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梁储
宝炬光中夜漏深,万行珠树肃萧森。阳回左个迎雕辇,人在东坛整玉簪。
伐木尚怜求友义,倾葵偏切侍臣心。悬知扈从归来日,应有文思颂德音。
新都杨君
千古交游道义存,故应传子复传孙。天开事业文章府,人聚忠贞孝悌门。
此夕莫嫌车马闹,清秋宜放笑谈温。吾曹当日相知意,欲为诸君次第论。
寄弟叔永
十年前事苦痴呆,掉转头来亦呆哀。樽底滚将豪气去,花间招得病根来。
欣谭金榜三秋耀,懒向青灯万卷开。信笔题诗传示汝,莫教重学汝兄哀。
鬼谷子
纷纷兵法漫相传,鬼谷书成秪数篇。不见济民兼利物,只闻孙氏蹙庞涓。
顷以事至留都旧寅诸老用词林故事燕于吏部后堂归成二首 其二
停觞休讶饮迟迟,蜡炬分行照翠眉。头白尚怜公记忆,力微虚负主恩私。
鹓鸾天上终相远,鱼鸟江边定不疑。他日凤凰楼畔客,相逢还更语相思。
题一舫斋集
新居如画又如椽,尚想平生旧载船。楚柁吴樯休再涉,月亭风榭自高眠。
清时倖免乘槎叹,黄发宜题广厦篇。欲识君家堂构美,凤毛今在五云边。
题沈主事母朱氏受封敕卷
天上颁来有玉音,退朝持献北堂深。敢云今日推恩意,不是生平教子心。
慈竹故应多晚节,绿槐原自足春阴。门庭盛事知多少,谢得高车日降临。
送李太常早阳兼西涯邃庵三首 其三
旧游时复往南都,斯道于今正不孤。为问容台老诗伯,近来仍饮半杯无。
次右辖戴公新参留别韵二首 其一
别情真有万端馀,今日临岐一语无。司马政成元得策,惠民丹好更多储。
西风万里休挥泪,南国诸贤必大书。谁道岭南还瘴疠,使君甘雨正随车。
送公巡抚福建
斧钺于今又向闽,大都杨柳正争春。名家作宦知谁敌,为别留诗更有神。
此日清风应载路,百年芳誉更超伦。流连莫怪频添烛,何日冰壶重可亲。
寿刘阁老
四贤同坐一堂中,千古人犹仰下风。试问韩琦兼富弼,何如范老与欧公。
平生眼目如仙碧,今日颜丹为酒红。愿我有怀思寿国,共将忠悃佐熙隆。
薰风三首 其一
木末薰风起,偏来面上吹。不知今日趣,何似北窗时。
敬轩何君顷以公事至京师事讫言归索诗为别因为之赋此
王事有程期,居京越一时。不愁春易尽,惟恨路多岐。
白酒先秋熟,黄柑带雨垂。故园归兴好,莫惜寄来诗。
送逵斋叔归乡
老去惟思返旧丘,圣恩何日许归游。祠堂万里心空折,族谱三年手未修。
琴剑独携回岭外,诗篇谁与咏溪头。殷勤为报西窗竹,留取青青待邺侯。
送唐给事出使侍母还乡
朝回长得奉慈闱,又却乘轺侍闱归。江水自饶鱼入馔,门闾偏称锦为衣。
君亲恩重知难报,江海情深念久违。驱遍羊肠无畏处,也应持此报春晖。
送郑先生考满
桂岭家声诸老在,穗城文字一官贫。九年恩义难为别,万里心肠共此樽。
故国归舟山饯腊,帝途行李路迎宾。周门风月程门雪,何日还当待我人。
送全州学正何汝和之任
话别都门醉绮筵,担头惟有一筵毡。行携化育三春雨,去洗全南百里天。
学究羲皇知悔吝,道宗伊洛有渊源。杏坛独坐春风蔼,多少英才仰郑虔。
又元夜三首 其三
万井笙歌彻晓腾,了无残雪打寒灯。城中老叟逢人说,此乐生平见未曾。
送欧职方时振出守汉中
向来场屋见高文,知有长材策茂勋。一日相看如旧识,千秋交谊愧殷勤。
兵曹正喜资苏辙,乡郡其如借寇君。从此书来知几许,故应襦裤语先闻。
寿刘阁老夫
何处飞来海鹤姿,白头金紫照清时。天教椿树长如此,身是神仙自不知。
膝下綵衣丞相舞,花边春酒上公持。年年入奏升平曲,不道祯祥正在兹。
孝贞皇太后王氏挽章 其二
二十三年内,恭勤奉至尊。心犹忧治世,恩不厚私门。
中馈思民瘼,端居念化原。黄童兼白叟,歌颂至今存。
梁储
明广东顺德人,字叔厚,号厚斋,晚号郁洲。成化十四年进士第一,授编修。正德时累迁为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时营建殿房甚多,所费巨万,储屡上书切谏。又请早立储君,不报。宁王朱宸濠叛,帝自南征,储等扈从。群小欲导帝游浙西、江汉。储等跪谏行宫门外,乃许不日还京。世宗即位,被劾乞归。卒年七十七,谥文康。有《郁洲遗稿》。► 101篇诗文
寿王御史母朱氏
寿夫人
使节荣归为江文源侍读作
御笔画禽鸟 其二
寿座主彭阁老
送李太常早阳兼西涯邃庵三首 其二
李程二学士被命教庶吉士唐大夫有作奉柬予次其韵
致政南还自述
元夜 其四
送张太宰南还
次三老阁前迎春草
己卯扈驾南征中途遇菊节
恭题宣宗御笔扇面上有宣德六年字
自符堂
又元夜三首 其二
寿三原王太宰
送巡按
薰风三首 其二
次西涯韵
送傅北潭宗伯致仕
送李太常早阳兼西涯邃庵三首 其一
送丁德淳省郎致政还丰城三首 其三
送叔永如太仓
送编修湛元明
送丁德淳省郎致政还丰城三首 其一
挽周司寇
送故人之子郑通判严州
挽尚书
和蔡东轩驸马自寿
牧牛图三首代作 其一
东园次陈以道评事
寿丘阁老七十二
中元谒陵次屠东湖韵
牧牛图三首代作 其二
致仕作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挽司徒
送林方伯水泉还京
王通政父母挽章
御笔画禽鸟 其一
送进士林公器宰永嘉
送曾大尹
红梅为东宫伴读段君赋
送洗侍御汝实归养
寿郑介庵为其子通判作
附送徐公子挥使东归四首 其三
次右辖戴公新参留别韵二首 其二
送南京兵部尚书韩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