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 1篇诗文
宋绶
宋绶(991年—1041年1月27日),字公垂。 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北宋著名学者、藏书家。因平棘为汉代常山郡治所,故称常山宋氏,后人称“宋常山公”。景德二年(1005年),召试中书,为大理评事。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疏陈攻守十策,被召为知枢密院事。九月,拜兵部尚书兼参知政事。十二月(1041年1月),宋绶去世,年五十。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宣献”。后加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追封燕国公。宋绶藏书甚丰,手自校理,博通经史百家。笔札精妙,倾朝学之,号称“朝体”。► 5篇诗文
程鸣凤
程鸣凤(1225——?),字朝阳,号梧冈,北乡善和人。宋淳祐六年(1246),中乡试武举,宝祐元年(1253)应会试和殿试,获射策第一,中武状元。历任殿前司同正将、閤门宣赞舍人、广东知府、知州。返里后筑梧冈书院,教育乡中子弟,著有《读史发微》、《梧冈》、《盘隐》诗文集。 ► 3篇诗文
傅察
傅察(1089—1126)字公晦,孟洲济源(今属河南)人,北宋中书侍郎傅尧俞重孙。端重有操,为文温丽,遇事若无所可否,非其意萃然不可犯。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蔡京欲妻以女,拒弗答。曾任青州司法参军、永平、淄川丞,太常博士,兵部、吏部员外郎。宣和七年(1125)冬,接伴金国贺正旦使,道逢金太子斡离不,令下拜,抗辩不屈而死,谥忠肃。事迹见《宋史·忠义本传》。 ► 91篇诗文
叶衡
叶衡(1114—1175),字梦锡,金华城区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时年二十七,调福州宁德簿,摄尉,知于潜县,擢知常州。入为太府少卿,迁户部幸郎。下母,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为淮西江东总领。历知荆南、成都。乾道九年知建康府。淳熙元年(1174年),召为户部尚书,累迁右丞相兼枢密使。又次年,为汤邦彦所谮,罢,郴州安置。十年卒,年六十二。《宋史》卷三八四有传。 ► 3篇诗文
吕诲
吕诲(1014年-1071年)北宋官吏。字献可,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西)人,寓居开封,吕端孙。吕诲为官三居谏职,皆以弹奏执政大臣而罢,时人推服其耿直,为北宋著名的敢谏之臣。现存文章以奏议、议论文为多,奏议往往关切时政,议论有先几之见,清康熙皇帝谓其《选部论》“综名实以立言,足资经济”(《御制文第三集》卷40)。著有《吕献可章奏》20卷,凡289篇,司马光为作序(《郡斋读书志》卷19);又有《吕诲集》15卷(《宋史·艺文志》七)。今已佚。《全宋诗》卷399录其诗四首。《全宋文》卷1034至1040收其文七卷。 ► 2篇诗文
李宗勉
李宗勉(?—1241年),字强父,富阳古城(今常安乡)人。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任黄州(今属湖北)教授。嘉定十四年(1221年)主管吏部架阁,改任太学正。十六年迁国子博士。宝庆初,通判嘉兴府。绍定元年(1228年)迁著作郎;二年,兼权兵部郎官。宝祐元年(1241)卒。► 1篇诗文
舒璘
舒璘(1136—1199),字元质,一字元宾,学者称广平先生,奉化广平(今大桥镇舒家村)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授四明(今宁波)郡学教授,未赴。后任江西转运使干办公事,继为徽州府(今安徽歙县)教授,倡盛学风,丞相留正称为当今第一教官。继任平阳县令,时郡政颇苛,告以县民疾苦,郡守改容而敛。官终宜州通判,卒谥文靖。学宗陆九渊,兼综朱熹、吕祖谦,史称淳熙四先生之一。著有《诗学发微》、《广平类稿》、《诗礼讲解》等。 ► 1篇诗文
朱弁
