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忆秦娥·用太白韵

忆秦娥·用太白韵

宋代 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译文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清澈的溪水呜咽着,霜风吹散了云洗出山头的月亮。山头的月亮,将云迎接回来,又将云送走。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节。在凌霄台上眺望,没有音信。帆船来来往往,天边是帝王的住所。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注释

注释
凌歊(xiāo):即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在今当涂县西。
双阙(jue):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词。上片写景:有清溪,霜风,山月,还有山月下随风飘动的流云。一个“咽”字,传出了“清溪”哽哽咽咽的声音;用个“洗”字,好像山头月是被“霜风”有意识地“洗”出来的,这个“洗”字,也使山月更加皎洁。山高月小,霜风斜峭,再配上哽咽的流水,给人以如置空谷,如饮冰泉之感。“霜风”句中,暗藏一个“云”字:无云则山月自明,无须霜风之“洗”。换句话说,山月既须霜风“洗”而后出,则月下必有云遮。这样上片结句中“云归”、“云别”出现就不显突兀。迎、送的主语是“山月”,一迎一送,写出了月下白云舒卷飘动的生动形象。“云归”、“云别”两句,又将“霜风”的“风”字暗暗包容句中。云归云别,烘云托月,使皎洁的山月,更见皎洁。上片写景如画,幽静深美。着一“咽”字,以动衬静,更觉其静。
下片,词人触景生情,怀念帝乡之感油然而生。从“凌歊”一词看,李之仪写这首词的时候,盖太平州编管之中。“凌歊”,即凌歊台,因山而筑,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位于今当涂县西,为当地名胜。李之仪在姑溪时,思想上是苦闷而消极的,且僻居荒隅,远离朝廷,更见悲苦。但从结句的“双阙”看,词人仍未忘朝廷。“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作者把国事系于心头,盼望朝廷下诏起用,故“望断”云云,即是这种心情的形象反映。“天际”一词,暗示了词人盼望帝京之切;而“音尘绝”则可见词人的失望与怅惘。
这首词词史上有其特定意义。词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是为和宋初《忆秦娥》而作。李之仪是北宋人,与苏轼同时代,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崇宁三年(1104)前后,距离李白卒年(762)已经过去340年之久,这首和词,全依佚名作者《忆秦娥》韵,可见当时这首词已流传比较普遍,但说其为李太白所作,则甚为不妥。李白的诗歌名篇在整个唐朝流传极为广泛,即使是一首很普通的七绝,都有大量记载,而忆秦娥,在整个唐人的典籍中,没有一处记载。有专家认为,李白的诗歌由于散佚的缘故,十去七八,未收入忆秦娥情有可原。但这点早已被胡适先生彻底否决了。事实上,整个盛唐,根本没有一首词流传下来!像菩萨蛮这样的词牌是在中唐(李白死后)才产生的,忆秦娥则连中唐都没有记载!现代某些不负责任的专家总爱说一些“《菩萨蛮》《教坊记·曲名表》及敦煌曲均有此调名,李白在开元、天宝时依调作词完全有可能。”之类的话,而且还借此希冀证明《忆秦娥》也为李白所创。似乎忘却了胡适在《词的起源》一文中对《教坊记》做的具体考察:《教坊记》中曲调多为“后人随时添加”,因此“不可用来考证盛唐教坊有无某种曲调”,《辞源》(合订本)释“教坊记”条“唐崔令钦撰。一卷。记述唐代教坊制度、轶闻及曲调来源等,以开元时事为多,并录教坊大曲杂曲名三百二十四本。今通行本皆据《说郛》,有所删削,已非全书。”《辞海》(缩印本)说《教坊记》“书约成于宝应元年(762)后。”阴法鲁即认为此书“可能经过后人订补”。因此《教坊记》有曲名,并不能说明开元时已有此调名。

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创作背景

崇宁二年(1103年)夏,李之仪因替范纯仁作遗表和行状,下御史狱。出狱后,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词中“凌歊”一词指“凌歊台”,其遗址在今当涂县西,因此该词应写于此时。

诗人李之仪的古诗

次韵关圣源送董无求

宋代 李之仪

何劳楚些为招魂,是处春风似僻园。可复京尘难共乐,却应江月要深论。

灯花昨夜占行馆,鹊语今朝报里门。想见慈颜问行李,一樽浮蚁侑芳荪。

赦到后雨遂大作

宋代 李之仪

昨夜闻有赦,今朝遂得雨。天泽随君恩,一洒遍寰宇。

彼玩尚逋诛,吾土久未还。皇灵实神谋,剪复笑谈间。

峥嵘若化城,扫荡如破竹。开田一百里,得土千万族。

不雨三四月,垄亩犹烧畬。祷祈略无应,居哭行叹嗟。

岂知有此待,城就师振旅。上不辍板筑,下不妨野处。

秋种盖未晚,及此壮者归。欢呼各著业,卖刀买耕犁。

山头夜叱牛,山下妇亦斸。老稚旦出耘,勤劳莫归宿。

待我土尽垦,俟尔日有馀。归来笑相向,共乐生无虞。

又闻赦书中,逋欠皆除免。更放一年租,其细及移变。

天公固爱我,吾君岂违天。乃知父子间,事事必关连。

野人语可书,使我喜不寐。谁谓彼无知,况欲迷向背。

我歌本民言,未愧中兴诗。闻者足以戒,可是辙趋时。

忆秦娥·用太白韵

宋代 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延之问及当涂近事云君殆能容忍我不及也胡不迁居于此便治馆因口占 ...

