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章懋
曾因立仗难缄口,苦为求刍又乞身。贫病独怜归未得,送君重忆故乡莼。
送洪宪长之官贵州
澄清未了旬宣去,玉节星轺出富沙。行李几扛书籍外,不将一物度仙霞。
烟溪义渡四首 其二
尘暗长途水拍堤,行逢义士在烟溪。殷勤为济芦中客,莫爱官封楚执圭。
环山楼诗卷
百尺危楼倚碧空,山光面面列屏风。凭栏远睇心何旷,对境豪吟兴不穷。
树色参差青蔼外,鸟声朝暮绿阴中。客来俯视三千牝,却把滁阳作楚宫。
哭外舅郭公 其二
少日东床誇坦腹,年馀四十竟浮沈。自惭不是奇男子,空负平生择婿心。
本院南新辟三圃
圣门学为圃,人皆陋樊迟。借问玉堂客,筑圃将奚为。
儒冠安淡薄,志不图甘肥。苦硬根可咬,酸齑味可知。
在贵不忘俭,藿食固所宜。大哉君子心,所存应在兹。
苟能充此志,堪作和羹资。试我盐梅功,济彼闾阎饥。
孰云谋生计,日夕勤敷菑。不有公仪休,拔弃园中葵。
送同年钟美宣乃叔还乡
紫陌春回雪自消,御沟流水碧迢迢。行人欲赠新杨柳,催唤东风长绿条。
院庭新样小战车偶观有作 其一
庙堂决策静边尘,巧作戎车样制新。莫道只知俎豆事,胸中甲兵是何人。
夜坐得句寄示弟侄
秋初一别又冬残,欲写家书意万端。最是白头千里外,时时梦到兆嘉山。
滹沱晚渡
半川斜日照寒流,骑马来经古渡头。欲问萧王冰合处,野烟衰草遍汀洲。
送张都宪瑄用陈公甫韵二首 其一
万里无诸国,旬宣仅一年。稻收千浍雨,榕翳几村烟。
保障多新政,规模总昔贤。设施嗟未究,赤舄又言旋。
烟溪义渡四首 其四
楫击中流应有志,舟横野渡岂无能。独怜亭长乌江上,不及滹沱一寸冰。
送白沙先生陈公甫
洙泗迥且深,伊洛浩不息。建溪一以逝,末流日湮塞。
浙水泛功利,西江浸虚寂。寥寥宇宙间,何人践斯域。
陵夷二百年,儒术转乖僻。争先取青紫,明经竟何益。
有美罗浮仙,遗编自探索。章甫非我心,铿然只鸣瑟。
尚友千载人,充然如有得。礼乐古三王,删修今六籍。
坠绪何茫茫,仰钻各致力。回澜障百川,屹立中流石。
任重道路长,行行慎无斁。斯文谅有在,前修未应没。
何当谢尘纷,云山随杖舄。共对梅花春,细扣先天易。
送金侍郎泽考绩
东风一棹发新河,祖道那堪赋绿波。白发交游嗟我老,青云勋业羡君多。
辞荣未许归盘谷,奏绩仍催上玉坡。圣主若询边塞事,好将干羽化兵戈。
送林亨大以太宰考绩
鸾声旂淠忽匆匆,元宰书劳觐合宫。曾见昌言天动色,还期大义日当空。
䞉栽桃李居门下,多贮参苓在箧中。老我依刘心正切,不堪回首各西东。
哭外舅郭公 其一
磊磊襟怀楚楚仪,客来能酒更能棋。从今寂寞耆英会,不听山阳笛也悲。
寿李知府嗣母 其三
莫道无人戏綵衣,庭前剩有紫荆枝。未须便上陈情表,正是君恩欲报时。
挽张都宪敷华母姚节妇
良人早峨金豸冠,致身事豸遭时艰。边人内犯烽烟起,从征一去不复还。
伟矣闺中未亡人,固穷志节金石坚。孤灯寒幌矢靡他,柏舟再续三百篇。
劬劬夙夜抚遗孤,箕裘旧业期有传。中丞位望光前烈,几经断织丸熊连。
镜鸾孤飞四十年,官原宿草迷寒烟。归去九泉重执手,此生端不负所天。
呜呼,夫死国兮妇死夫,忠贞两全谁与俱。铭章昭垂千百载,燕许大笔春秋书。
出京和庄孔易韵
夕阳道路风尘暗,明月孤村草树稠。郭隗台前无逐客,萧家林下有行舟。
音书断绝家何在,踪迹飘零水共流。此地经过多少事,今年不似昔年游。
挽叶侍郎盛二首 其一
华国文章老更奇,康时才业未全施。空馀欧范平生志,不见功名上鼎彝。
送杨总兵征西
山西名将好男儿,报国丹心一剑知。貔虎衔枚严号令,犬羊寒胆避旌旗。
九重雨露朝承诏,八阵风云夜出奇。此去西羌应坐困,功臣充国早班师。
章懋
(1437—1522)金华府兰溪人,字德懋,号闇然子,晚号谷滨遗老。成化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以谏元夕张灯被杖,贬南京大理左评事,历福建佥事。考满求致仕。家居以读书讲学为事,称“枫山先生”。弘治十六年起南京国子监祭酒。正德二年引疾归。世宗即位,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谥文懿。有《枫山语录》、《枫山集》。► 76篇诗文
玉孟端画竹
题介轩诗卷二首 其二
和郑廷纲除夕感怀
入萍乡作
烟溪义渡四首 其一
寿李知府嗣母 其二
陈处士南园诗卷
陈处士南园诗卷二首 其一
次韵题萍实桥二首 其一
群鹊图
游牛首山和沈仲律韵三首 其二
送马侍郎廷用考绩
送容一之归广东二首 其二
次吾景端韵二首 其一
圃东新井
送张都宪瑄用陈公甫韵二首 其二
送王司马致仕还乡
云津书院诗卷三首 其三
挽郑县丞
送吴学士俨考绩
寿李知府嗣母 其一
送郑尚书
次吾景端韵二首 其二
送国子监侯先生祭扫
挽杜黄门乔妻
送太宰杨碧川致仕
送容一之归广东二首
别闽南僚友
送大理汪少卿宗器还朝
送程参议考满
云舍宁亲
陈处士南园诗卷二首 其二
送韩司马文赴北为大司徒
题介轩诗卷二首
游牛首山和沈仲律韵三首 其三
送同年谢元吉致政归耒阳二首 其二
院庭新样小战车偶观有作 其二
送同年翁进士晏归省
云津书院诗卷三首
送同年谢元吉致政归耒阳二首 其一
送侄拯之梧州通判任
次韵题萍实桥二首 其二
挽金华郑同知重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