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汴城八景 其三 开宝晨钟

汴城八景 其三 开宝晨钟

明代 于谦

日入斜窗晓气清,化王宫殿梵钟鸣。惊回梦幻知谁扣,送尽年华是此声。

地吼鲸鲵僧出定,路填车马客登程。翻思待漏金门下,正拟封章达圣明。

诗人于谦的古诗

太原县元日即事

明代 于谦

青袍县吏候庭参,庆罢新正酒半酣。不道并州倦游客,梦回枕上忆江南。

夜四鼓城隍庙合祭群神

明代 于谦

银烛金炉布庙廷,光辉照夜夺繁星。共祈霖雨苏群品,普夺天符命六丁。

造化无私应洞鉴,鬼神有耳亦同听。虚空陡觉浓云布,更喜飙轮即渐停。

马上郎

明代 于谦

马上郎,青春好,玉勒金羁映芳草。芳草茸茸衬落花,花间亭馆知谁家。

郎君下马入门去,红裙翠袖留春住。留春住,可奈何,笑语生香欢爱多。

乌云高髻郁嵯峨,樽前起舞影婆娑。酒酣渐觉朱颜酡,留情两眼横秋波。

横秋波,情密密。闾阎冻馁君不知,夫妻对面厨中泣。

蚤春登楼遣兴

明代 于谦

千条柳线织春愁,不放韶光入画楼。远塞天低云漠漠,长入风静水悠悠。

十年客路双蓬鬓,万里归心一叶舟。南北往来成底事,此身无恙任沉浮。

立春后寒甚二首 其二

明代 于谦

坐拥红炉尚怯寒,边城况是铁衣单。营中午夜犹传箭,马上通宵不解鞍。

主将拥麾方得意,迂儒抚剑谩兴叹。东风早解黄河冻,春满乾坤万姓安。

用秋夜睡醒韵

明代 于谦

尽日西风不捲帘,轻阴无奈两廉纤。莲含碧实心应苦,瓜熟红瓤味正甜。

夜半关情蛩近户,昼长乞食鸟窥檐。两藩弭节欣无恙,进退行藏岂用占。

和梅诗二首 其一

明代 于谦

雪中一点笑生春,韫色含香怕惹尘。结实须归调鼎手,开花不近冶容人。

祗缘铁石心肠劲,结得松筠契谊真。东阁吟成诗百首,却惊笔力会通神。

送顾克新南还

明代 于谦

都门三月柳飞花,把酒相看日未斜。充贡已看先得意,承恩仍喜蚤还家。

轻风细浪征帆稳,芳草长亭客路赊。君去故园春尚好,令人归思满天涯。

秋夜赏月

明代 于谦

风清月白水无波,不饮其如良夜何。美酒千钟舒逸兴,洞箫一曲和高歌。

香浮绮席飘丹桂,影落金杯浥素娥。沉醉却疑霄汉近,乘槎直欲泛银河。

过菊江亭

明代 于谦

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雨后夜坐玩月

明代 于谦

凉飙拂树半含秋,一雨先将暑气收。夜色远分天际月,清光直入水边楼。

玉箫有韵惊乡梦,银汉无波洗客愁。遥想梧桐最深处,美人和泪拨箜篌。

梁园

明代 于谦

自古梁园佳丽地,于今寂寞减繁华。日长野店闻啼鸟,春暮山城见落花。

绿柳两行侵洛远,黄河一带入淮赊。欲将尊酒舒高兴,锦帐风流愧党家。

题湛虚卷

明代 于谦

仰看星斗屋无椽,小住寰区八百年。兔挟冰轮澄性海,龙衔火炬照心田。

卧云枕上何曾梦,卖药壶中别有天。门外红尘走车马,几人来此扣玄玄。

题唐十八学士登瀛洲图

明代 于谦

经济才猷结主知,从容馆阁际明时。都将治世馆民策,散作裁冰剪雪辞。

五凤楼高天路近,百花香细漏声迟。画图彷佛登瀛趣,展玩令人有所思。

汴城八景 其四 夷山夕照

明代 于谦

不用携壶上翠微,夷山相对伴馀晖。疏林返照牛羊下,远树斜明鸟雀归。

僧逐暮钟还宝地,客寻旅馆扣柴扉。壮怀未尽登临兴,一任西风振锦衣。

和余吾驿壁间诗

明代 于谦

煌煌使节下并州,俯仰乾坤豁远眸。万里关河迂马足,十年风雪敝貂裘。

北连河朔风尘静,东望都门瑞气浮。车骑纷纷催晓发,一声鸡唱五更头。

雪霁之夕闻檐溜有声因赋

明代 于谦

人皆愁听客中雨,我独喜闻窗外声。报国常怀喜稔念,关心不是别离情。

沾濡最爱滋群品,点滴何妨到五更。倏起披衣成兀坐,焚香读易候天明。

除夜太原寒甚

明代 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凭阑

明代 于谦

晚晴公馆有馀閒,独上危楼望远山。散尽白云收尽雨,归鸦背得夕阳还。

雨后散步

明代 于谦

小园疏雨歇,散步快幽情。行处苍苔滑,吟边绿草生。

薄云还掩映,初月未分明。抚景聊成趣,尘烦喜暂清。

于谦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 305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