朱弁(biàn)(1085~1144)南宋官员、文学家。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叔祖,太学生出身。建炎元年自荐为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所拘,不肯屈服,拘留十六年始得放归。曾劝宋高宗恢复中原,得罪秦桧,官终奉议郎。他在留金期间写下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诗作,深切婉转,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诗人。有《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等传世。 ► 33篇诗文
胡榘
胡榘(1164-1224),江西庐陵人,宋抗金名臣胡铨之孙。淳熙十四年(1187),24岁的胡榘以监庆元比较务摄任(暂代)象山县令,监比较务是州衙监管各县酒务(当时酒类属国家专买)的职事官员。淳熙十五年,李孟传就任象山令,胡榘去职。可就在十四年秋,胡榘到象邑之西山(西谷)赏丹桂,赞叹之余,引发诗兴,写了一首《咏丹桂》,在宽阔的联想和想像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丹桂的风采。“象山县令诗咏象山花”成了一时传闻,此诗也不胫而走,被广泛传抄。► 15篇诗文
柴随亨
柴随亨(一二二○~?),字刚中,号瞻岵居士,江山(今属浙江)人。宋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三十七(《宝祐四年登科录》)。曾知建昌军。宋亡,与兄望、弟元亨、元彪俱隐于榉林九磜之间,世称‘柴氏四隐’。著作已佚。明万历中裔孙复贞等搜辑遗稿,编为《柴氏四隐集》。事见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一一。柴随亨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为本,编为一卷。 ► 21篇诗文
陈文龙
陈文龙(1232~1276),福建 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刚中。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中状元。陈文龙深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个重要职位,颇有成就。元军南下,在各地守将纷纷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后被捕,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明朝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 ► 1篇诗文
胡梦昱
胡梦昱(1185~1226),南宋官员。字季昭,又字季汲,号竹林愚隐,吉水(今属江西)人。嘉定十年进士,历南安县、都昌县主簿。中大法科,授峡州司法参军,除大理评事。宝庆元年,因上疏讼济王冤,谪象州羁管。宝庆二年,移钦州,未行而卒。赠朝奉郎,谥刚简,桂林九贤祠列为九贤之一。著有《象台集》六卷、《竹林愚隐集》一卷。 ► 4篇诗文
李燔
李燔(1163—1232年),南宋大教育家,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高中进士后的 42年里,有35年都孜孜拳拳于教育第一线,业绩非凡,李燔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学者云集如潮,把这所当时的成人大学办成全国“书院之首”,他影响着当时众多的书院,有如五四时期的北大“蔡元培”,他被老师朱熹认定为衣钵传人之一,死后被当时的中央政府授予“文定”的谥号(相当于“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评价)。 ► 1篇诗文
陈若拙
