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王绂
陈氏好兄弟,宛如兰蕙姿。幽馨殊可爱,雅操不求知。
但自栽培好,何妨采佩迟。丛深滋雨露,茁长满阶墀。
芳泽传先世,香名达盛时。和风同一室,相对两怡怡。
赠陈景中昆仲题所画竹上
到京今六载,衰病独茕茕。在客谁知己,惟君弟与兄。
经过常馈药,慰问每留情。持此岂云报,相期岁晚盟。
为夏叔度写葡萄于雪洲之上因赋叙别
夜宿丹阳道中
行李出门才两日,离情无那便思家。初从异县登平陆,又下轻舟上小车。
客路晚来投旅店,乡音日复近京华。不眠苦被诗情恼,吟落寒灯一穗花。
写家山图赠松江陆宗善
千里家山阻道途,昔曾游处漫成图。青山曾处非三泖,白鸟飞边是五湖。
杨柳陂塘茆屋小,杏花村落酒旗孤。殷勤寄与同来客,此景江南彷佛无。
戏贺俞行之纳宠兼简同舍谢郭二秀才发一笑粲 其二
金猊香冷酒微醒,银烛光残月正明。今夜情怀非别夜,有人低语唤卿卿。
深静轩为云石长老赋盖取杜少陵竹深留客处荷静纳凉时之句以扁其轩 ...
何处可追游,兹轩景最幽。穿林开小径,凿地引清流。
竹色明书幌,荷香散茗瓯。高僧尤好客,欲别更迟留。
峡中杂咏 其三
平生颇得江山趣,肯信江山亦有情。自我客行千里远,船头无日不相迎。
送郑御史致仕归义门
壮年从宦老京华,历仕先朝岁月赊。自入宪台频揽辔,近承优诏许还家。
金颁内帑衣裁锦,宴锡南宫帽压花。如此恩荣光阀阅,向人称说信非誇。
送朱生回
雁落烟汀远树微,扁舟江上送君归。到家正好新醪熟,应向堂前戏綵衣。
长占烟波卷 其一
野水孤篷伴此生,钓丝风飏鬓丝轻。世间甲子浑忘却,潮落潮生几月明。
种竹月馀稍觉憔悴恐有不安意用前韵慰之 其五
满城桃李斗芳新,车马春风紫陌尘。君独胡为存苦节,饥虚休学采薇人。
扈从回京舟中渡江而作
千里楼船江上还,狂歌醉舞浪花间。今宵对酒莫辞饮,明日到京无此閒。
落日寒潮扬子渡,澹烟衰草秣陵山。壮怀不必悲前古,共整鸣珂候晓班。
挽彭秀才叙古
一疾如何便永违,都门秋色惨斜晖。乡人惊报哀音去,老父来收旅榇归。
别梦尚能联几砚,返魂应解访庭帏。至今馆下多残翰,每见征人泪满衣。
四时绝句寄题皆山轩 其四
雪飞林壑晓初晴,坐对琅玕眼倍明。却忆夜来清梦里,满空鸾鹤上瑶京。
松筠轩
窗户无尘一径深,古松修竹翠阴森。采花为酒落金粉,挑笋作蔬抽玳簪。
夜月每看祥凤宿,秋风时听老龙吟。平生独抱幽人操,谁复岁寒同此心。
寄徐伯玉
每怀徐孺子,寥落共谁亲。早岁应多疾,衰年又复贫。
苔痕封古巷,松影过比邻。独喜添丁好,传家幸有人。
题静照轩 其一
门掩閒庭草色新,箪瓢穷巷不知贫。东风一夜消残雪,花柳眼前随处春。
戏贺俞行之纳宠兼简同舍谢郭二秀才发一笑粲 其三
新花枝胜旧花枝,从此无心念别离。肯信秦淮今夜月,有人相对数归期。
元日朝回为陈秀才写竹因题
丹阙凤来初日上,九苞文彩动天颜。池头捉笔随摹写,只得云霄彷佛间。
写墨竹与蜀府明长史赠别
相逢意方洽,相别情尤难。殷勤欲有赠,唯此青琅玕。
矫矫苍龙安,濯濯丹凤翰。禀兹拔俗韵,高拂青云端。
愿言君子心,冰霜同岁寒。
王绂
王绂, 明初大画家,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拜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间创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他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 396篇诗文
写竹赠李大理汝成
二月九日瞻望大驾渡江作
元夕赐宴观灯应制 其四
送杨昂从戍
送任大参勉之福建
为徐学正曦叔寄题其尊翁晚香卷
塞上杂咏用耦武孟韵 其二
次韵咏独鹤
月夜过瞿塘
题邹园十咏 其三 涵翠亭
中秋卧病
腊日梁修撰用之以还家初散紫宸朝七字为韵命赋七首 其三
挽廖检讨先生 其五
题杏花春色卷
梁不移先生以诗示其子修撰用次其韵
晓过双溪道中
适閒翁以松蕈风销见饷以诗戏呈
为刘孟功写双竹
题孝子曹镛卷
题菩提叶上画山水 其二
分题得彭蠡湖送施员外之南康太守
瑞应狮子诗
题何雅言古柿山房卷
客中元夕对月
题士女戏婴图
雪夜与乡人旅邸中小酌
倭扇谣
为荥阳宰沈彦初写竹 其二
暇曰读楞严经偶成
写竹送张文惠归梁溪
四时绝句寄题皆山轩 其三
用韩先生看梅韵述怀
宿维扬
为荥阳宰沈彦初写竹 其一
著存
种竹 其三
种竹月馀稍觉憔悴恐有不安意用前韵慰之 其二
再用韵留别
写竹 其一
盆里黄杨
寄吕教谕先生
题邹园十咏 其十 蒲石
谢惠皮墩
赠朱编修
琴室为林典乐赋
题江雨轩为耦武孟作
和董校书秋香十咏 其十 对菊
梁不移先生以诗示其子修撰用次其韵 其二
题医训张良用全安堂卷
写竹寄赵叔平
题雁 其一
寄题清目楼
送吴太仆还京
和钱博士先生除夕感怀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