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玉泉祈雨

玉泉祈雨

宋代 张伯玉

南州富潨射,万壑纵奔濑。
兹泉一何高,敻与寥廓对。
邈非猿鸟到,迅恐岩{左石右敖}碎。
霜落天地清,玉立江海外。
人区未蒙泽,蛟龙兹有待。
浅石谅难渟,当与云涨会。

诗人张伯玉的古诗

题思范轩二首 其二

宋代 张伯玉

天下儒宗不世勋,履声今绝岂重闻。空馀逸韵传流水,犹喜清风在此君。

山倚孔祠分积翠,篆寻严濑挂香云。接花酬倡将三记,时拂尘篇见旧文。

留题千峰榭吴孝叔

宋代 张伯玉

君把元英诗集披,群山依旧绕轩墀。
杜陵几醉花前地,谢客曾吟日落时。
雨过荷香兼酒美,云深泉韵透帘迟。
佳名大约称千数,百万岚盘一一奇。

桐庐官满先寄杭州资政侍郎

宋代 张伯玉

海角千家郡,天南一水涯。
倦游惭梗泛,多滞喜涯时。
弱羽诚难振,危根只自持。
几门尝际遇,百步亦参差。
万壑喷霆雾,千峰出险{左山右戲}。
牢愁客星见,孤节涧松知。
贺厦宁无托,披云幸有期。
鲁堂金石地,商欲再言诗。

经大洋吴氏别业

宋代 张伯玉

渐老故人少,与君兹晤言。
方山共邻里,好畴旧田园。
溪色寒生枕,松阴翠入轩。
犹邻巾子在,相对举清尊。

留题玉泉山堂

宋代 张伯玉

动非缘境静非祥,物物前尘现四天。
此地筌蹄前妙论,有时璎络献诸仙。
欲梅泉石多秋思,过夏松篁聒昼眠。
一个攒眉招不至,劳师香火漏沈莲。

港口渡

宋代 张伯玉

三月悲风瑟瑟寒,小船舟楫渡溪难。日高待得过岸去,回首修篁千万竿。

乌龙寺祈雨回马上口占

宋代 张伯玉

官曹苦羁束,祈灵得幽便。
夹路松披纷,蹑石烟分练。
迎轩玉泉响,鸣驺沙鸟散。
晓日破霜阴,前峰蔼葱蒨。
逶迤步高阁,窈窕出云汉。
坐来清思生,语余疏磬缓。
方将尘滓滌,还忧簿书乱。
偃旆拂归鞯,回首青猿断。

登乌龙山寺阁

宋代 张伯玉

桐川本无尘,况此幽阁迥。万木含秋声,一轩与天净。

前峰翠分滴,后谷语相应。槛下江云归,檐前古雪凝。

岩僧对游客,湛若寒冰莹。百虑缘心空,独饭随疏磬。

嗟余本林壑,谬与世纷竞。一作市朝人,几伤麋鹿性。

旧山别来久,萝蔓锁幽径。长恐客沈深,未得归期定。

息中来此境,时觉襟韵胜。犹愧招隐心,聊为小山咏。

王治臣以余在告宠示嘉什

宋代 张伯玉

新安泉石最为佳,多病何劳养岁华。
药好幸依桐圃近,山安惟畏酒垆赊。
狂思逸客浮沧海,渴想仙人饮绛霞。
欲傍重阳搘策起,菊房新小玉生芽。

五云豀醉归

宋代 张伯玉

每日豀头醉脸红,归来庭院夕阳中。
依稀听得家人语,扶起五云豀上翁。

玉泉祈雨

宋代 张伯玉

南州富潨射,万壑纵奔濑。
兹泉一何高,敻与寥廓对。
邈非猿鸟到,迅恐岩{左石右敖}碎。
霜落天地清,玉立江海外。
人区未蒙泽,蛟龙兹有待。
浅石谅难渟,当与云涨会。

宿普光寺

宋代 张伯玉

无端未得归林下,又向南言拥使麾。
夜宿禅关更萧洒,一轩寒月照清池。

之官新定寓兴三首

宋代 张伯玉

关山雨雪征人淚,京洛风尘倦客心。
谁信子陵溪上去,一川秋净滌烦襟。

再题州宅

宋代 张伯玉

昔览微之州宅篇,待将屏障写山川。
更看白傅明月句,欲上高楼跨紫烟。
盘纡星斗旁六郡,零落风骚三百年。
乔木自存人自远,可怜香案旧神仙。

桐庐苏七太守通判晏鲁望远寄倡和之什辄伸记

宋代 张伯玉

桐君圃外州,树石最清幽。
水截三吴秀,山当百粤秋。
岩坰无俗土,宅舍有高楼。
画隼真才望,题舆雅唱酬。
滩声环醉枕,鹭影入茶瓯。
蚤晚陪清躅,梯云奉俊游。

九日蕺山戒珠寺戏呈僚友

宋代 张伯玉

秦望山前晓雁斜,蕺山云外看黄花。
谁能带芥关心绪,且插茱萸伴物华。
岁计簿书宁有尽,日生公事了无涯。
樽前况有兵厨酒,不待兵厨酒亦赊。

同孝叔游玉泉

宋代 张伯玉

石磴松阴一化城,泉源疑透古瑶京。
僧知到耳此根静,客来洗心诸虑清。
星记祥光重璧合,蓝田霁色暮烟生。
潺湲似识君将去,相送出山多别情。

西楼晚望

宋代 张伯玉

叠岫敛馀霞,轻舠簇远沙。斜阳媚城郭,细柳杂汀花。

两两联归骑,萧萧起暮鸦。谁知故园兴,闲在使君家。

睦州

宋代 张伯玉

千家楼阁丽朝晖,人到于今说钓矶。
雨后数峰骄欲斗,春来两港活如飞。
高吟多谢沈家令,中酒长怜杜紫微。
更爱严城无锁处,白云摇漾去还归。

宿桐庐县江口

宋代 张伯玉

桐庐江水碧,百丈见游鱼。
元是新安水,流从下濑初。
清风寒到底,明月静涵虚。
尘土谁难濯,人心自不知。
张伯玉

张伯玉

建州建安人,字公达。第进士。尝为苏州郡从事。仁宗嘉祐中为御史,出知太平府,后为司封郎中。工诗善饮,时号张百杯,又曰张百篇。有《蓬莱集》。► 81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