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元夕灯宴

元夕灯宴

明代 张元凯

公子留宾锦作筵,却怜欢作动韶年。琼枝照夜无双艳,璧月临春第一圆。

幕里仙姝怜紫玉,座中词客重青莲。醉归不问金吾禁,鱼钥天明恰已传。

诗人张元凯的古诗

同胡侍御昆山傅处士宅看菊

明代 张元凯

坐见南山对草堂,短篱秋色一樽香。从知野外柴桑菊,不畏台中御史霜。

卧疾四首 其一

明代 张元凯

抱疴卧中园,掩关白日静。坐见凋兰芳,秋风忽凄冷。

蹇蹇披羊裘,徙倚望前岭。为爱孤松枝,时时逗云影。

边词十二首 其七

明代 张元凯

仗钺出雁门,踊跃万人靡。为国敢顾家,誓众唯有死。

金鼓声不哗,旌旗色何起。不系五单于,无颜见天子。

宿弇山园水阁

明代 张元凯

层楹虚阁宿流云,飞尽觥筹夜色分。河汉转低池水白,海天霜角醉中闻。

索居

明代 张元凯

自怜多病强加餐,里巷浮湛罢据鞍。
怀旧十年蓬鬓改,伤春三月落花寒。
志酬投笔元非易,事到持杯便不难。
敢谓闭门深避世,亦知门外有波澜。

千手观音庵

明代 张元凯

寻尺袈裟地,依然列梵筵。高城分碧柳,勺水得青莲。

幻化孤云变,声闻独鸟传。会瞻千佛手,一指借通禅。

游吴山醉歌示越中同游

明代 张元凯

吴人浪游越,越山旧名吴。吴山窈窕如画图,芙蓉乱扑城之阇。

云英不远紫微省,杏花偏近黄公垆。解衣贳酒独感慨,还上高台听鹧鸪。

鹧鸪不为啼春雨,似诉吴越兴亡语。般乐夫差首己濡,忧勤勾践胆能茹。

偶尔凭陵一跳梁,毕竟山丘共首鼠。草上同飞望帝魂,宫中曾献捧心女。

吴山越水春融融,吴王越霸归东风。白驹度隙促短景,朱花散綵成飘蓬。

乍来一笑已陈迹,兹山千古青无穷。即今箫鼓锦城乐,但识屏翰皇图雄。

吁嗟黄金不买绿酒醉,何乃愦愦人世亶不聪。

晦迹

明代 张元凯

清时真自失,世路岂相援。晦迹蠖同屈,雄谈虱屡扪。

绨袍存国士,脱粟进王孙。执戟艰危在,秋霜拂泪痕。

元夕灯宴

明代 张元凯

公子留宾锦作筵,却怜欢作动韶年。琼枝照夜无双艳,璧月临春第一圆。

幕里仙姝怜紫玉,座中词客重青莲。醉归不问金吾禁,鱼钥天明恰已传。

赠晋陵王太学二首 其二

明代 张元凯

羡尔遨游美,何知旅食艰。长杨驰马去,芳草踏歌还。

久住唯金谷,常颓是玉山。燕姬新买得,江上杏花颜。

辕驹叹

明代 张元凯

万物有荣瘁,修途多险虞。修上曾称骏,辕下反为驹。

哀鸣望顾盼,主人恩不殊。不覂骐骥驾,乃与驽蹇俱。

流沙千万里,秋风苜蓿枯。梦想燕然山,追逐大将符。

皮相亦何凭,骨立亦何图。傥再赐鞭策,犹堪任驰驱。

濠上逢潘孟乔

明代 张元凯

河阳公子建安才,柳色吴阊共举杯。李郭如仙舟并倚,渊云成锦赋亲裁。

青蛾细雨樽前湿,红杏春风江上开。知己未忘推毂意,昨宵淮府一书来。

览古诗十首 其五

明代 张元凯

九月旅燕京,清霜飞马鞍。偶与酒人游,因思太子丹。

屡避田生席,日奉荆卿餐。缟衣送将远,变徵声无欢。

委肉饿虎蹊,燎毛洪炉端。吁嗟徐夫人,不落秦王冠。

遂令易水上,千古悲风寒。先朝欲报仇,临菑终见残。

今日图雪耻,智虑亦已殚。强暴适天幸,壮士摧心肝。

潞河二首 其一

明代 张元凯

黄金定鼎古燕台,紫气昭回接上台。弱柳繁花三辅合,丽云迟日九重开。

殊方照夜明珠入,重译经年雪雉来。辇下何须横槊赋,侍臣不少建安才。

闺词十二首 其八

明代 张元凯

挟弹羽林儿,柳下睨黄鹂。少妇倚高楼,望见遥止之。

止之匪心恻,毛羽纯金色。愿言化为印,提携夫君侧。

边词十二首 其十

明代 张元凯

驰驱事戎马,方略若神授。所将固常选,所当良无负。

已获浑邪归,复斩居耆首。尚方铸金印,竟挂谁之肘。

朝皇极殿颁万历改元历时壬申十月朔二首 其一

明代 张元凯

凤凰栖沼上,鳷鹊朗云中。周室方全盛,成王在幼冲。

休徵方出洛,天寿尽呼嵩。卜历元无算,编年万未穷。

秋日山斋饮客

明代 张元凯

寂寞一区宅,萧疏万里秋。菊须陶令赏,山称谢公游。

岸帻青云落,传觞白日流。放歌重徙倚,水上有高楼。

云栖馆六咏 其二 独倚楼

明代 张元凯

高楼愁独倚,薄暮罗衣寒。箜篌弹不尽,明月半阑干。

亲旧诗六首 其五 友人顾贡士从化

明代 张元凯

顾生一经生,而亦喜任侠。闾巷弟畜我,俶傥无嚅嗫。

能射鲁连书,不问乐羊箧。并载西园游,联镳南山猎。

痴绝虎头生,袖断如花颊。青春容易掷,白发最难镊。

长安失意归,宿草飞黄叶。尚忆平生言,独挂芙蓉铗。

张元凯

张元凯

苏州吴县人,字左虞。少习《毛诗》。以世职为苏州卫指挥,督运漕粮北上,有功不得叙,自免归。悒悒不得志,以酒自放,酒酣谈天下事,慷慨风发。工诗,有《伐檀斋集》。► 646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