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谒石翁墓三首 其三

谒石翁墓三首 其三

明代 湛若水

凤凰去不返,万仞空高冈。升冈望孤凤,何时复来翔。

感此笼中鸟,眷彼旷世祥。黄唐代已远,五色徒文章。

诗人湛若水的古诗

题求志堂

明代 湛若水

志在焉用求,求之无定方。不求求便得,何处是他乡。

黄丹道中即事

明代 湛若水

客子念前路,居人慕岁功。舒眸望南荒,林木郁葱葱。

借问此何时,日度玄枵中。落叶靡堕影,来雁无遗踪。

自非朔风发,何以辨玄冬。乃知天地大,因兹穷始终。

赠洪觉山方时素归福山五首 其三

明代 湛若水

行行重行行,行过十八滩。一滩度一劫,见月出平澜。

夷险一不迁,心亨无所难。我曾此放歌,兹以为君言。

贺沈氏二母双寿

明代 湛若水

沈生情事久未伸,衷曲区区难向人。衷褓命者麟台君,守斋仲父为后昆。

本生离怀未离乳,所后鞠之应甚仁。一母生之一母成,爱根天性俱天经。

王母孀居七十零,手和熊胆学业精。帝推所自锡恩荣,表与令尹为式矜。

许母劬劳裂肺腑,生男不获食男报。但知祖命为尊严,不谓终惭矍相圃。

只今垂垂八十龄,私恩耿耿负中抱。秋春之杪双萱秀,寿盏斑衣随左右。

三月花光照寿筵,三秋寿域花更妍。二母欢心一子尽,移治移忠皆性分。

当今圣明重孝理,两宫并寿因心起。

送黄小江佥宪进表毕还广州四首 其二

明代 湛若水

凤鸟旷世出,一鸣三千年。寥寥抱真士,韬光自委身。

我慕牛医子,沈冥以不言。之子小江秀,翩翩五陵间。

家学存令德,发愤追前贤。夙昔游文艺,于今溯真源。

努力同爱日,日月如奔川。

癸巳八月七日承同志诸君于杜氏园亭饯别对假山见时芳与松柏交发有 ...