陈若拙(955~1018),字敏之,幽州卢龙(今属河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第二。历知州府,累迁兵部郎中、河东转运使。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擢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府。又移知凤翔府,入拜给事中,出知澶州。天喜二年卒,年六十四。《宋史》卷二六一有传。 ► 1篇诗文
姜遵
姜遵(九六三~一○三○),字从式,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人。真宗咸平三年(一○○○)进士,为蓬莱尉。大中祥符中累迁监察御史。仁宗即位,知滑州,充京东路转运使,换京西路。天圣四年(一○二六),拜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六年,为枢密副使。七年,迁给事中。八年卒,年六十八。 ► 1篇诗文
鲍当
鲍当(?~1039),字平子,杭州(今属浙江)人。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进士,授河南府法曹参军。历官职方郎中,知明州、衢州、湖州。在湖州任上去世。他是宋初有名诗人,因《孤雁》诗而被称为“鲍孤雁”,因《清风集》而号为“鲍清风”。风格闲淡,近唐代韦应物诗。有《清风集》。 ► 8篇诗文
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进士第,补扬州观察推官,历知乾、扬、天雄、永兴、并等州军,以善于治狱闻名。庆历七年(1047年),以太子少师致仕,累加至太子太师,封祁国公。杜衍寓居南都十年后,于嘉祐二年(1057年)去世,年八十。获赠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杜衍善诗,工书法,所写正、行、草书皆有章法,为世人推重。《两宋名贤小集》收有《杜祁公摭稿》一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 23篇诗文
狄遵度
(约公元一o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元规,潭州长沙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仁宗景佑中前后在世。少颖悟,笃志于学。每读书,意有所得,即仰屋瞪视,人呼之勿闻。以父任为襄阳主簿,居数月,弃去。好为古文,又嗜杜甫诗。著春秋杂说,多所发明。尝患时学靡敝,作拟皇太子册文,除侍御史。又制裴晋公传,人多称之。遵度著有文集十二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 5篇诗文
窦俨
窦俨(918—960)字望之,蓟州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县)人,窦燕山次子。后晋天福六年(941)举进士,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各朝,屡任史官。后晋时,定朝会乐章、二舞及鼓吹十二案。后周初,修后晋高祖,少帝和后汉高祖《三朝实录》。后周显德四年(957),俨上疏陈“礼、乐、刑、政、劝农、经武”治国六纲之言,周世宗纳之。北宋建隆元年(960),任礼部侍郎,奉旨撰定祠祀乐章、宗庙谥号。俨一生著有《周正乐》一二O卷,文集七O卷。► 2篇诗文
题松下老人图
题梅仙坛
临江仙·千里长安名利客
禅师塔次韵
芝山梅仙洞
题三学山
读和议成赦文作
发成都三首
久留少城
龙多仙
沱江
新都驿远平轩
子云故居
上陈招使
金精
场南寺
游永丰寺
中山广轩
漾花池
陈山谒吴越五王分祠
挽钱心斋先生
过雁门
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
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
贺新郎(题吴江)
满江红(题快阁和徐宰韵)
满江红(春晚)
念奴娇(感怀呈洪守)
系裙腰(愁别)
沁园春·周易一书
喜迁莺·祥云笼昼
鹧鸪天·帘幕祥风动玉钩
好事近(二月十八日)
满江红(寿留守正·月初三)
浣溪沙(韩彦古)
满江红·过了烧灯
满江红·凤历更端
念奴娇·一番春事
满江红·夜半天风
醉蓬莱·昨长庚入梦
题张仲隆快目楼壁
贺新郎·郑玉非娼女
念奴娇·吴山青处
满江红·著意留春