宋代 李之仪

胯下淹时岂不知,故人疑我似阳痴。一廛固愿授陈相,只恐锋车便见追。

伯成已归尚阻雨会聚聊申短唱容易一笑

宋代 李之仪

髯友新从塞上回,中元樽俎未能开。更堪庭竹添幽思,只欠清风玉雨来。

失题九首 其七

宋代 李之仪

映月西湖漾鸭头,堕红飘碧正飞浮。逢师来自日边路,如我遂归江上州。

嵩岭异花开未遍,洛川新燕语方柔。经行须作半年计,归去当知难再求。

刘君以地里之学各邂逅相遇求诗为别因赋长句

宋代 李之仪

久闻秘术独超群,肯向青囊学群纯。解使山川如在掌,须知祸福不由人。

论功合附天仙籍,底事犹随客路尘。满眼峰峦应有待,何妨裁剪出精神。

阿滥堆 其一

宋代 李之仪

铁作骄幢不易摧,望林谁免渴摧梅。院门报钥人初断,天气才阴日又开。

倦路已先衰鬓雪,思家难遣寸心灰。冲风正起还飞下,何物元非阿滥堆。

画鹅

宋代 李之仪

人间今复见丹青,生意初侵造物灵。却笑山阴何所得,尚须辛苦写黄庭。

九锡庵

宋代 李之仪

强臣欲窃命,九锡乃所僭。奈何得道人,亦复有此念。

是非固不同,等欲示其渐。石地凿龙趺,穹载极该赡。

漫灭半可读,以足表龟监。名存物何在,遗制不少欠。

帝意岂无谓,人事徒妄占。何适非偶然,随遇始弛担。

正上人求书

宋代 李之仪

火灭窗晴冷似冰,随时活计自脩行。客来若问真消息,只有观音自證明。

又道服赞

宋代 李之仪

浓眉深眼,出尘之相。幅巾燕服,经世之状。有时收沙界于一粒粟,忽然乘长风破万里浪。

固知透过六轮,可谓森罗万象。本谁鼻端挥斤,先生信是神匠。

题张约之长春阁

宋代 李之仪

江山信美亦人同,寒暑随时兴易穷。寓意果能超物境,养花长欲占春风。

何须户外屦常满,自乐尊中酒不空。可笑道人犹有恨,一番红尽一番红。

和郭功甫赠陈待制致仕二首 其一

宋代 李之仪

十年朝马望前程,晚作琳宫物外人。彻骨清风真有韵,醉心常德本来淳。

新栽松菊开三径,旧检方书备六陈。不是诗翁形美颂,丹青难写自由身。

得琏老庄僧书所报周悉且速东归既愧其勤因述书语为谢仍约官满就见

宋代 李之仪

故人书报新种畦,东皋豆麦稻水西。更添庄屋成两脱,筑出涌路排沙泥。

柳插千本竹万个,鸡豚母子群相携。又倚前冈辟场圃,更下南泊来凫鹥。

两年课役已似此,数岁渐可如山溪。吾师报地适我与,胸中莹彻真琉璃。

一钱不敢力为尽,只得一饭仍鸡栖。我惭汩没落陷阱,眼前差路知几蹊。

缅怀吾邦归未得,书来未读先酸悽。本无去来强絷缚,亦非颠倒随倾挤。

万众过眼即他物,列鼎既饱均朝齑。明年定作一村老,非施委曲谁刀圭。

次韵鲁直留别

宋代 李之仪

南北二十年,短褐足尘垢。九仞未及泉,竭心恚地厚。

积翳开前山,月在山之颜。目断两黄鹄,梦寐长跻攀。

我饭苦多噎,见君遽出气。定有囊中药,痿人果知起。

枯槁洗朝露,咀嚼玉壶冰。蔓草岂自得,香发须高陵。

齰舌真有味,辨口空齿落。顿悟孺子歌,会当濯其浊。

允蹈固未见,能言人亦难。得微可齐语,引置庄岳间。

大路平如掌,仁者贵安宅。直弦为君弹,万里等寻尺。

何年纪渻子,相向犹木鸡。肝肺已自镂,土苴非所知。

云门大师真赞

宋代 李之仪

织得蒲鞋无脚著,大雪漫山却著脚。嬲人枉了三则语,传家只用一字错。

至今儿孙满天下,著头缩颈如鹳鹤。捩转嘴面有商量,学得马骑被驴扑。

罢官后稍谢宾客十绝 其一

宋代 李之仪

过从顿谢懒尤添,倦卧终朝不捲帘。晚饭都无官米气,始知身已是苍黔。

自褒禅寺东转将过大乘路中

宋代 李之仪

不觉离家二十日,山林城市恣延缘。定因曾作和州客,长见鸡笼在眼前。

大观四年春夏之交閒居无事触绪成咏得绝句五首 其三

宋代 李之仪

楸花落尽楝花繁,门巷人稀半是村。好事凭谁消湿热,一帘疏雨下黄昏。

李之仪

李之仪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695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