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徐贲
五月苕溪道,南风暑气新。偶当为客日,翻比在乡亲。
醉酒桥边市,驱车陌上尘。行藏不须问,同是布衣人。
秦淮客舍除夕呈大兄
兄弟喜连床,灯前话故乡。年随窗雪尽,夜入酒杯长。
暂得欢情合,都将客况忘。何如共归去,烂醉北城傍。
题王材东里草堂
移家遂成隐,结屋涧东隈。野客分茶送,邻舟载鹤来。
云埋琴荐冷,风捲壁衣开。晚饷矶头饭,秋吟竹下杯。
余生慕幽赏,到此每迟回。
次衍师韵
偶因故人留,不遂林下期。遥知看月处,为我立多时。
午日西庵雨中对榴花
麦寒已过又梅寒,此日端阳独倚栏。谁道榴花能照眼,斜风小雨不禁看。
题杨补之十梅 其六 野
小店荒篱任意开,乱依丛棘半苍苔。春时料有何人折,多是匆匆驿使来。
游灵鹫寺
香林竹树疏,灵鹫古僧居。净几陈斋器,名函贮梵书。
澄观诸相外,幽咏六时馀。每到成清坐,尘根亦自除。
春阴应秦王令
云花鳞鳞山漠漠,重城平障芳阴薄。腻雨轻吹飞复停,勾引东风到帘幕。
草滋微湿沾芳尘,陇头不见寻花人。桃英梅萼同懊恼,水纹满涨金河春。
柳丝暝濛烟不醒,辘轳暂辍银瓶绠。新莺未换谷中声,游蜂竟失阑前影。
丁香百结蕉有心,绡屏六曲春沉沉。香抽翠缕火长续,馀寒扑锦笼朱琴。
江南春好多芳树,林园半是看花处。明朝重整小红车,风光满路行春去。
同高季迪过东丘兰若访吕志学
路入斜塘始泊舟,喜同故友访东丘。知君暂寓当幽寺,念我才归自远州。
水外高帆沙浦月,烟中馀稻墓田秋。临尊何用多悲感,今日相看尚黑头。
东丘兰若枇杷花
梅未含英菊罢花,眼中无物属诗家。忽来僧舍闻香住,却见花开是枇杷。
送客至东迁精舍次董著作韵
竹边僧舍柳边池,谁道秋风此别离。今夕扁舟闻雁处,一灯应读卷中诗。
咏三虫 其二 蝶
花开心事已蹉跎,每怨春多恨转多。赖有黄花相慰籍,不知风雨又如何。
过庾岭
盘纡危磴费攀跻,烟嶂连云去渐迷。可是行人行不得,青山到处鹧鸪啼。
答胡勉秀才
采兰不可度,怅望暮江皋。湖势归还疾,鸢声飞尚高。
曲怜琴上怨,人忆酒中豪。莫谓天边远,题诗岂惮劳。
行威难
桃李不冬发,宁识霜雪威。丈夫不出门,安知道威危。
渡河恐倾覆,登山苦崄巇。假问何乃尔,言有名利羁。
名利孰不志,命系造化为。请君勿躁进,藏器且待时。
芟草
草生何离离,没我园中路。每行又复止,念我荷锄去。
对此空叹息,无由展幽步。芟夷匪力殚,沾裳畏晨露。
沾裳既不可,此意向谁语。弃置独归来,且当息吾虑。
次韵高季迪期游云岩雨阻之作
身势两无妨,閒情独未忘。相期移酒艇,同宿过僧房。
节物宁长好,园花已罢芳。乱山烟雨外,欲望失苍苍。
伤往
忆昔始结发,相期终暮年。宁知当壮时,中路忽弃捐。
春芳每增恨,秋月复娟娟。嗟我客异乡,尔魂落夜泉。
儿生缺抚育,赖有兄嫂怜。今夕已及期,一念一涕涟。
展转不能寐,起坐馀灯前。
听笛 其一
雨映凉天晚更新,笛声隐约在东邻。眼中多少飘零客,谁是梁园曲里人。
悼胡氏妹
丝萝既难附,蕙兰宁易亲。每稽通淑问,那忘结素姻。
泪馀巾上粉,魂栖帐底尘。窗花始愁旦,墓鸟亦悲春。
欲邀千古月,照此九原人。
题镏生柳庄
碧山绿水转逶迤,君家住处宛适宜。春风绕屋杨柳树,为君争发艳阳时。
艳阳时节风光早,万叶千丝向人好。何如遗恨武昌门,难同送别长安道。
拂烟照水更多情,枝间百啭有啼莺。娇倾赵女筵前舞,思入燕姬笛里声。
白花撩乱波摇荡,密影芳阴自来往。坐邀钓侣把长竿,行倩菱童棹孤榜。
记取前时亲手栽,丝丝叶叶费春裁。愿得傍人莫轻折,岁岁年年春自来。
徐贲
(1335—1393)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幼文,号北郭生。工诗善画。为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元末为张士诚掾属。张氏亡,谪临濠。洪武二年放归。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有《北郭集》。► 357篇诗文
陈允中乱后归故陇营居见寄奉答
咏邻家桃花
狮子林池上观鱼
居龙河寺怀高季迪(二首)
新曲效温庭筠
居龙河寺怀高季迪 其二
宴王允同雅会堂用外舅韵
寄王校书止仲
郑静思少监山庄
五索效韩偓 其一
名都一何绮
赠惠上人
待董彦正文学次王守敬主簿韵
壶中绯碧桃花碧谢以梨花补之赋以慰绯桃
篬筤轩
送吕庸南
送叶知县
中秋夜对月有咏 其一
江边秋柳
逢侠客
题倪云林竹 其二
次韵答杨孟载池阁晚坐 其四
过东园有感
晋冀纪行十四首 其九 沁渡
庚戌岁元日立春 其一
哀故枢密西夏迈公
同黄本中山人衍略二释子会宿桐里宝师房
雨后慰池上芙蓉
徐沟道中与叔谦相失明日因寄
题田家
次韵看花四首 其一
夏至日北涧自留坐怀一二知己
喜方张二山人见过
咏情
赠古心上人
送张文学
赋得露湿寒塘草送张来仪文学
长歌复短歌四章 其二
姚生家菊窗
乌程危明府挽词
吕山人客圆明精舍有赠
送别沈德虔
夜行东湖
春怀次韵杨署令 其一
答杨署令送菜
寄高偶仲
寄蒋道士
登东林塔
题张来仪怀友诗后 其二
濯清轩
谢陈惟寅赠其故弟惟允所画山水
九日过宁真道观
青丝白马歌
送汤伯贞之京
次韵偶感 其三
赠赵安道
赋得刘伶台送丁掾之淮安
次韵答吴宗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