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求仙行

求仙行

唐代 张籍

汉皇欲作飞仙子,年年采药东海里。蓬莱无路海无边,
方东舟中相枕死。招摇在天回白日,甘泉玉树无仙实。
九皇真人终不下,空向离宫祠太乙。丹田有气凝素华,
君能保之升绛霞。

诗人张籍的古诗

酬秘书王丞见寄(一作酬王秘书闲居见寄)

唐代 张籍

相看头白来城阙,却忆漳溪旧往还。今体诗中偏出格,
常旧官里每同班。街西借宅多临水,马上逢人亦说山。
芸阁水曹虽最冷,与君长喜得身闲。

送稽亭山寺僧

唐代 张籍

师住稽亭高处寺,斜廊曲阁倚云开。山门十里松间入,
泉涧三重洞里来。名岳寻游今已遍,家城礼谒便应回。
旧房到日闲吟后,林下还登说法台。

送邵州林使君

唐代 张籍

词客南行宠命新,潇湘郡入曲江津。山幽自足探微处,
俗朴应无争竞人。郭外相连排殿阁,市中多半用金银。
知君不作家私计,迁日还同到日贫。

西州

唐代 张籍

羌胡据西州,近甸无边城。山东收税租,养我防塞兵。
胡骑东无时,居人常震惊。嗟我五陵间,农者罢耘耕。
边头多杀伤,士卒难全形。郡县发丁役,丈夫各征行。
生男不能养,惧身有姓名。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
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

律僧

唐代 张籍

苦行长不出,清羸最少年。持斋唯一食,讲律岂曾眠。
避草每移径,滤虫还入泉。从来天竺法,到此几人传。

寄苏州白二十二使君

唐代 张籍

三朝出入紫微臣,头白金章未在身。登第早年同座主,
题未今日是州人。阊门柳色烟中远,茂苑莺声雨后新。
此处吟未向山寺,知君忘却曲江春。

招周居士

唐代 张籍

闭门秋雨湿墙莎,俗客来稀野思多。
已扫书斋安药灶,山人作意早经过。

赠道士宜师(一作赠广宣师)

唐代 张籍

自到王城得几年,巴童蜀马共随缘。两朝侍从当时贵,
五共声名远处传。旧住红楼通内院,新承墨诏赐斋钱。
闲房暂喜居相近,还得陪师坐竹边。

相和歌辞。白头吟

唐代 张籍

请君膝上琴,弹我白头吟。忆昔君前娇笑语,
两情宛转如萦素。宫中为我起高楼,更开华池种芳树。
春天百草秋始衰,弃我不待白头时。罗襦玉珥色未暗,
今朝已道不相宜。扬州青铜作明镜,暗中持照不见影。
人心回互自无穷,眼前好恶那能定。君恩已去若再返,
菖蒲花生月长满。

赠主客刘郎中

唐代 张籍

忆昔君登南省日,老夫犹是褐衣身。
谁知二十馀年后,来作客曹相替人。

泗水行

唐代 张籍

泗水流急石纂纂,鲤鱼上下红尾短。春冰销散日华满,
行舟往来浮桥断。城边鱼市人早行,水烟漠漠多棹声。

弟萧远雪夜同宿

唐代 张籍

数卷新游蜀客诗,长安僻巷得相随。
草堂雪夜携琴宿,说是青城馆里时。

怀别

唐代 张籍

仆人驱行轩,低昂出我门。离堂无留客,席上唯琴樽。
古道随水曲,悠悠绕荒村。远程未奄息,别念在朝昏。
端居愁岁永,独此留清景。岂无经过人,寻叹门巷静。
君如天上雨,我如屋下井。无因同波流,愿作形与影。

岭表逢故人

唐代 张籍

过岭万馀里,旅游经此稀。相逢去家远,共说几时归。
海上见花发,瘴中唯鸟飞。炎州望乡伴,自识北人衣。

寄陆浑赵明府

唐代 张籍

与君学省同官处,常日相随说道情。新作陆浑山县长,
早知三礼甲科名。郭中时有仙人住,城内应多药草生。
公事稀疏来客少,无妨著屐独闲行。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胡芦沼

唐代 张籍

曲沼春流满,新蒲映野鹅。闲斋朝饭后,拄杖绕行多。

舟行寄李湖州

唐代 张籍

客愁无次第,川路重辛勤。藻密行舟涩,湾多转楫频。
薄游空感惠,失计自怜贫。赖有汀洲句,时时慰远人。

病中寄白学士拾遗

唐代 张籍

秋亭病客眠,庭树满枝蝉。凉风绕砌起,斜影入床前。
梨晚渐红坠,菊寒无黄鲜。倦游寂寞日,感叹蹉跎年。
尘欢久消委,华念独迎延。自寓城阙下,识君弟事焉。
君为天子识,我方沉病缠。无因会同语,悄悄中怀煎。

胡山人归王屋,因有赠

唐代 张籍

转转无成到白头,人间举眼尽堪愁。此生已是蹉跎去,
每事应从卤莽休。虽作闲官少拘束,难逢胜景可淹留。
君归与访移家处,若个峰头最较幽。

山禽

唐代 张籍

山禽毛如白练带,栖我庭前栗树枝。
猕猴半夜来取栗,一双中林向月飞。
张籍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 36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