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初至陈留南镇夙兴赴县

初至陈留南镇夙兴赴县

宋代 陈与义

五更风摇白竹扉,整冠上马不可迟。
三家陂口鸡喔喔,早不昨日朝天时。
行云弄月翳复吐,林间明灭光景奇。
川原四望郁高下,荡摇苍茫森陆离。
客心忽动群鸟起,马影渐薄村墟移。
须臾东方云锦发,向来所见今难追。
两眼聊随万象转,一官已判三年痴。
只将乘除了吾事,推去木枕收此诗。
写我新篇作画障,不须更觅丹青师。

诗人陈与义的古诗

清平乐(木犀)

宋代 陈与义

黄衫相倚。翠葆层层底。八月江南风日美。弄影山腰水尾。
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无住庵中新事,一枝唤起幽禅。

晓登燕公楼

宋代 陈与义

栏干纳清晓,拄杖追黄鹄。
燕公不相待,使我立於独。
雾收天落川,日动春浮木。
举手谢时人,微风吹野服。

将次叶城道中

宋代 陈与义

荒野少人去,竹舆伊轧声。
晴云秋更白,野水暮还明。
寂寞信吾道,淹留谙世情。
王乔有余舄,借我一东征。

题简斋

宋代 陈与义

我窗三尺余,可以阅晦明。
北省虽巨丽,无此风竹声。
不着散花女,而况使鬼兄。
世间多歧路,居士绳床平。
未知阮遥集,几屐了平生。
领军一屋鞋,千载笑绝缨。
槐阴自入户,知我喜新晴。
觅句方未了,简斋真虚名。

题牧牛图

宋代 陈与义

千里烟草绿,连山雨新足。
老牛抱朝饥,向山影觳觫。
犊儿狂走先过浦,却立长鸣待其母。
母子为人实仓廪,汝饱不惭人愧汝。
牧童生来日日娱,只忧身大当把鉏。
日斜睡足牛背上,不信人间有广舆。

雨中宿灵峰寺

宋代 陈与义

雁荡山中逢晚雨,灵峰寺里借绳床。
只应护得纶巾角,还费高僧一炷香。

题大龙湫

宋代 陈与义

晓行苍壁中,穷处仍高崖。
白龙三百丈,欲下层颠来。
映日洒飞雨,绕山行怒雷。
潭影纳浩荡,云气扶崔嵬。
小儒叹造化,办此何雄哉。
亦知天下绝,尊者所徘徊。
三生清净愿,俗缘故难开。
践胜吾岂敢,稽首傥兴哀。

登城楼

宋代 陈与义

去年梦陈留,今年梦邓州。
几梦即了我,一笑城西楼。
新晴草木丽,落日淡欲收。
远川如动摇,景气明田畴。
百年几凭栏,亦有似我不。
城阴坐来失,白水光不流。
丈夫贵快意,少住宽千忧。
归嫌简斋陋,局促生白头。

送王因叔赴试

宋代 陈与义

枫落南纪明,秋高洞庭白。
自是天涯人,更送湖上客,
人生险易乘除里,富贵功名从此始。
不须惜别作酸然,满路新诗付吾子。

赠漳州守綦叔厚

宋代 陈与义

过尽蛮荒兴复新,漳州画戟拥诗人。
十年去国九行旅,万里逢公一欠伸。
王粲登楼还感慨,纪瞻赴召欲逡巡。
绳床相对有今日,剩醉斋中软脚春。

陈叔易学士母阮氏挽词二首

宋代 陈与义

去年披雾识儒先,欲拜萱堂未敢前。
卢壶要传纱缦业,玉裒忽废蓼莪篇。
秀眉隔梦黄垆里,落日驱风丹旐边。
佛子归真定何处,空令苦泪涨黄泉。

清明二绝·其一

宋代 陈与义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次舞阳

宋代 陈与义

客子寒亦行,正月固多阴。
马头东风起,绿色日夜深。
大道不敢驱,山径费推寻。
丈夫不逢此,何以知岖嶔。
行投舞阳县,薄暮森众林。
古城何年缺,跋马望日沉。
忧世力不逮,有泪盈衣襟。
嵯峩西北云,想像折寸心。

题许道宁画

宋代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再别

宋代 陈与义

多难还分手,江边日发新。
公为九州督,我是半途人。
政尔倾全节,终然却要身。
平生第温峤,未必下张巡。

再赋

宋代 陈与义

扬州云气郁佳哉,百虑方横吉语来。
却看诗书安隐在,竹篱阴里得时开。

又登岳阳楼

宋代 陈与义

岳阳楼前丹叶飞,栏干留我不须归。
洞庭镜面平千里,却要君山相发挥。

翁高邮挽诗

宋代 陈与义

万里功名路,三生翰墨身。
暮年铜虎重,浮世石羊新。
天地悭豪杰,山川泣吏民。
空传四十诔,竟不识斯人。

村景

宋代 陈与义

黄昏吹角闻呼鬼,清晓持竿看牧鹅。
蚕上楼时桑叶少,水鸣车处稻苗多。

至陈留

宋代 陈与义

烟际亭亭塔,招人可得回。
等闲为梦了,闻健出关来。
日落河冰壮,天长鸿雁哀。
平生远游意,随处一徘徊。
陈与义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422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