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次苏平仲编修北山记游韵二十四首 其九

次苏平仲编修北山记游韵二十四首 其九

明代 童冀

神仙楼阁倚晴空,高下轩窗面面通。万叠好山如画里,一声长啸落云中。

海天未返乘槎客,洞口常逢采药翁。欲访蓬莱仙路杳,无由缩地似壶公。

诗人童冀的古诗

次前韵简用和郎中 其二

明代 童冀

大江一带限天中,千古繁华六代宫。虎踞龙蟠钟王气,天荒地老几秋风。

百年周礼存中国,九命桓圭锡上公。闻道水犀严大阅,革车千乘薄蒐红。

阎仲彬山水歌

明代 童冀

总章右相之子孙,丹青名家今尚存。老来寓隐吴市门,白头未觉两眼昏。

荆关范郭久擅场,彬也醉来下笔亲。吴兴作者何纷纷,眼中忽复见此人。

高堂雪壁垂缣素,白日苍茫起烟雾。长林大谷少人行,海阔天低风景暮。

蓬莱圆峤不可到,咫尺仙凡隔归路。丹崖瀑布悬秋旻,入耳飒飒悲风度。

重冈复岭云气连,阴洞或有蛟龙眠。人间霖雨不易至,便欲辟谷求神仙。

丈人偶立秋风前,怅望落日心悠然。明朝拂衣下衡霍,采芝共入商山烟。

送人入京

明代 童冀

送客上京国,弭节向春江。山花为舞女,江水当离觞。

单舻逾鸟疾,叠浪似人忙。明发东华路,足踏软尘香。

再次韵酬中孚时新卜筑优游洞中 其二

明代 童冀

故人归隐优游洞,对客清谈似泰初。旧栽露果猿能摘,新构云巢鹤共居。

市上三人传有虎,山中一月食无鱼。汉庭当有公车召,莫学虞卿穷著书。

次苏平仲编修北山记游韵二十四首 其十一

明代 童冀

紫皇宫殿枕岩幽,星斗阑干在上头。玉局悬崖称福地,青山绕屋似罗浮。

云间瀑布千年落,洞口丹光白日流。浮世黄尘方眯目,秪应吾道付沧洲。

次胡仲申先生斋居述怀韵十首兼简宋景濂先生 其三

明代 童冀

一春常苦雨,晴意晚方佳。坐看庭前蚁,成行上古槐。

题红梅三首 其三

明代 童冀

流水小桥西,东风路欲迷。渔郎莫回首,不是武陵溪。

次胡仲申先生斋居述怀韵十首兼简宋景濂先生 其五

明代 童冀

平生胡伯始,曾是汉庭人。老去长为客,儒冠果误身。

次前韵简用和郎中 其一

明代 童冀

燕寝香凝画省中,日长铃阁静斋宫。上台躔度联卿月,南国衣冠盛士风。

诸将策勋书太史,四方驰捷奏肤公。陋儒拟制河清颂,梦笔生花夜吐红。

次苏平仲编修北山记游韵二十四首 其三

明代 童冀

丞相祠堂一径深,百年宰木尚阴阴。朝端又见新黄阁,天上长悬旧羽林。

祖逖中原应有恨,孔明梁父谩长吟。神州在望空回首,落日青山澹暮岑。

次苏平仲编修北山记游韵二十四首 其二十三

明代 童冀

谩说桃源别有天,人间无地息尘缘。黄粱未觉三生梦,白日难谋一醉眠。

浮世秪今方尚白,故人何日共谈玄。山林已遂幽栖志,底用烧丹更学仙。

题清隐草堂

明代 童冀

沈氏草堂何所有,开门惟见白鸥波。楼台门下通云气,城郭中间听棹歌。

一夏轩窗秋意早,四时阑槛月明多。喜无车马红尘客,时有高人载酒过。

再次韵酬中孚时新卜筑优游洞中 其三

明代 童冀

诸公衮衮登西掖,有客悠悠卧北窗。当代人才殊不乏,如君国士谅难双。

风流江左闻诸谢,耆旧襄阳忆老庞。见说山斋新酿熟,瓦盆能共倒秋缸。

次苏平仲编修北山记游韵二十四首 其十八

明代 童冀

故人天上辍朝班,日向云林载酒还。阊阖九重天帝所,蓬莱方丈道家山。

一年春色二分过,百岁浮生几日閒。颇怪沧洲陈逸士,抗尘时复到人间。

次苏平仲编修北山记游韵二十四首 其十七

明代 童冀

小池春水涨微澜,把酒临风且尽欢。三月韶光付流水,百年心事几凭阑。

劳生已信儒冠误,阅世方知蜀道难。得失由来会天定,雨云翻覆谩多端。

次胡仲申先生斋居述怀韵十首兼简宋景濂先生 其十

明代 童冀

金华山下路,吾亦爱吾庐。终岁无车辙,阶前草不锄。

丁巳生旦有感

明代 童冀

献岁高堂奉寿卮,白头两度客天涯。百年父母劬劳日,一岁乾坤交泰时。

故国音书归雁寄,异乡心事落梅知。斗杓又复回东北,江水归心日夜驰。

次本存客居感时韵二首 其一

明代 童冀

西江水落卧流槎,华屋无人燕作家。万里从军工草檄,十年为客负梅花。

人情蜀道九折坂,世事黄台三摘瓜。剩把年光付流水,公私不必问鸣蛙。

题广陵太守归

明代 童冀

戎马驱驰岁月迁,南柯一梦竟游仙。丁年有恨违乡国,丙舍犹怜有墓田。

几处丘原存马鬣,谁家圭组尚蝉联。披图不用重嗟感,金粟荒冈澹暮烟。

古诗十首 其九

明代 童冀

结发业坟典,志尚希古人。区区守章句,坎壈愧此身。

洙泗道已远,伊洛行复湮。岁月不我与,五十恐无闻。

君子贵达道,志士斯求仁。

童冀

童冀

浙江金华人,字中州。洪武时征入书馆。与宋濂、姚广孝等相唱和。出为全州教官,官至北平教授。以罪死。有《尚絅斋集》。► 229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