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次前韵奉简范景先先生 其五

次前韵奉简范景先先生 其五

明代 童冀

紫陌多芳草,年年阅世人。空怀百年虑,谁是百年身。

诗人童冀的古诗

次前韵奉简范景先先生 其二

明代 童冀

种学须时习,工夫似力田。终身似穮蓘,不必问丰年。

效李长吉一首次中孚韵

明代 童冀

白露下百草,庭阶陨红兰。愁肠剧车轮,夜夜相回环。

青灯照鱼目,梦向交河还。枕冷珊瑚枝,不知双涕潸。

三次韵奉简太史宋先生 其二

明代 童冀

蚤岁能文赋子虚,挂冠甫见二毛初。久依冠地朝王所,恒忆钧天梦帝居。

紫禁九关严虎豹,青山一榻注虫鱼。汉家天禄新云构,刘向能忘旧校书。

送友人进表次韵

明代 童冀

兰台又见上封章,鸡舌曾颁汉署香。一夜星辰经御览,九秋宫殿动高凉。

中朝典礼藏金匮,上界仙人直玉堂。白发词臣犹奉使,故园松菊老柴桑。

后和陶诗

明代 童冀

客游五千里,乃得物外交。朔土天早寒,九月草树雕。

衍公林下秀,要我共登高。秋风净游氛,流目空云霄。

稍觉怀抱宽,遂忘登陟劳。古人不可见,俯仰心为焦。

缅怀庐山远,神契栗里陶。斯人去已远,千年犹一朝。

次胡仲申先生斋居述怀韵十首兼简宋景濂先生 其五

明代 童冀

平生胡伯始,曾是汉庭人。老去长为客,儒冠果误身。

题翠竹红梅

明代 童冀

玛瑙坡前雪未消,小楼翠袖倚娇娆。醉中不省看图画,行过西湖第六桥。

题画唐马

明代 童冀

翠华十月幸骊山,凤臆龙鬐出帝闲。玉殿臆陪天仗立,霓旌夜向月宫还。

渔阳落日边声急,蜀道连云国步难。拭目风尘重搔首,丹青萧瑟鬓成班。

题张来仪青山白云图

明代 童冀

天下几人画董元,近代独数高房山。房山不独妙形似,辅以丹碧增其妍。

往年未识庐山面,曾向房山画中见。高堂白日生云烟,分明坐我南康县。

大山嵯峨倚天立,倒捲银河泻空碧。山山起伏争坡陀,海涛出没晴云多。

醉酣老眼重摩挲,此身便欲栖烟萝。十年一梦隔云海,却向长江闻棹歌。

青山于人如旧识,满眼黄尘非故国。羞将白发照沧浪,咫尺家山归未得。

先生旧业庐山前,丹青蚤得房山传。还能作画远相寄,白头共赋归来篇。

即事次李本存少府韵 其一

明代 童冀

镜里功名白发新,青衫犹复困黄尘。十年厌听双溪雨,一策相依万里身。

老觉有情皆梦境,穷将无愧事心神。莫言未卜归何日,在处青山许隐沦。

题翠微吟藁

明代 童冀

幽人结屋翠微里,日日哦诗面碧岑。岚气晓侵书帙润,烟光暖入砚池深。

千金白璧无轻售,三叹朱弦有赏音。珍重锦囊须什袭,莫将声价动鸡林。

题竹隐卷

明代 童冀

句曲仙人旧隐居,门前种竹翠扶疏。高人已作游仙梦,诸子犹能读父书。

孝感定应冬有笋,閒居可是食无鱼。最怜好事殊庸俗,千里徵诗到草庐。

题钩勒竹四首 其三

明代 童冀

野鹤弄清影,徘徊临曲池。离离霜羽短,不奈晓风吹。

次苏平仲编修北山记游韵二十四首 其十一

明代 童冀

紫皇宫殿枕岩幽,星斗阑干在上头。玉局悬崖称福地,青山绕屋似罗浮。

云间瀑布千年落,洞口丹光白日流。浮世黄尘方眯目,秪应吾道付沧洲。

郡府公宴次太守韵二首 其二

明代 童冀

昔年氶召趍京国,曾听东华晓漏传。廊庙夔龙新黼黻,藩垣方虎旧旬宣。

朝回青琐依丹地,酒赐黄封下九天。此日江城迎凤诏,白头犹得预华筵。

海上用兵次萧申之韵五首 其四

明代 童冀

干戈宁海峤,烽火复徐方。有诏徵司马,无书论乐羊。

人间徵布缕,阃外任膏粱。矫首天西望,烟云正渺茫。

答衍公约看杏花

明代 童冀

城南招提红杏花,春风岁岁开晴霞。燕城自昔少春色,出门开眼惟风沙。

去年抱疾卧官舍,闻道花开已花谢。东君不念客乡愁,十日春光不相借。

起来绕树行叹嗟,落红满地春日斜。旋掇残英寘怀袖,留得馀香归瀹茶。

今年二月春光早,花开更比年时好。出门十日九愆期,复恐韶华閒过了。

一年春事寒食天,节物惊心思少年。扬鞭载酒城东道,䌓华一梦随飞烟。

即今老作他乡客,每藉春光慰离索。裁诗先为报花神,莫教一夜东风恶。

早朝遇雨次公叙韵

明代 童冀

阊阖晨开扇影分,风飘仙乐静中闻。九天雨露垂恩泽,五色旌旗绚彩云。

犀象效琛来绝域,衣冠赐宴总元勋。陋儒拟笔图王会,昭代于今政用文。

次韵衍师约看杏花

明代 童冀

去年已负看花约,今岁看花复后期。白社岁深难载酒,彩毫春尽谩题诗。

东风有恨埋芳草,香雪无情满故枝。犹喜家山无恙在,明年归看未开时。

题太白小像

明代 童冀

不到长安久,帝乡风月閒。面馀山水色,知是夜郎还。

童冀

童冀

浙江金华人,字中州。洪武时征入书馆。与宋濂、姚广孝等相唱和。出为全州教官,官至北平教授。以罪死。有《尚絅斋集》。► 229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