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同家弟赋蜡梅诗得四绝句

同家弟赋蜡梅诗得四绝句

宋代 陈与义

韵胜谁能舍,色庄那得亲。
朝扬一映树,到骨不留尘。

诗人陈与义的古诗

送吕钦问监酒受代归

宋代 陈与义

以我千金帚,逢君万斛船。
要知穷有自,未觉懒相先。
盆盎三年梦,篇章四海传。
匆匆秣归马,离恨满霜天。

二十二日自北沙移舟作是日闻贼革面

宋代 陈与义

宛宛转湖滩,遥遥隔城邑。
是时雨初霁,众绿带余湿。
晓泽澹不波,菰浦觉风入。
我生莽未定,世故纷相袭。
靦然贺兰面,安视一坐泣。
岂知虎与狼,义感功反集。
尧俗可尽封,呜呼吾何及。
气苏巨浸内,未恨乏供给。
日历会有穷,吾行岂须急。
近树背人去,远树久凝立。
聊以忧世心,寄兹忘怏悒。

闻王道济陷虏

宋代 陈与义

海内堂堂友,如今在贼围。
虚传袁盎脱,不见华元归。
浮世身难料,危途计易非。
云孤马息岭,老泪不胜挥。

同继祖民瞻游赋诗亭二首

宋代 陈与义

浩浩白云溪一色,冥冥青竹鸟三呼。
只今那得王摩诘,画我凭栏觅句图。

黄修职雨中送芍药五枝

宋代 陈与义

微雨湿清晓,老夫门未开。
煌煌五仙子,并拥翠蕤来。
烟脂洗尽不自惜,为雨归来更无力。
老夫五十尚可痴,凭轩一赋会真诗。

次韵张矩臣迪功见示建除体

宋代 陈与义

建德我故国,归哉遄我驱。
除道得欢伯,荆棘无复余。
满怀道月色,未觉饥肠虚。
平林过西风,为我起笙竽。
定知张公子,能共寂寞娱。
执此以赠君,意重貂襜褕。
破帽与青鞋,耐久心亦舒。
危处要进步,安处勿停车。
成亏在道德,不在功利区。
收视以为期,问君此何如。
开尊且复饮,辞费道已迂。
闭口味更长,香断窗棂疏。

次韵大光五羊待耿伯顺之作

宋代 陈与义

康州艇子来不急,过岸橹声空复长。
百尺楼头堪望远,淡烟斜日晚荒荒。

醉中至西径梅花下已盛开

宋代 陈与义

梅花乱发雨晴时,褪尽红绡见玉肌。
醉中忘却头边雪,横插繁枝归竹篱。

邓州城楼

宋代 陈与义

邓州城楼高百尺,楚岫秦云不相隔。
傍城积水晚更明,照见纶巾倚楼客。
李白上天不可呼,阴晴变化还须臾。
独扶栏干咏奇句,满楼风月不枝梧。

来禽

宋代 陈与义

粲粲来禽已著花,芳根谁徙向天涯。
好寻青李相遮映,风味应同逸少家。

过下杯渡

宋代 陈与义

夜宿下杯馆,朝鸣一棹东。
湖平天尽落,峡断海横通。
冉冉云随舸,茫茫鸟遡风。
仙人蓬岛上,遥见我乘空。

阴风

宋代 陈与义

阴风三日吹南极,二月巴陵寒裂石。长林巨木受轩轾,洞庭倒流潇湘黑。

君不见古庐竹扉声策策,中有竛竮落南客。曾经破胆向炎官,敢不修容待风伯。

山路晓行

宋代 陈与义

两崖夹晓月,万壑分秋风。
今朝定何朝,孤赏莫与同。
石路抱岩转,云气青濛濛。
篮舆拂露枝,乱点惊仆童。
微泉不知处,玉佩鸣深丛。
平生慕李愿,得此行旅中。
居人轻佳境,过客意无穷。
山木好题诗,恨我行匆匆。

甘棠道中

宋代 陈与义

笋舆碍石一悠然,正月微风意已便。
桃花向来浑不数,山中时见绝堪怜。

汝州吴学士观我斋分韵得真字

宋代 陈与义

狂夫缚轩冕,自许稷契身。
静者乐山林,谓是羲皇人。
不如者忘抉,内保一色醇。
伟哉道山杰,滞此汝水滨。
大来会阔步,小憩得幽欣。
一斋有琴酒,万事无缁磷。
不作子公书,肯受元规尘。
人言君侯痴,我知丈人真。
月明泉声细,雨过竹色新。
而间有真我,宴坐方申申。

北风

宋代 陈与义

北风掠野悲岁暮,黄尘涨街人不度。
孤鸿抱饥客千里,性命么微不当怒。
梅花欲动天作难,蓬飞上天得盘桓。
千里卧木枝叶尽,独自人间不受寒。

再赋二首呈奇父

宋代 陈与义

香遍东园花一枝,寻花觅路忽成迷。
先生莫道心如铁,喜气朝来横角犀。

道中寒食

宋代 陈与义

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
有酒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金潭道中

宋代 陈与义

晴路篮舆稳,举头闲望赊。
前冈春泱漭,后岭雪槎牙。
海内兵犹壮,村边岁自华。
客行惊节序,回眼送桃花。

望燕公楼下李花

宋代 陈与义

燕公楼下繁华树,一日遥看一百回。
羽盖梦余当昼立,缟衣风争过墙来。
洛阳路不容春到,南国花应为客开。
今日岂堪簪短发,感时伤旧意难裁。
陈与义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422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