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听潮轩

听潮轩

明代 张宁

海门荡荡天风来,云潮千里如山推。空雷隐地雨将作,万鼓齐伐车喧㒮。

初疑群蝇争振翼,忽若洪炉沃汤液。风回籁歇如渐远,兵马萧萧走勍敌。

年去年来似有期,春秋长落几人思。天涯共道初来惧,梦里空惊夜雨时。

海滨老禅得幽趣,禅居正近潮来处。山空水落境无人,地迥天高岁云暮。

尘缘断绝双耳清,天机自动非人声。上方钟梵随风散,下界楼台孤月明。

风微月朗众将定,将定犹闻心转静。来非有为去无情,留连世韵何须听。

见说空轩百事无,音声色相尽成虚。禅家自有西来话,莫向中洲说六如。

诗人张宁的古诗

送别沈履德

明代 张宁

园花发朝艳,谷鸟遗春音。岂无旦夕佳,倏忽流光阴。

幽居寡时好,感子时过临。冥言启孤愤,高步超烦襟。

夙昔怀远道,遄别悲来今。对酒不及醉,眷此故情深。

陈启阳风雨二竹图 其二

明代 张宁

春风淡荡湘中林,桃红李白春光深。林隅菉竹密如栉,罗绮不到蘼芜侵。

羲和南驭西风蚤,劲节青青老还好。君看旧日竞春芳,不及湘林路傍草。

秋江八景 其一 芦苇亭

明代 张宁

飘摇蓬搆拙于鸠,露叶霜花四壁秋。满榻寒声江影动,却疑身地是虚舟。

兰竹图为朱武题 其一

明代 张宁

悠悠王者香,猗猗君子节。上下岁寒期,清湘映明月。

和于景瞻王瑞之岁暮述怀兼咏梅竹二作因以见彼此之情 其一

明代 张宁

天时人事渐阑残,蓬户萧阑海邑寒。世路亡羊先自息,清琴别鹤更谁弹。

青山有地堪投老,白发无人可遣安。岁晚西湖歌舞歇,暂应容把钓鱼竿。

南川八景 其一

明代 张宁

春意入东畴,田家农事蚤。不听饭牛歌,谁知卧龙老。

游金粟寺寄湛璇二方外

明代 张宁

金粟名山碧海边,上方楼阁近诸天。人推转藏闻清梵,自洗残碑认往年。

南度龙章千古在,西来象法一灯悬。登临不见怀人处,回首孤云思惘然。

和魏侍御雨中见寄五首 其二

明代 张宁

客怀牢落向秋深,诗酒浑无往日心。何处寒砧且停手,近来情绪已难禁。

题钓鱼图勉许瑛

明代 张宁

生不见渭水渔翁发垂白,欲事纶竿死岩泽。一朝天子梦中求,兆协非熊年八十。

又不见子陵垂钓富春山,万事无心天地閒。客星一夕犯帝位,羊裘拥入鹓鸾班。

古人出身有如此,却笑今人徒已尔。生意何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况汝持身当有为,读书正遇少年时。饭囊酒袋人不数,凤雏麟子真吾师。

我昔成童游泮学,雪案萤窗自磨琢。但愿才名播缙绅,焉知冻馁填沟壑。

迩来踪迹虽淹留,襟怀不作青云愁。丈夫处世贵廓落,何用浮鸥一钓舟。

追挽郑良载

明代 张宁

君门蚤乞此身还,白首心期石壁山。喜有文章归大雅,恨无金紫列青班。

行云逝水应何在,尘世浮生总是閒。却爱谢庭兰玉茂,依然清誉满人间。

瀑布图

明代 张宁

绿阴庭宇生南风,醉倚曲南幽思浓。平生不到水帘洞,一坐便忆香炉峰。

怪来诗思清人骨,水草林花助萧飒。烟霞满地暮忘归,长啸一声山月白。

咏草为刘公觐

明代 张宁

几度阴阴几度晴,年华不度旧林坰。风霜满野根都白,天地无心叶又青。

浓伴客愁迷远道,澹随诗思到閒亭。蘼芜万里湖南路,一片萧疏绕洞庭。

山行访隐即事

明代 张宁

山深树密门常闭,野客敲门山犬吠。童子窥人隔短墙,庭花飞出墙头树。

王舜耕画为雪江题

明代 张宁

春愁满眼殢昏昏,不是行人亦断魂。彷佛幽居风雨旦,梨花落尽未开门。

戴文进芭蕉士女 其二

明代 张宁

赐来纨扇过秋閒,閒摘芭蕉唤小鬟。拈笔欲题心尚懒,怕随流水落人间。

竹西小隐

明代 张宁

竹西茅屋下,偏绝胜玄洲。尘路横遮断,山泉右折流。

卧便朝日晏,坐爱久阳留。不是翛然客,无人到水头。

为徐公举题甘谷图

明代 张宁

南阳古甘谷,菊绕渊泉清。居人饮其流,白发咸康宁。

明徵谅无爽,穆穆中庸生。君当衍馀泽,为我延颓龄。

林居秋兴

明代 张宁

凉风起天末,新凉入丘墟。晏坐当前楹,陶然读吾书。

俯视庭草萎,仰看浮云舒。山气日夕佳,灌木阴以敷。

轩冕岂不贵,而乐自有馀。愿子保令终,因之相与娱。

何都宪重庆堂

明代 张宁

阶下芝兰满屋香,庭前桥梓再重行。徽名早著登科录,盛事宜标世宅堂。

敕诰定联云锦轴,儿孙齐著綵衣裳。只应万石君家似,世德相传福履长。

馀清杂兴八首 其七

明代 张宁

大麦已登场,梅天风雨后。饱饭出柴桑,披蓑种黄豆。

张宁

张宁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 63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