明代 湛若水

大火变朱夏,微凉递秋阴。俯睇红芳丛,仰观松柏林。

感此时节改,安得不沉吟。自强贵及时,流光互侵寻。

众星拱北极,孤鹤遗南音。所欣宇宙内,万里同此心。

送李壁山主客考绩便归穗城长句

明代 湛若水

壁山昔共游璧水,别馆观光君所起。师儒历历坐四筵,绕筵立立青衿子。

高谈道艺到虞唐,习射来观如堵墙。尔后门前径草封,钟鼓不见歌洋洋。

璧山名迹历中外,当时素业今弛张。君归为访朱明洞,朱明近已开书堂。

赠霍渭先进士毕姻归南海长律一百韵

明代 湛若水

发迹青云上,收身紫极边。相逢何恨晚,倾倒到忘年。

溟海千龄鹤,风波万斛船。是源终必达,若火势方然。

斗极应长定,星霜却屡迁。哲人无习气,圣学谢陈篇。

四宇云消尽,中天月自圆。有流皆赴海,无地不同天。

锻炼功须此,山林趣已偏。百途皆适国,一苇亦杭川。

尺蠖时乎屈,羚羊有或悬。陆沈须似朔,勇退每思钱。

敝帚真谁售,兰膏合自怜。侧身观世界,引手汲天泉。

铁笛吹何处,蒲团坐欲穿。前程无税驾,重任未弛肩。

在水应为润,存规必作员。一心从主宰,万事或因缘。

肯信神为速,还如静者便。掉头归海岛,障眼扫云烟。

尧舜非无受,羲皇更有前。多岐分炼术,捷径入金仙。

逝者无停息,斯文久绝传。开怀舒浩荡,洗耳藉潺湲。

到处逢膏火,将身赴熬煎。清凉思盥濯,荤血饱腥膻。

大隐金门客,叨陪玉帝筵。全身徒蛰虺,奋击愧高鹯。

瑗过年将迈,予诛志速悛。惭无退日手,犹树彗云鋋。

有客利攸往,何人敢与权。高坚劳钻仰,影响病拘挛。

根本方时发,支离在必蠲。艺游须有息,德猎迅于畋。

观海知无量,窥天失大全。中心秉明哲,和气会相宣。

至德酬知己,高谈谢世贤。庶几犹万一,彷佛见三千。

独步难为继,将开必有先。时贤生衮衮,粤秀起翩翩。

古调诚孤唱,高山未绝弦。流行虽宇宙,鱼兔有蹄筌。

蕴藉胡为者,声名骤隐焉。奎星元朗矅,文运亦回旋。

讨论随毛颖,游居即楮玄。骐骝产渥水,毛羽长青田。

子史如珠贯,经书以类连。玉金声互戛,苕翠色相鲜。

古器看黄吕,和音听铎舷。纷纷惊藻思,稍稍弄云笺。

历块迷途辙,追风累缠牵。同行常似砥,皇路忽如邅。

弃席还当惜,君恩忍遽捐。瓶冰占气候,尺水起漪涟。

枯草知兴废,元龟定涧瀍。七三梅有摽,花柳昼连阡。

去路瞻南斗,归途转北鞭。寿筵舞锦绣,月殿见婵娟。

珠剃先隆翟,峨冠细玩蝉。李桃酬种种,瓜瓞祝绵绵。

家徒四白壁,业有一青毡。永怀梁子节,不愧孟光钿。

牧犊心悲雉,东莱笔胜椽。光生魁堡里,华发秀山巅。

泉石宁耽恋,膏肓可疗痊。依依看院草,冉冉见池莲。

倒蔗渐如境,么荷苦似拳。会前釐室席,已兆讲堂鳣。

尘土浑缁素,风埃没锦鞯。灵源殊濯濯,静溜自涓涓。

习静依山下,行歌到海壖。大醒尘土梦,勇斩葫芦缠。

閒倚孤崖啸,魂酣绝嶂眠。未须游远骑,祇合坐中坚。

花发馨香远,云开锦绮妍。抢榆无大翼,止棘是轻翾。

允矣谁能拔,招之或以旃。尘头障霾雾,足底动星躔。

衾影恒存畏,盘盂亦致虔。至人无彼我,举世入陶甄。

谁捧寻常土,时方四六骈。醯鸡生翰简,负蝂累尘编。

开户誇新学,名家业旧专。诚能通内外,不必佩韦弦。

槁槁修形客,泠泠古寺禅。到头还自得,入手要求诠。

蜀犬多骇日,南辕岂适燕。十千凭奋迅,九万快高骞。

看剑歌还叠,拈杯语更延。途危防骥足,江涨慑蛟涎。

西土无仪凤,南州有杜鹃。笔谈先远寓,书舫蚤言还。

蹈海休从鲁,寻山谩觅佺。临流悲影独,涉水惜裳褰。

渊静忻潜鲤,天空看戾鸢。如君多直谅,合我补遗愆。

壶子机将杜,西铭意独镌。王孙何伥伥,芳草又芊芊。

远到仍胜重,孤征岂惮孱。为言同志子,共赴胜流铨。

归自罗浮访望翁爱峰亭题壁

明代 湛若水

不用一字已升天,罗浮回首气如仙。榴皮小记回公迹,会与卢公结永年。

丁未元旦居樵立四不出关吟

明代 湛若水

美景与良朋,月白仍风清。出王及游衍,是谓与天行。

