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李雯
江南霜气老平芜,寒楚苍苍烟月孤。水薄平霞连画角,风高枯柳散城乌。
髦头隐见占三塞,雁翅飘零动五湖。为有荒愁消不得,明镫午夜独虬须。
生查子 生叩红
云鬟素袖低,口齿清如雪。不异沈郎腰,为卿更深折。
恖恖姓字通,草草生辰说。凭将连理心,寄与丁香舌。
望海潮 寄寿家君
登楼翘首,白云堆处,悬弧此日高堂。石发梳风,荷裳映日,三三两两成行。
好鸟奏笙簧。正新飞黄口,送语雕梁。目极心摇,青山遥隔舞衣长。
堪怜游子回肠。恨乌衣此会,不捧霞觞。且礼慈云,勤依佛日,细添一缕沉香。
九顿祝无疆。更颜随欢笑,心入清凉。解带长松,卧看鹤影到池塘。
秋尽 其二
一剪梅 别意
红蓼秋深白鹭飞。半启葳蕤,懒画星眉。芙蓉初落水平池。
记得来时,不见来时。
楼外催寒暮角迟。月满金微,人近罗帷。雁行无字写相思。
妾意君知,君意难知。
甘草子 冬
冬尽。手冷金针,爱与黄昏近。合欢□□深,匼匝红池紧。
碧瓦雕甍,霜松银粉,煨紫□、□□香沁。剔指才匀口脂润,还倚鸳鸯枕。
甘草子 秋
秋半。卷起流苏,人与金波满。风吹罗频宽,桂落香枝远。
天上清宵,霓裳舞遍,羡双影、月华初见。琥珀钗头露珠泫,把玉鬓轻按。
小重山 写怀
上苑苔侵临砌花。杏梁新燕子、花谁家。晓风吹破碧窗纱。
丁香结,憔悴过韶华。
有梦寄天涯。海棠开遍了、朋痕斜。三春清泪落鸣笳。
愁如海,不著踏青鞋。
浣溪沙 咏茧
浅碧柔黄玉颗长,倩人垂手入兰汤,温存心性怎禁当。
方束素时纤指滑,欲缠绵处粉襟香,为谁无语在匡床。
经东阿怀曹子建
昔时曹子建,封邑在东阿。旷代无祠庙,空山对女萝。
角弓愁势险,玉食恨才多。《小雅》斯人志,因风发浩歌。
江城子 秋思
一篙秋水淡芙蓉。晚来风,玳云重。检点幽花,斜缀小窗红。
罗袜生寒香细细,怜素影,近梧桐。
栖鸦零乱夕阳中。叹芳丛,诉鸣蛩。半卷鸾笺,心事上眉峰。
玉露金波无意冷,愁灭烛,听归鸿。
菩萨蛮 守涨遣怀
越溪暮雨何曾歇,鹧鸪声里沙痕没。晓起不胜愁,愁横舴艋舟。
滩头龙子浴,为洗千山绿。阻断去时程,教侬莫远行。
少年游 冬暮
绿窗烟黛销眉梢,落日近横桥。玉笛才闻,碧霞初断,赢得水沈消。
口脂试了樱桃润,馀晕入鲛绡。七曲屏风,几重帘幕,人静画楼高。
翻香令 本意
微翻朱火暖金猊,绿烟斜上玉猊低。龙香透、云英薄,近流苏、常自整罗衣。
轻分麝月指痕齐,博山馀篆润丹泥。只赢得、笼儿热,但灰成、心字少人知。
凤来朝 和周美成
秀靥宜春面,碧云■、好风透乱。近阑干、素影承纨扇。
犹记得月中见。小语风情温软,玉枕凉、轻分一半。
问绛河浅,怎禁得鹊桥断。
踏莎行 请宴
粉傅何郎,香薰荀令,帽檐低亚花枝并。频将宜称问双鬓,画帘吹动风流影。
鹊尾银屏,龙涎金鼎,乘鸾指刻成佳倩。春阴立尽海棠东,合欢心事从头整。
临江仙 春潮
一曲画桥春水急,绿帆远挂斜阳。谁家艇子近垂杨。
杏花新雨后,初浴两鸳鸯。
暮暮朝朝来信准,教人无奈横塘。新愁恰与此平量。
惯随明月上,更弄柳丝长。
河满子 听琴
杨柳风吹鬓影,琅玕竹映回廊。半叠屏山千里隔,琴心只傍西厢。
今日求凰司马,几时跨凤萧郎。
膝上情传玉轸,花前泪浥香囊。靠损冰肌双跳脱,不知月过东墙。
唤起两边幽恨,何消一曲清商。
眼儿媚 画眉
晓来独自上妆楼,携笔近帘钩。楼花未掩,朝霞初晕,直甚风流。
青青常压两星眸,难画几重愁。盈盈只在,远山峰上,柳叶梢头。
南乡子 秋桐
高影出红楼,碧帘先散一庭秋。昨夜清商叩哀玉,声幽,尽在云屏角枕头。
清露向晨流,泪珠点点滴新愁。为近雕阑常独倚,凝眸,残月依依下玉钩。
阮郎归 秋晚
夕阳庭院锁芭蕉,凉风和雁高。芙蓉红褪满江潮,金塘知路遥。
罗袖薄、晚香飘,歌梁空燕巢。添衣小立紫阑桥,凄清闻凤箫。
李雯
(1608—1647)明末清初江南青浦人,字舒章。明崇祯十五年举人。与陈子龙等有“云间六子”之称。入清,被荐任内阁中书舍人。多尔衮致史可法、唐通等信,均其手笔。不久,忧伤而死。有《蓼斋集》。 ► 100篇诗文
大涤山行上黄石斋先生
虞美人 孟夏停吴氏馆见桂花开雨中寄调赋之
临江仙 暑夜
青玉案 得信
西江月 梅花
一剪梅 红问 斋期
解佩令 寄诗
雨中舟次灵岩山
自余杭历于潜道中
长相思 咏秋风
柳梢青 金泥
误佳期 红辩
题西厢图二十则蝶恋花 初见
临江仙 酬和
画堂春 秋柳
鹊踏枝 风情
巫山一段云 题美人洗桐图
风流子 写怀
阮郎归 閒愁
醉月滩怀李白
浣溪沙 咏五更
满路花 和秦淮海
少年游 代女郎送客
阮郎归 书锦
丑奴儿令 郑恒求匹
菩萨蛮 忆未来人
南柯子 窗外芭蕉
临江仙 柬友
月中行 采莲
浪淘沙 早起
秋蕊香 咏桂
醉花阴 重阳
凤凰台上忆吹箫 次清炤韵
秋尽 其一
风流子 送春
浪淘沙 秋月
满庭芳 中秋
山花子 初夏
留春令 和汤若士
清平乐 惠明赍书
甘草子 春
一斛珠 寓言
千秋岁 和王介甫
浪淘沙·杨花
踏莎行 春夜写怀
秋水阁听客弹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