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戏张处文二首 其一

戏张处文二首 其一

宋代 张纲

禅房深夜雨萧萧,只有青灯伴寂寥。咫尺婵娟锁朱户,不知何日枉佳招。

诗人张纲的古诗

次韵公显赋蜡梅诗二首 其二

宋代 张纲

愁里危肠日九回,今朝愁眼为花开。一枝斜倚向人笑,应报上林春信来。

次韵谢人惠诗

宋代 张纲

翩翩才气逸轻翰,倒写波澜笔力宽。沈醉不辞金盏侧,清吟长占竹窗寒。

捧心欲效羞颦媚,斲鼻须烦尽垩漫。辱赠骊珠念无报,但惊怀袖有奇观。

代人上郑相生日三首 其一 寿星

宋代 张纲

瑞雾祥烟满绛霄,诏开黄阁宴生朝。钧天合奏御香满,百辟紫宸初散朝。

流花宝爵传宣劝,欢声自逐和风转。四方争献寿星图,祝公千岁身长健。

画手丹青妙入神,煌煌列宿能写真。貂冠玉带画中见,便是凌烟阁上人。

伟哉风骨神仙裔,主张寿禄来尘世。不须更占南极星,看取老人朝玉帝。

临江仙(坚生日)

宋代 张纲

追想京都全盛日,蓬弧初盛生时。朝来朱绂照庭闱。谁知衰谢老,还有宁馨儿。
休盛蓝田生美玉,举杯听取歌词。年方强仕未应迟。高风轻借便,一鹗看横飞。

次韵李道士观南山三首 其三

宋代 张纲

柴门无事昼慵开,杖履谁曾得得来。隔岸野花随处发,护巢幽鸟傍林回。

走笔戏呈世叔伯达二亲友

宋代 张纲

老来无计了残年,只有欢情寄酒边。歌舞借看真达士,忍将朱户锁婵娟。

郑枢密生日五首 其二

宋代 张纲

朝来佳气满枢庭,知是君王用老成。素倚房乔关大事,政须裴度张威名。

三千奏上深忧国,百万功成看偃兵。听取啼禽催布谷,便将霖雨发春耕。

送公显应举

宋代 张纲

堂堂笔阵一当千,得意秋风急着鞭。百万破荒明日事,未应长欠亩头钱。

考妣赠官一时荣耀老怀易感辄敬书长句

宋代 张纲

丝纶五色锦为囊,宠赠双亲庙室光。位列三孤升极品,名加大国启新疆。

劬劳仰荷湛恩报,精爽应知积庆长。燕及子孙宜勉力,忠勤他日继遗芳。

坚所生母李氏安人挽词五首 其四

宋代 张纲

七帙开逾半,孤芳散若飘。可怜频举案,那复记吹箫。

翠幌浮埃积,熏炉旧炷消。如何寄怀抱,细雨夜萧萧。

郑枢密生日五首 其三

宋代 张纲

衮衣廊庙孰推先,元老勋名自卓然。忠概明堂尊一柱,神锋长剑倚中天。

定知辟国功归召,已见疏封地得燕。相业蝉联应未艾,少翁家学似韦贤。

候张彦智承出

宋代 张纲

萦蛇路转惬登临,一室翛然客静心。杖履主人山下去,风鸣岩壑自幽深。

郑国太挽词四首 其二

宋代 张纲

一夕萱堂事已非,百年遗范在丰碑。颁花玉殿春风暖,奉诏登楼夜漏移。

罢宴已闻修故事,回班那复见新仪。音容寂寞应仙去,香火因缘只自知。

弟侄三人同日受官实为吾家盛事老怀不胜忭喜作四小诗见区区之意 ...

宋代 张纲

恩光初自九天来,玉树三枝一日开。造物无私人共庆,那知阴德旧栽培。

凤栖梧(癸未生日·五之四)

宋代 张纲

老去光阴惊掣电。生长元丰,试数今谁健。多谢天公怜岁晚。清时乞得身闲散。
忆昔生朝叨睿眷。台馈颁恩,内酒当筵劝。今日衰残欢意鲜。举杯目断尧天远。

次韵洪总领题花信亭得江楼二首 其二

宋代 张纲

地胜宜楼观,临江势屹然。横波吞翠壁,倒影插雕椽。

老子难收兴,云安未足怜。由来词翰手,五凤独居前。

青门饮(京师送王敏求归乡)

宋代 张纲

疏柳飘零,暮鸦寒集,都门送客,斜阳影里。野色沈沈,翠微隐隐,遥指故乡云外。聚久交情厚,对西风、争忍分袂。饮散宾朋,画船去也,平芜千里。
因记。小轩无寐。观夜月凭阑,共论深契。绛帐清闲,杏坛优暇,当念宴游同醉。南北烟波远,愿无忘、音书频寄。未知名宦拘人,异日相逢何地。

次韵虞章

宋代 张纲

轨道无停辙,枫林难尽柯。人生百年间,疾若下走坡。

何为行役苦,况乃忧患多。渊明颇解事,舍浊扬清波。

九原骨已朽,万古名不磨。念我独窘束,处世随唯阿。

尘埃眼中满,岁月马上过。不作鸡肋弃,尚扣牛角歌。

正赖良友朋,诗句陶天和。涓涓吐微溜,浩浩供洪河。

三篇怯大手,未陈先倒戈。借问菊坡游,颇亦狂醉么。

独不饮公荣,冷面看红酡。欲赋无好语,书怀愧阴何。

南洞即事

宋代 张纲

紫绶金章八十三,衰残不称旧官衔。烦君写作归田老,野野翛然坐碧岩。

朝中措(安人生日·三之一)

宋代 张纲

年时生日宴高堂。欢笑拥炉香。今日山前停棹,也须随分飞觞。
东阳太守,携家远去,方溯桐江。把酒祝君长健,相随归老吾乡。
张纲

张纲

  张纲(1083年—1166年),宋代词人,字彦正,号华阳老人,润州丹阳(今金坛薛埠)人。他为官44年,“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静退高”作为座右铭,天下人称其不负所言,被民众颂为“清官”典范。

► 179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