西征凯旋雅

明代 湛若水

皇天眷德,全畀所覆。至于海隅,薄广左右。惟兹两广,实惟荒遐。

顽氓聚啸,互相爪牙。屡廑南顾,屡简重臣。顺抚逆戮,均之圣仁。

韩公用武,以严厥始。朱公用文,克和厥中。文武并济,将在今公。

既和而玩,治久而隳。习为姑息,如病痿痹。天子神圣,天子曰嘻。

顾兹不振,畴克振之。惟尔萧卿,懋兹六德。仁信智勇,文武是克。

惟兹六德,乃懋厥功。率时六馆,奏尔鼎镛。公拜稽首,对扬天休。

臣罔于家,聿来胥谋。惟时桂林,爰始兴事。贼方跳梁,将骄卒敝。

公始下车,不遑煖席。亲秉旄钺,勇气有激。智以先之,仁以结之。

信以成之,我军张威。六月于征,载穷其巢。俘获十千,凯旋告劳。

广人有言,昔若奄奄。中丞是作,顽懦有廉。广人有言,昔尚萎靡。

萧公来严,士皆作气。文武严和,成自公今。侯谁记之,守臣周任。

周侯记之,太史文之。以奏成功,以告鼎彝。

戊子三月二日取道毗陵同梁壶山携葛涧周卫诸生游张公洞遂憩茂潭别 ...

明代 湛若水

乐事分行役,矧兹及暮春。携我诸友生,沿流问真源。

独行罨溪渚,澄心茂潭渊。举袂引天风,飘忽扫浮云。

窈窕访名洞,怪石罗前陈。苟非有自胜,谁能不伤神。

鬼幻亦云凿,天工何太勤。顾谓二三子,反观而自然。

前行诣虚敞,高明生冥玄。入室贵三昧,升堂庶有闻。

送谢考功显之任福建少参

明代 湛若水

昔行长千里,欣然得贞幽。斋分金屋色,门带玉河流。

中有天曹星,光照闽海陬。丈夫抱经济,及时展才猷。

手挹上林春,去播薇垣秋。

送南京大理寺正赵鲲迁守汉中府

明代 湛若水

闻鲁多君子,于今一见之。一见雅素心,语默存真机。

大笔见心画,方正无斜欹。生心发于政,汉中何足治。

使君行无迟,候迎竹马儿。

嗟麟篇

明代 湛若水

嗟麟兮麟兮,胡为乎来哉。天精秀尔乎,地质范其胎。

闪烁三光焰,天马奔惊骇。毛色孕岳渎,嶙鳞波洄回。

吾闻光岳完,东昌有楼台。阙里一丝绂,千古元经垂。

西狩见折足,掩袂为伤哀。理长数何促,此事令人猜。

美苗盎初茁,雨露须栽培。元气能产斯,元气莫养之。

颜氏不长年,孔辙穷流离。陈侯治东郡,民物一柔怀。

和气溢四境,乎瑞为之来。尧文协诚和,麒麟游其陂。

黄霸昔理郡,凤凰鸣喈喈。夫何此见伤,无乃元气为。

旬时若生气,臭腐为乎奇。异哉乎麟兮,感慨作此诗。

送夏官正郎伍君左迁安吉判官诗

明代 湛若水

昔闻云间言,国有古君子。作者魏陆古,扁舟五湖里。

翩翩司马郎,遥遥鸱夷裔。如闻市虎谣,复道投杵起。

垂翼天目游,再奋天门翅。磨泥在泥中,超然出清泚。

丈夫贵自立,自古多此事。

得垂虹泉悬壁岩

明代 湛若水

东行度龙溪,遵岭北而西。回望烟霞北,中居控四维。

前得垂虹泉,珊珊落云端。壁立如斩削,鸟道孤岩悬。

于兹宜揽结,或可作小歇。洗耳与枕流,长以师峻洁。

寄何前溪

明代 湛若水

前溪之外是前川,傍柳寻花我宿缘。天与不忘公德处,昏期通变有曾孙。

赠赵惟用分教江阴

明代 湛若水

吾师闇然翁,一见一百拜。道高人伦表,忠信世无配。

过乡见乡人,肃肃起敬爱。矧子久立门,托孤姻娅外。

素衷靡边幅,古器绝雕伪。持此忠信教,一洗文俗弊。

永佩溪中兰,馨香满江介。

浚烟霞后洞新泉得七石榻

明代 湛若水

有客晨叩门,劝我浚新泉。适当连雨天,工暇土脉匀。

发石玉已喷,除壤榻自陈。布列象斗极,可以坐七贤。

尹公几中尊,次左湛子焉。邓子居右方,方君左临渊。

甘也接邓膝,南上秩有伦。馀二若有待,不备惟其人。

清如此泉者,来居无厚颜。

湛若水

湛若水

(1466—1560)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864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