霜天晓角·倚空绝壁
沁园春·闻道参军
好事近·春事恰平分
永遇乐(春暮有怀)
念奴娇(长沙赵师席上作)
诉衷情(客中)
江神子(洪守出歌姬就席口占)
贺新郎(寿王侍郎简卿)
贺新郎(赠建康郑玉脱籍)
好事近 二月十八日
满江红 寿留守正月初三
木兰花慢(秋日海棠)
贺新郎 其三 赠建康郑玉脱籍
念奴娇 其二 感怀呈洪守
投子山
同徐学士咏笋
送句景范教授之官汪浦
送侯仲陆安岂之任
送唐孟方教授三首
送魏叔华归越
书范石湖白髭行后
送张仁卿二首
泗演石
送广平孙教授
送陆同知北上二首
送刘青壁湖北道按察
四月八日偕张菊花村邓匪石洪乐闲游城西诸寺
送叶敏卿提领
送刘中斋孙归三衢
史药房寿兴东坡同日
申港道中
送经之偕义斋两舍人入燕并呈善之待制
送节之术之两舍人入燕
送汪太无道人
石湖留题三绝
三月一日偕善之无逸游南山桃园分韵复源字
入杭苦雪二首
送唐子华
入京二首
山村赠礼敬龙泽上人诗有几年不踏澄江路耆旧
送陆谊斋按察
壬辰端阳后一日会潜斋以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
送师本行
送李正斋
山村示暮春三绝句和韵
送马伯享西省朗中
宁华张尉卫辉人也因寇失官妻子为掳行乞归乡
寿陆义斋
强南坡自作墓铭生求挽诗
偶书邸壁
送李义夫游二首
丘庄多稼楼二首
洛中郑悫三伏之际率宾僚避暑于使君林取大莲
送黄子高如泰州竭朱南伯
孟德孔明
深山佳处子昂宣城友人书
临沂沂水道中尘沙眯目不可行闻东北有温泉即
秋塘观鱼
李君美夫妇挽诗二首
宁晋李照磨築室奉观名日芝室索空赋之
客中度岁
生意堂赋玉先花得相字
留别袁伯长待制凌德庸少监南翁待制诸公三绝
老桂古字韵
留别山村乐闲菊存爱山梅花村并寄景初慎与国
绝句三首
立斋挽诗
连日食未儿辈愠见示之以诗
寿常州路过噜噶齐
入杭怀古呈史药房
旧题
七月二十九日夜大醉宿陆宣慰廨旦日以一诗谢
江阴有桃源图方圆尺许宫室人物如针粟可数相
柬人索酒
连日食粥儿辈愠见示之以诗
寄录事王君玉
临山谷帖不似
绝句二首寄绍堂求巧石
和谊斋惠诗
皆出楼分韵得坐宇
刘澹斋求米船谩赋二绝
和张仲守绝句四首
黄山上先家旧葬处
和宋春卿寄诗韵二首
绝句留别善之仲实并呈松涧云仲无逸四首
井竭
京口访郭议山示陆丞相遗墨
窥园
虎丘留题辛卯三月书于别剑池
回途入玉晨观图经云周时太史郭真人宅周安得
和陆振之见寄韵
居高明
句容赋归
寄戴师初先生
鉴止堂
古意二首送朱鹤阜
和史药房三绝
古意四首寄张可与孙晋卿
庚子七月书事
甲子三月一日出白羊门交游茅山诗
赋归四绝呈句容诸友
寄题傅氏草堂
奉和子华秋怀四首
己巳新春
癸酉三月园小饮之明日又适澹斋所薄暮醉归广
故夫人陈氏挽章四首
赋萧仲坚所书汴梁节妇事
和曹士开侍御见寄韵
齑科诏使臣索诗
丁亥寿药房先生四首
癸卯二月仲实诸人游野外饮花下得家字
过朝天门留题茶肆壁
大茅峰四绝句
庚寅腊月二十九日饯孙晋卿宿清孝里晨起呈岩
和蒋公秉思归韵
得已堂
和戴师初寄诗韵
丁怔元夕
渡黄河舟子作难久之乃渡
代上乐平傅知州初庵
桂松岩以子平星禽二术推人多验戏赠二绝
次郑前山丝字韵
次善卿杂诗五首
出镇口止见小峰
八月初游君山谊斋有诗同赋二首
病中四绝
次伯机绝句
次韵袁艮所投赠
除夕二首呈北溪
察罕布哈忠翊父殁王事母表门阖本官弃职侍养
代和翟知事舟中寄登光阳楼诗韵
北入穆陵皆山石崩沙风尘起行人良苦因作
耳聩二首
别李宰
沁园春 送杨伯可
次樊晋山长贽见韵二首
阮郎归 舟中赋所见
丁卯新正纪怀四首
念奴娇·茂林修竹
跋赵太祖与韩王蹴踘太宗石守信楚昭辅党进环
点绛唇 情景四首
念奴娇 赠王道人性初归茅山
病枕
春雨叹
临江仙 坐客有出宠歌者,乃主人旧所欢也
满江红 送理伯雍同知改除转运判官
别管韵夫
跋明皇贵妃普马图
蔡梅边挽诗二首
浣溪沙 次伯机
金缕曲 代送同僚 以上四印齐本墙东诗余二十
点绛唇·闷托香腑
念奴娇·延年有术
减字木兰花慢 滕王阁
跋牧马图
点绛唇 王仲谦席上,歌者胜都惜求子华写真
减字木兰花 即席赠歌者夏奴
念奴娇 送幕职
唐多令 寄远
唐多令 梅隐庵席上,赠歌者
点绛唇 王仲谦席上,歌者魏都惜求子华写真
锄荒
送王宗卿
徐仁父先大夫诗卷指其改补锅八句曰愿有请因
赠蒋知县
刘氏女自誓为尼怜其操者幸助成之
送郑丈 其四
西江月(和李参政)
送陈粮料
哭郑丈四首 其二
哭郑丈四首 其三
哭郑丈四首 其四
致政通直钱公挽歌词
送谢希孟
戴肖望挽词二首 其一
周宗夷东山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