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秋尽 其一

秋尽 其一

清代 李雯

秋尽江天木叶稀,空林日夕下寒晖。犹余蟋蟀依墙稳,更有苍鹰奉雀归。

十月波涛掩粳稻,北风刀尺问裳衣。壮夫尽落飞蓬后,搔首徘徊立钓矶。

诗人李雯的古诗

甘草子 秋

清代 李雯

秋半。卷起流苏,人与金波满。风吹罗频宽,桂落香枝远。

天上清宵,霓裳舞遍,羡双影、月华初见。琥珀钗头露珠泫,把玉鬓轻按。

满庭芳 中秋

清代 李雯

玉树风疏,朱楼云卷,桂枝新剪轻黄。藕丝牵断,莲粉堕红房。

此夜平分秋色,金波转、纨扇初凉。开罗幕、鹊炉微暖,香散楚天长。

玉颜寂寞处,双横翠袖,自整明珰。渐月华空馆,露滑银床。

破镜半衔云树,九秋恨、一概平量。又何待、霜凝画角,飞雁两三行。

凤凰台上忆吹箫 次清炤韵

清代 李雯

漏咽铜龙,风销蜡凤,醒来犹倚蜡篝。对双鸾临镜,妆罢还羞。

满目青山画里,萦别绪、生怕凝眸。难消受,一庭芳草,半只帘钩。

悠悠。春风度也,这千万垂杨,不系扁舟,自吹箫人去,凤锁云稠。

应念别时清泪,登临处、回首江流。江流下,落花飞絮,遍写离愁。

虞美人 惜春

清代 李雯

蜂黄蝶粉依然在,无奈春风改。小窗微切玉玲珑,千里行尘不惜牡丹红。

西陵松柏知何处,目断金椎路。无端花絮上帘钩,飞下一天春恨满皇州。

苏幕遮 探病

清代 李雯

紫苔深,薇帐掩。独自支琴,剩得独思顩。此日文园真命短。

愁杀东风,总道无人管。

念东床,和梦远。犹喜青衣,见我曾心愞。莫说独如消渴浅。

玉露金茎,人在鸾帏畔。

长相思 咏秋风

清代 李雯

枫叶飞,柳叶飞。飞向空闺无尽时。遥遥千里思。

西风吹,北风吹。吹入君衣知不知,香帷薄暮垂。

鹊踏枝 落叶

清代 李雯

惨碧愁黄无气力,做尽秋声,砌力栏干侧。疑是纱窗风雨人,斜阳又送栖鸦急。

不比落花多爱惜,南北东西,自有人知得。咋夜小楼寒四壁,半堆金井霜华白。

阮郎归 閒愁

清代 李雯

满帘暮雨对青山,楼高香袖寒。绿帆乱落水西湾,银筝无意弹。

金鸭冷、泪珠残,一庭红叶翻。鹧鸪飞去又飞还,人如秋梦阑。

山花子 初夏

清代 李雯

乳燕初飞水簟凉,菖蒲叶满小池塘。七尺虾须帘半卷,杏衫黄。

竹粉新黏摇翡翠,荷香欲暖睡鸳鸯。正是日长无气力,倚银床。

西江月 梅花

清代 李雯

素手深知花重,罗帏更耐香寒。玉笙吹彻暮凭栏,消得春风一半。

淡月黄昏常待,清霜晓梦无端。水晶帘外影相看,不被红云遮断。

留春令 和汤若士

清代 李雯

缓约双纹,绣被私寻,独见香鞋。金荷粟小背妆台,暗处销魂犹在。

昔喜春风到日,今愁秋月来时。已抛莲菂见菱丝,心事牵云带水。

眼儿媚 画眉

清代 李雯

晓来独自上妆楼,携笔近帘钩。楼花未掩,朝霞初晕,直甚风流。

青青常压两星眸,难画几重愁。盈盈只在,远山峰上,柳叶梢头。

眼儿媚 秋思

清代 李雯

藕丝欲断更菱丝,香径晚凉披。梧桐半落,蒹葭相对,豆蔻无枝。

淡黄衫子月明时,无计是相思。归期尚可,燕方飞去,雁未来迟。

少年游 冬暮

清代 李雯

绿窗烟黛销眉梢,落日近横桥。玉笛才闻,碧霞初断,赢得水沈消。

口脂试了樱桃润,馀晕入鲛绡。七曲屏风,几重帘幕,人静画楼高。

清平乐 惠明赍书

清代 李雯

风生云袖,袖底蛟龙骤。一幅嚇蛮书在手,正是护花星斗。

朱旗远望潼关,麻鞋踏上青山。且看锦囊飞度,便教红线周旋。

临江仙 柬友

清代 李雯

不觉新愁催彩燕,难忘宋玉东邻。梅花已梦晓云深。

借君玉指上,弹出凤求音。

鱼钥先通金锁信,莫教红叶沉沉。卢家待暖画堂春。

愿将双彩线,绣作月中人。

丑奴儿令 郑恒求匹

清代 李雯

海棠已折他人手,待得来时,几度黄鹂,好处春风别肃吹。

人间自有真萧史,无处容伊,月暗星移,金刀裁断女萝丝。

念奴娇 端午蓝溪即事

清代 李雯

蓝溪新涨,看金塘几曲、画楼临水。不卷湘帘人影动,水戏鱼龙起。

朱果雕蒲,粉盘绣虎,长缕飘香细。云鬟著雨,更萦一川烟翠。

回想家在东吴,彩衣联臂,今日人千里。有个凭栏凝望处,茧彩香囊谁寄。

草号宜男,花开夜合,都是伤心地。双双碧鸦,几回惊起沙际。

满江红 和张孝祥咏雨

清代 李雯

回首高唐,凉天近、暮云不卷。白蘋起、金塘嫩绿,细生池馆。

瑟瑟未随平楚尽,珊瑚只共江蓠远。也不合、阻断木兰舟,青枫岸。

游鱼唼,珍珠点。风柳外,离人畔。做朦胧一幅,潇湘秋怨。

玉润初临金粟纸,绮窗半湿红丝砚。且题作、夜雨响芭蕉,教他看。

太平寺闻子规

清代 李雯

溪山月出满青林,杜宇千声怨碧岑。越国何年来蜀魄,离人此夜发吴吟。

君为花鸟羁愁主,余有江湖浩荡心。同在天涯一相遇,太平钟鼓晓沉沉。

李雯

李雯

(1608—1647)明末清初江南青浦人,字舒章。明崇祯十五年举人。与陈子龙等有“云间六子”之称。入清,被荐任内阁中书舍人。多尔衮致史可法、唐通等信,均其手笔。不久,忧伤而死。有《蓼斋集》。 ► 10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