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刘朝宗随州学正 其一

送刘朝宗随州学正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恳辞玉署投閒散,一住浔阳遂十年。小郡近连䢵子国,还将文学教英贤。

诗人杨士奇的古诗

题竹送尤溪萧知县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一枝如玉翠亭亭,聊寓同乡赠别情。莫向春风爱桃李,冰霜要见岁寒盟。

黎谕德以梅花索题赠乃侄归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竹林二阮共襟期,晏岁京华怆别离。归到南州倚琼树,定因驿使寄相思。

仁安堂诗为任敬立赋八章

明代 杨士奇

奕奕高堂,丽于城隅。有植其

题画竹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太平堤畔是秋官,门倚澄湖绿玉湾。更出筼筜望天上,五云长护紫金山。

题范仲伦纪善攀桂轩

明代 杨士奇

团团青桂树,高高凌紫虚。根本积深厚,柯条郁虚敷。

风云荡杳霭,雨露涵浸濡。当春竞妍华,不与桃李俱。

秋气悴万卉,孤芳乃芬如。金彩耀朝晖,天香含满裾。

轩居延爽霁,静对古人书。观道可适怀,何必倾一壶。

居止得嘉荫,悠然尘虑袪。缅惟种植勤,今来百岁馀。

先人义方训,遗我以良图。幽贞媲令德,安敢废斯须。

光华际昌辰,歘起应时需。攀援聊淹留,非为乐其初。

念兹保明诫,岁晏以终誉。

寄长儿韵语 其二十九

明代 杨士奇

七十春秋雪满颠,都缘子侄苦忧煎。老人在世无多日,愿乞安心了暮年。

题竹寄一夔侍讲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江南三瑞同升日,邂逅京华意最亲。阅历风霜三十载,一枝留擅故林春。

送蔡胄秀才归四明

明代 杨士奇

仆夫起严装,白露晨未晞。之子思旧庐,星言赴晞归。

路指东海陬,翩翩忽如飞。羁鸟怀并栖,须臾失相依。

仰首望鸾鷟,何时接光辉。山川信缅邈,宿昔分不违。

无为金玉音,使我长歔欷。

题竹赠陈侍讲复职南京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嗟君独去路漫漫,聊赠淇园玉一竿。莫厌两京频间阔,清风将比故人看。

题王性存画

明代 杨士奇

辉辉山水丽,云树蔼青苍。髣髴永嘉郡,环临西射堂。

朝回书阁静,对此故难忘。

题龙泉陈知县竹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筼筜百尺翠亭亭,凤翥鸾骞拂汉清。应共龙泉陈令尹,冰霜同结岁寒盟。

寄长儿韵语 其三十

明代 杨士奇

人生至亲惟父子,备述恩情在于此。千言万语无他事,惟愿脩仁循义礼。

题陈宪山水

明代 杨士奇

乔林远人境,山水满幽庭。薰风昼南来,嘤鸣清可听。

居贞守恬寂,聊自颐性灵。杳杳清冥上,谁见少微星。

送邹尚友赴澧川

明代 杨士奇

新春散寒冱,旭日明江浦。浦树净亭亭,犹含夜来雨。

远客促行迈,故人皆出祖。初来自西川,遄征溯南楚。

离别即须臾,晤言方几许。圣朝悯茕嫠,简贤需召杜。

恺悌终荐达,承流寄绥抚。澧水出涔阳,东连洞庭渚。

其俗本惇朴,其民素贫窭。竭力供县官,何尝厌勤苦。

兹晨望贤牧,蚤暮急延伫。行矣敷仁恩,殚心副当宁。

题戴文进竹雪书房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此君高节净娟娟,况复瑶华相映妍。王子斋居足清兴,定知不棹剡中船。

赐游东苑诗九章 其四 翠渠

明代 杨士奇

湜湜澄渠,天汉其宗。凝如碧玉,衍如翠虹。发循宸居,流润下土。

惟帝德施,周于天下。

分题送史郎中代时彦学夔德遵 其二 河梁

明代 杨士奇

河水深无极,河梁构石崇。映波疑坠月,倚岸讶崇虹。

华表东西出,兰舟上下通。屡经题柱客,谁论济川功。

甃古苔纹暗,亭虚柳色浓。送君携手处,征骑莫匆匆。

题崔氏重庆堂

明代 杨士奇

昌黎县中山水清,自昔挺特生贤英。上究羲农至周孔,攘辟老佛大道明。

我敬其人想其处,身縻禄仕无由去。崔生近日起昌黎,邂逅相逢谈所慕。

生昔泮水来游歌,明经三十登贤科。铁冠霜简入乌府,岁久政誉传流多。

天官奏绩天颜悦,五采祥云腾凤敕。堂上双亲共拜恩,更有重闱岁将百。

重庆堂中春昼长,寿酒日进青瑶觞。四亲三百又馀岁,白发苍颜皆乐康。

家庆融融由世德,兰玉森森荫松柏。剩取诗书遗后来,岂无继续昌黎伯。

卧病集杜答黎信十首 其三

明代 杨士奇

今日苦短昨日休,万壑东逝无停留。江花未尽会江楼,长歌短咏还相酬。

请公一来消我愁。

石宪使慈寿堂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珠翟云冠两鬓霜,南州使者侍高堂。堂中但祝百千寿,日进流霞紫玉觞。

杨士奇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63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