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黄广文之连江兼怀小江吴司马二首 其一

送黄广文之连江兼怀小江吴司马二首 其一

明代 林大春

白云弥望涌秋涛,有客西行怅别劳。此去传经犹故国,朝来出饯尽时髦。

舟移剑浦龙光度,路绕香炉鸟篆高。更喜旧游同吏隐,无令芳问隔江皋。

诗人林大春的古诗

送麻正郎督饷辽东时辽东大饥

明代 林大春

天意何荼毒,东人万骨枯。君今出门去,残兵应待哺。

欲从东海籴,翘首隔天吴。关门路一线,谁能飞万刍。

泉府良苦竭,江南亦荒芜。主上眷东顾,治赋属吾儒。

嗟彼沟中瘠,饥溺予之辜。谋臣乏长虑,俗吏厌良图。

所贵壮士心,舍命自不渝。勉矣复何道,忠信以为躯。

读辽海集寄苏中丞

明代 林大春

黄河碧海词源远,中夏诸夷半远名。礼乐重开箕子国,车徒新筑仲山城。

玉鱼卜地悲群姓,金鸟传方泣五兵。作诵谁如周吉甫,勒名已有汉公卿。

有以四轴求书读书乐词者讶其浅俗无味因为古意四首示之 其二

明代 林大春

莫以夏日长,光阴何迅速。春蚕容易老,即看茧成熟。

起复赴京途闻赵良弼自辽东领郡之顺德寻以母忧奔汝上因取道过其庐 ...

明代 林大春

晓觉倚庐卧,秋深别梦残。片云生树杪,明月在檐端。

闻礼谈何易,知心谅独难。与君俱有父,行矣慎加餐。

秋前一日提兵过勾漏洞留示区明府二首 其二

明代 林大春

征途苦炎热,明日又新秋。似与山灵约,宁忘静者求。

龙鳞摇碧树,鸟道接丹丘。洞里无朝夜,都应秉烛游。

顾徵君家园诗八首 其一 其一荣寿堂

明代 林大春

卜筑依清汉,华堂拥翠微。北辰严倚阁,南极蔼临扉。

仙醴行歌席,天香落舞衣。愿言长此地,岁岁醉恩辉。

九日陪郭使君梅别驾饮少峰池亭使君有诗四首因用其韵各得一字和之 ...

明代 林大春

泉源分凤渚,山色蔼丹丘。姓字曾题座,风骚忆壮游。

庭芳金粟吐,池涌锦鳞浮。剪作东篱菊,聊充北海瓯。

送揭阳郑生兼讯其伯父贡元二首生归德郑使君之子也 其二

明代 林大春

辞荣伯子卧江浔,信义能祛虎豹侵。闻道年来住城郭,应知幽兴寄山林。

送刘叔度入楚二首 其二

明代 林大春

长谣何所惜,凤飞讵能止。和鸣求其曹,浩渺行湘涘。

殷武伐久张,周文化重被。不见庶人风,犹自歌渔父。

矍矍泽上鹯,博鸟将谁媚。怀哉勿复陈,请观沧浪水。

盛夏过石峰竹林留题为寿

明代 林大春

步屣朝朝竹径西,不言桃李自成蹊。临池漫说野鸾啸,隔岸从教驻马蹄。

万里风来诸谷应,四乡云起乱山低。主人高卧床头易,历算遥应与鹤齐。

春日得曾中丞书至自吉水

明代 林大春

河尹风流十载逢,仙舟每自忆林宗。西行却转三巴驭,北望应悬五凤钟。

翠岭春回芳草合,青原书到白云封。开函不觉神飞去,何日重登江上峰。

夏日重过苏青阳隐居

明代 林大春

幽人依碧屿,爱客走瑶缄。为问朝阳石,因过避暑岩。

荒台擎翠盖,曲水卸孤帆。谈笑终无厌,西山日未衔。

司马席上中秋

明代 林大春

明月当空满,游人独未归。清歌振瑶席,坐客欲沾衣。

嵣山图为张别驾

明代 林大春

溪上卜居静,山间开径遥。人悬朱绂望,客至白云朝。

树色明沙岸,泉声下浦桥。佩刀终有气,宝剑暗干霄。

藜杖聊空阔,松门任寂寥。谁知仲举座,此日正相招。

过萧锦衣北园五首 其二

明代 林大春

广园临碧沼,曲径绕青扉。竹雾笼金勒,松风护锦衣。

送萧上舍游太学南归

明代 林大春

河山频送客,天地有归桡。词藻地何处,风尘路转遥。

裘全仍季子,笔在尚班超。挟策临雍日,听歌饮泮朝。

壮怀雄献馘,盛事感环桥。回首兰堪折,惊心蓬共飘。

十年馀绿鬓,四海恋青霄。汉署空留滞,淮南肯见招。

孤窗鸣夏雨,故国涨秋潮。安得凌鹏翮,凭君学凤箫。

去大梁入辉县道中人不知其为故臬吏也漫有短述却寄同游诸君子二首 ...

明代 林大春

海上幽居岁几更,山中一出为苍生。祇今听得孙登啸,肯向时人说姓名。

中秋还自辽海至山海关赋得关山月留别陈司马四首 其二

明代 林大春

清商动瑶瑟,秋光看欲满。骄虏闻已归,征夫应不远。

九日至罗浮偕同游历览诸胜欣然会心漫有短述留题石壁以纪岁月四首 ...

明代 林大春

名山地僻君为主,古洞天开石主题。气壮漫誇鲸海跃,家贫空有鹿门携。

飞泉细洒银河袅,宿雾轻笼玉女低。更喜玉娥醉相映,新妆閒对铁桥西。

过萧锦衣北园五首 其一

明代 林大春

万事干戈后,孤亭杳霭间。天留今日醉,人得片时閒。

林大春

林大春

(1523—1588)明广东潮阳人,字邦阳,一字井丹。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行人,累官浙江提学副使,致高拱私党于法,为言官论劾,罢官。有《井丹集》。► 41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