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水仙扇面

水仙扇面

明代 顾清

银杯侧西风,罗襦不禁冷。空江月落时,想象孤鸿影。

诗人顾清的古诗

村居杂兴六首 其一

明代 顾清

屋东小堤长半里,疏柳成行荫秋水。无风时复一叶飞,有风终夜鸣不已。

村居杂兴六首 其六

明代 顾清

灵均沈湘陶令死,篱下寒香久无主。江边一笑倚清秋,烂漫西风几今古。

明妃和汪抑之 其一

明代 顾清

汉朝翁主半家人,临到王嫱国论新。解道怀戎尚忠信,庙堂谁谓少谋臣。

迎牛于子南

明代 顾清

千金买宝剑,尘匣空挂壁。卖剑买牛耕,百口歌足食。

有牛无剑,古且为之。矧剑不往,而牛自来。水田和软牛腯肥,日耕十亩不言疲。

腰间宝铗光陆离,逢时还足斩鲸鲵。不然力耕老东菑,作诗迎牛属牛儿,此意只可吴郎知。

天彝生日乡里诸公会于小园赋鹤亭芝瑞诗各次其韵奉谢 其七 次韵 ...

明代 顾清

双飞唳月林间鹤,九叠蟠云石上芝。携鹤采芝何日是,高歌聊把菊花卮。

次韵用常有怀见寄兼送三儿失举还京因以自叹之作二首 其一

明代 顾清

茅屋藜灯对雨然,小桥西畔竹篱边。天涯莫道浑忘却,久矣西斋一榻悬。

沙河主人后园枣实甚繁感而有述

明代 顾清

牡丹红径尺,一败即空枝。枣花大于米,结实反累累。

世途争外骛,衒巧复矜奇。仪衍雄辩说,潘陆姱文辞。

华藻炫缃素,声名倾一时。终然木强子,铭功汉鼎彝。

次韵答张拱辰 其二

明代 顾清

中朝文献几名家,每见殷勤访国华。尽有声名动京邑,未应消瘦学梅花。

忆家园廿六首 其二十四 莲

明代 顾清

华顶虚传十丈红,方塘只在小桥东。天机云锦应无赖,烂漫西风夕照中。

忆家园廿六首 其四 梅

明代 顾清

海棠西畔石榴东,的的寒花映晚空。旧迹渐沦忘不得,苍苔翻恨落英红。

柯学士先生所种二柏树歌

明代 顾清

君不见刘保斋、柯竹岩,一时名声齐斗南。文鹓孔翠赤霄上,遗迹世人争竦瞻。

玉堂之南双翠柏,传是竹岩先生手所植。我来抚玩不忍去,树底犹疑有行迹。

忆初种来今几年,高标已见摩云天。雨淋日炙长苔藓,虬须龙甲皆苍然。

斜阳独立双树阴,寒天老气转萧森。丈夫有作期百世,此物岂异甘棠林。

我歌双柏篇,继彼角弓吟。古人已恨材难用,何处悠悠语此心。

章文远送菊名报君知言其早也而已过重阳五日矣次韵戏酬并邀东曙澄 ...

明代 顾清

一年好景寻常过,总为东篱菊未开。消释西风两家恨,傍秋亭下小车来。

除夕望三儿不至 其一

明代 顾清

生来长是绕襟裾,不为功名遣读书。旅食今宵定何处,别时初夏岁云除。

村田乐

明代 顾清

绕屋桑麻接稻塍,夜斋灯火读书声。老翁睡熟东窗里,梦在斜川曳杖行。

题颜山人画送刘可大先生归五羊

明代 顾清

山人胸中山万重,傍吞云梦涵太空。落笔天机横复纵,须臾万象分纤秾。

大山盘盘云与连,小山江面如浮烟。江长山远望不极,彷佛孤帆疑上天。

高岩飞流散冰雪,转出深林凡几折。上方台殿空烟霏,下界尘嚣此中绝。

林回路转地益清,垂杨一径通幽亭。先生高坐客不去,终日扁舟相对树。

平桥浅水带远村,青林茅屋春氲氲。儿孙生长不相识,鸡犬有时中夜闻。

山人昔年侍明光,填门造请皆侯王。熊姿犀角日点缀,局束不奈冠与裳。

兹图旷逸知有以,无乃赐金归去放笔临潇湘。风流太史同州彦,乞归几奏金銮殿。

离觞载举索我歌,不觉飞蝇污东绢。山人山人今有无,江湖落日愁烟芜。

玉堂挥翰须健手,碧山长啸非良谟。北来倘有阳关意,好写瀛洲春燕图。

宗易西园会散作

明代 顾清

西园日落更留宾,醉别何曾谢主人。犹忆午风亭上坐,草香花馥似深春。

王义士助丧卷为王贰守题

明代 顾清

太学资钱囊久竭,丹阳麦舟篙橹绝。彭城义士古秦豪,青史他年合三杰。

王侯一生慎许人,手卷索诗遥赠君。东南两岁沟壑满,放笔怀贤空暮云。

南村归兴十首 其十 五茸秋穫

明代 顾清

田园正收穫,行李忽在门。此乐不可说,令人劳梦魂。

李徵伯挽诗 其三

明代 顾清

间岁苦离索,旧游若云萍。与君每共叹,忍复此长瞑。

元龙按近甸,旦暮涕已零。遥遥两汪子,此信何时聆。

虚檐团云影,永夜双烛荧。清欢可复继,即此成千龄。

送陈瑞卿还临清为其子天泽赋

明代 顾清

驱车戒行迈,复此官道周。昔来冰雪交,今还风日柔。

青骢系柳枝,好鸟鸣相求。冠盖罗四筵,眷言各绸缪。

感此自难别,况怀瓜葛忧。清源雄剧地,南北当襟喉。

选代苦不易,眷毗良以优。暂割骨肉恩,且为旬月留。

长安富车马,迟尔看来游。

顾清

顾清

顾清(1460-1528)字士廉,江南华亭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诗清新婉丽,天趣盎然。著有《东江家藏集》《松江府志》等。► 639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