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方大林入苏门 其三

送方大林入苏门 其三

明代 释今无

峰头无数是松枝,爱子殷勤为护持。百斛天浆浇已润,及他琥珀未生时。

诗人释今无的古诗

送周彝初司马请制还朝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中枢仗节返京畿,忠孝双全八座希。已见筹边留旧政,还从攀柏湿征衣。

秋声玉帐迎鸿雁,云路天香溢翠微。师表人伦称盛事,苍生霖雨望多违。

酬方梦也见赠次元韵 其四

明代 释今无

南还已畏朔风侵,羽檄悲传铁马音。金字还求惭往哲,纸袍终欲乞香林。

辛勤敢诉孤僧意,欢喜原知长者心。他日海门敲磬罢,思君犹欲下高岑。

李母太夫人寿词三十韵

明代 释今无

象阙金台际,瑶池紫气中。百年开盛紫,一代产豪雄。

鹤发游湟水,龙门揖巨公。得闻祥瑞略,喜载碧丝筒。

孟母何多让,陶门事即同。鸡声方啧啧,春日正融融。

世职金堂峻,朝天玉佩丰。武貔霜戟冷,文德紫貂崇。

日月山河迥,风沙朔漠通。艰难臣节在,珍重阮途穷。

箕尾骑能上,龙髯挽易工。菱花鸾影瘦,噩梦燕巢空。

举案人何在,提孤手未慵。茹荼心独苦,磨玉意难蒙。

四翮双雏奋,孤旌两叔巃。严师虚位久,慈母断机功。

银印闽山白,斑衣庾岭红。半生松柏操,万里水云朦。

道合湟民戴,恩知母训隆。德濡方缓缓,智略定悤悤。

乙丙烽烟扰,城楼雾露笼。三光难变色,一郡足持戎。

子母蚨飞外,安危泪独浓。掌中看爱子,气直跨飞虹。

已见投醪饮,还闻杕杜风。恰当称上寿,允矣协丝桐。

五福看成六,诸孙抚更丛。紫榴开午月,雪地数归鸿。

石脑来蓬岛,金丹出绛宫。云璈声自远,欢喜绕帘栊。

寿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今年两度悬弧日,前后三句孰是真。千树老松生琥珀,灵光全已属斯人。

欲为海幢化四金刚 其二

明代 释今无

名蓝日日见芳晨,嘉树同君岁岁春。嘉水此时方减劫,江山何处觅斯人。

不知参术神尤壮,别却儿孙道自亲。因惜衰宗无力振,吾年四十困风尘。

赠用弥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东湖湖上拥高幢,湖色山光一并降。借问主人年几几,干支数尽又逢双。

赠演宗鍊师

明代 释今无

云车十亩覆星衣,添脑华池体自肥。一息绵绵天地小,已忘天地早忘机。

寿刘焕之 其十

明代 释今无

昆崙碧树自青葱,神雀高飞不着踪。夜半天南吹玉笛,无人侧耳过洪濛。

寄答足两

明代 释今无

车声才歇接离缄,旧绪新愁两不堪。添钵三秋怜海外,驮经万里忆江南。

芳菲药碗闻初覆,妙密鸿词且莫参。匡阜易深漂麦僻,好开怀抱笑高杉。

赠王默庵明府 其六

明代 释今无

黄金台畔倚仙人,万里风云入眼新。为报绨袍问秋扇,可须还掩马头尘。

壬寅春三月石鉴覞弟奉师命入阊门为先师翁乞塔铭于钱牧斋先生赋此 ...

明代 释今无

吾翁早具金刚眼,照耀大千无间歇。照秋忽唱还乡行,谁识双林未入灭。

四百罗浮山君长,守护无缝威凛烈。譬如皓月被云掩,是月光明岂曾歇。

眼光所照亦复然,妄情瞥起即区别。还将佛子区别智,消尽妄情光不二。

江南姑熟有虞山,山中长者名远被。如椽大笔干云汉,电抹风摇生妙义。

点笔此光出笔端,恰与长者同巴鼻。石弟克绍吾家种,代师远走五千里。

褦襶久藏妙喜机,笑揖张君等儿戏。出门一句为余言,始信脚根方点地。

送王笃生作宰文昌

明代 释今无

琼台气谊旧交多,廿载长思策杖过。乞食事难羁曳履,宦游人喜得鸣珂。

天遥帆影风初暖,岛上琴声气更和。况遇太平佳景运,好将德泽慰岩阿。

酬方梦也见赠次元韵 其二

明代 释今无

薰风吹陆草频生,说偈拈花共一城。宝镜解开圆八角,眉棱拂后落双茎。

孙弘有阁春何在,绿野无堂道已成。翳凤骖鸾仙骨在,还看羊角水云程。

送陈羽王郡丞赴都改除 其二

明代 释今无

金马门中待诏人,白头方朔老词臣。君应万里为霖雨,洒遍天涯总是春。

辽海舟中 其三十

明代 释今无

片云拥蓟城,望之浮前海。借问同舟人,云是渝关内。

寿任崧翰道尊

明代 释今无

喜见台莱杂呗声,珊瑚洲畔綵云平。珊从四郡窥仁德,寿对千峰惬野情。

一角金铃飞独响,三君硕望照时清。薰风万里松涛壮,两峡高空涌月明。

予欲登飞来寺顶至半山亭怯风不能行不挂超汉自显三子掖之而下

明代 释今无

空山高望石磷磷,短杖支离已怆神。衰去久知非一日,病来犹仗汝三人。

猿声空落枫枝冷,草阁斜悬霜气新。假我廿年完底事,莫教辜负翠屏春。

北月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飞埃不到碧霄圆,失队哀鸿畏入烟。须发似明还似暗,冰霜如割亦如燃。

光浮斗柄人何远,影落关山恨独先。回首秦淮歌舞地,可堪皎洁酒楼前。

雷峰山寮口占 其六

明代 释今无

待死心还热,原空事未消。艰难菩萨行,辛苦病魔娇。

冷意营新塔,孤灯照药瓢。交情那可已,哭汝向溪桥。

辽海舟中 其三十八

明代 释今无

夷险在一时,独坐心仍乐。待旦风浪恬,无穷悲泪落。

释今无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636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