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罗洪先
少年高揖谈王道,今理残编愧旧封。世事白云终莫定,故人青鬓岂重逢。
閒垂书幌穿斜日,坐听樵歌对晚峰。却笑儒冠空结束,此身已向远游慵。
入乡
长辞羁绁谐初愿,年入乡园似解酲。市上已惭司马季,丘中或遇楚狂生。
心怜多病能知药,可想同声喜听莺。所幸为农蒙帝力,荷筱岂用学逃名。
别程舜敷 其三
驱车出东郊,恻恻离思深。回顾都城郭,轻阴乍浮沈。
岂无行路都,念子当苦辛。丈夫不堕泪,相视仍抚心。
名禽戢素翼,瑶草托芳林。时运有昌塞,识微古所钦。
四楼诗 其四 留春
阅尽繁华只等閒,纷纷市鼓竞春还。野人不解年时改,却道春流山水间。
奉家君命遣入侍感述
唱第金銮陛,传宣赤芾衣。风云真忝窃,犬马奈孤微。
万里丹心迥,三秋紫禁违。经纶儒者事,敢复叹今非。
贺祠成
时日练柔刚,追先启户堂。即看兰满砌,不让杏为梁。
世世藏遗服,年年献侑觞。还闻歌祖德,頍弁有辉光。
湖上望匡庐次前韵
庐山叠叠翠光寒,宿霭浮岚春未残。一叶扁舟人独往,万峰落照晚宜看。
移居欲访陶元亮,避俗休疑管幼安。石乳云芝知久待,渔郎且莫问儒冠。
青原山中赠答刘五斋郡丞四叠前韵
沛国遗民今再逢,幸于莲社暂过从。忘机相对閒凭几,善问何言答扣钟。
泽畔行吟宁有慕,人前礼法且教慵。年来爱诵高人语,贤则蛟之圣则龙。
三月晦日访胡前冈长溪新居有赠
凤凰池上早联班,共卧沧洲遂不还。十岁养生惟种树,一廛寄迹阻开关。
烟霄日远高台静,兰
哭罗木夫
十载江城面,三年夜雨亲。道交久不厌,志逸老能贫。
岁月怜分影,乾坤隔幻身。残躯新读礼,感事倍伤神。
知几卷 其二
明月洲前秋气多,渔舟轻处任风波。古来玄测饶空算,输却成都卖卜窝。
除夕感怀
往日三元开宝历,近臣五夜奉金銮。圭璋遍入群方献,弦管常留万岁欢。
忆自霜华飘故国,每依春色望长安。探钩传炬俱恩泽,作颂观风独倚叹。
老至
少年能几许,已复迫衰期。气锐终防道,心醒每过时。
积疑忘后悟,微病静中知。一见真吾在,形骸岂足私。
天籁
静极初生动即消,无端风雨入清霄。谁知扰扰氛尘内,自有元声在寂寥。
与国光侄
传闻剑阁倚天青,曾是当年凿五丁。随待尔知观险阨,书来能写万峰形。
梅溪 其一
洞中梅发手常题,祇欠花前水一溪。我笑欠溪君欠洞,世间胜事许谁齐。
炭渚公馆夜坐
长松倚孤月,虚馆何沈沈。共此三秋色,怀彼万里音。
参商耿天汉,鸿雁悲风林。君子畏时运,小人歌苦辛。
晨兴各有适,履霜余怆心。
秋日玉虚山斋
深秋独院野塘横,览卷空含万古情。渔父早知从玩世,丈人何事苦逃名。
雁来彭蠡时将晚,菊近柴桑色更明。宠辱向来那可得,祇馀秋水似心平。
清明日过南禅有怀李伯实
百舌声中柳色新,桃花何处斗青春。可怜涧道清如旧,不共当时洗足人。
十月黄花满庭把玩开颜遂有短句 其一
曾伴渊明栗里间,千年流落影阑珊。何知寂寞荒山里,亦有知心为破颜。
旅怀 其四 忆岳阳楼
洞庭南望水云乡,一棹秋风忆岳阳。波静霁山分桂粤,涨清朝雨在潇湘。
频闻戎马惊溪獠,一卧江湖逐楚狂。不为雁声催岁晚,月明随处有沧浪。
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 593篇诗文
祝融绝顶石
赠钱绪山
洞中平道 其一
彭节妇
李子谒选
寿桃林一愚伯八十
有感赠罗镇峰 其一
壬子除夕
赠曾子贞应贡入京师
任城对雪
送王编修懋中省觐归无锡
谒濂溪先生祠墓 其二
逢雁
游黄山题汤院壁
笔山歌寿傅翁
西湖积庆寺观宋理宗皇帝及帝炳闫妃遗像二首 其二
初登第
知机吟用康节韵
忠节祠前诚斋先生手植罗汉松
程舜敷春暮同江宴会遇雨
赠心渔钱公
哭罗木夫 其四
赠九江陈兵宪 其二
对雪 其一
静观
旅怀 其五 对匡庐
彭石屋山约成 其一
读京华旧稿
昭君词 其十五
拜靖节墓
别项瓯东
阳田吟寄殷春庄虚白盛桃渚二子 其二
毗陵舟中怀唐荆川
秋至 其二
赠九江陈兵宪 其四
送河南教谕
曾梅台参议自释逮移闽藩道遇贻诗次韵酬赠
别方广
寿竹园秀冈兄六十
访两峰师泉梅园三君三舍山中 其一
论学 其二
青原山次韵共绪山龙溪
阳田吟寄殷春庄虚白盛桃渚二子 其一
同年胡前冈母恭人八十寿诗 其一
同年胡前冈母恭人八十寿诗 其二
寿王母金孺人九十
凤西刘君自太平节推入贺万寿适擢武选有赠
李忠定公绍兴罢相自洪移福憩宁化草仓庙有题潘令时宜即庙为祠用韵 ...
穿云入方广
石塘叔如洵阳
赠欧两川年兄移令丹棱
寿外父大仆曾符翁时年七十九 其一
别程舜敷 其二
寿桃林工部母周氏安人七十
余徙松原泰和张秋泉代余督治八旬乃返酬以是诗 其二
将入衡山酬韵贻别李文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