒纳妇
次韵汤朝美古意二首
晨起有感二首
邦衡再送皇字韵诗来次韵
次杨子直使君韵
次韵胡邦衡二首
次韵务观迎驾
吊大林寺
陈正仲提刑辄还严近正及郊禋索语赠别适小圃
西江月(暮春鲁氏坐上次胡邦衡韵)
导引(加上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尊号册宝乐章(淳熙二年)·奉上册宝 ...
草具屈邦衡侍郎蒙赋即事新诗次韵皆叙坐上语
次韵史院洪景卢检详馆中红梅
点绛唇(七夜,赵富文出家姬小琼,再赋丁亥七月己丑)
陈诚之以长句送扬州花仍催践快阁之约戏答
池阳四咏
陈君举示张孝恺行状且求诗孝恺尝摄令华亭有
安福欧阳绍之奉议桃花石二绝句
水调歌头·重过钓台路
登庞公读书堂
高宗皇帝挽词五首
西湖感旧
西江月·八十一年住世
题御制听琴图
赐杨万里
赐余复
观海棠有成
和燕射
会僚属赏海棠偶有题咏
题杨补之红梅图
新秋雨过述怀
登雄州北门楼
内宴奉诏作
赠缘德
劝学歌
拟古八首
毛诗·桃夭
孟子·孟子见梁惠王
咏史上·卢植
咏史下·赵云
咏史下·周瑜
云庄劝学
咏史上·张骞
历代传授歌
赤壁赋中四句·目遇之而成色
大学·三关
论语·三省章
论语·子贡问君子章
孟子·大丈夫
冬华一夜霜
孟子·终身慕父母
孟子·许行
咏史下·吕蒙
咏史 其四 曹操
赠叶洞春画葡萄
中秋近愿晴
咏史下·诸葛瞻
咏史下·唐太宗
咏史下·蜀先主
咏史下·司马孚
咏史下·张翰
德阳林梅麓太守挽章
咏史 其二 贾生
咏史 其五 曹操
玉山东岳
咏史 其二 刘裕
咏史上·邹衍
咏史下·侯景
咏史下·姜维
咏史下·梁武帝
咏史下·毋丘俭
咏史上·袁绍
咏史上·班超
咏史上·扬雄二首
咏史上·周亚夫
咏史下·北地王谌
咏史下·曹操七首
咏史下·高欢
咏史下·关羽四首
咏史下·曹丕
咏史上·晁错
咏史上·成帝
咏史上·蒙恬
乙巳邵武建宁夜坐书呈诸公
咏史上·武帝
孟子·忧忧喜喜
孟子·食色性也
青蛙辞
儒家秋
天上碧桃
谢岩上张伯春伯齐兄弟子侄惠生日诗
姚国秀十咏·竹坞
读书有感
归去来辞
论语·道千乘之国章
孟子·孟子去齐
孟子·人不可以无耻
孟子·齐人妻妾
孟子·杞柳
孟子·仁者人也
孟子·舍生取义
孟子·觳{觳右换束}牛
孟子·践形
孟子·不愧不作
孟子·赤子之心
孟子·大勇
孟子·孟子好辩
孟子·存心养性
孟子·大成
孟子·不遇鲁侯
孟子·禅继
孟子·陈仲子
孟子·今乐古乐
孟子·尽心知性
孟子·井未及泉
孟子·巨室
孟子·具体而微
孟子·理义悦心
孟子·良知良能
孟子·猎较
孟子·生忧患死安乐
孟子·生之谓性
孟子·圣人人伦之至
孟子·诗亡春秋作
论语 慎终追远
渔父辞
程朱之学 其二
不解算 其二
孟子 正命
姚国秀十咏 其五 圆山
乙巳邵武建宁夜坐书呈诸公 其四
伯循和石堂后二首复依韵 其二
隐屏
愿月得雨兼旬秋晹人望已切再和前韵 其一
孟子 天爵
孟子 养气
挽平山菊涧 其六
孟子 生忧患死安乐
孟子 善信美大
毛诗 柏舟
贺纯父修考亭成
自哂
咏史 其十 武帝
咏史 其十二 蜀先主
孟子 觳觫牛
赤壁赋中四句 耳得之而为声
孟子 为贫而仕
孟子 夜气
孟子 今乐古乐
叔文九日 其一
挽平山菊涧 其一
咏史 其一 韩信
中庸·道不远人五首
论语 时习章
石堂 其四
愿月得雨兼旬秋旸人望已切再和前韵
乙巳邵武建宁夜坐书呈诸公 其十
呈汪主簿及茗源诸公
永丰疫疠事佛人多死
贺叔父为犹子成室
路中救小鱼
孟子 求放心
不解算 其四
雨霁山皆秋色
玉女蜂
咏史下·诸葛孔明八首
咏史下·殷浩
孟子 知言
咏史下·朱文公
不解算 其三
和黄云甫韵
咏史下·颜杲卿
咏史下·杨修
咏史下·荀彧
咏史下·元紫芝
自杭来有四圣观佛所言
咏史下·谢安
咏史下·羊祜
咏史下·张华
和荼蘼
咏史下·五王
咏史下·王猛
朱文公
咏史下·夏侯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