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游五老峰四首 其三

游五老峰四首 其三

明代 王慎中

兹山尤物众,一一惬游盘。芝可充饥茹,蒲堪结坐团。

题诗生叶大,濯足有泉寒。由来吾所爱,欲道与人难。

诗人王慎中的古诗

小庭芙蓉开残柬林沙溪公过赏

明代 王慎中

尽说看花爱盛时,向阑幽意有谁知。繁花落后孤英在,风格如公相对宜。

题九溪书屋赠姚生体乾

明代 王慎中

高才也有绝尘心,独傍含漪辟远林。竹屋傍椽容偃仰,溪流九

题双桥别业为倪考功大夫赋

明代 王慎中

石桥人不到,云水自为家。峰势低窗入,溪流向峡斜。

田园三户低,草木四时华。拂席残云恋,垂帷白日赊。

穴开成凤羽,畹艺茁兰芽。振鹭天庭后,鸥飞多少耶。

岁首与道卿偶集月台寺同道原舍弟

明代 王慎中

閒行曾不记春芳,忍草当阶忽已长。绿茗烟中消病力,红莲焰里惜年光。

求声鸣鸟知听法,承萼开花好近香。忏悔便从今岁始,相期礼足奉空王。

德安雨晴书怀

明代 王慎中

日出照空林,阶前流水音。讼庭鸣鸟悦,书几落花深。

遥忆故园草,萋萋何处寻。堪悲贪寸禄,虚掷此光阴。

寄睦

明代 王慎中

最爱梁园脩竹馆,风流帝子独翩翩。豪华却尽攻文苦,宠数偏能养性全。

马过繁台谁可记,雁飞蓬沼信难传。山中桂树偏翻甚,寂寞柴扉养暮年。

水调歌头 春日观田家感述

明代 王慎中

苍烟横广野,白水满平川。处处郊原,雨足刚及暮春天。

生长元知土性,种植无违农候,老少尽依田。塍笠童犹稚,携筐女正妍。

感吾生,底羁束,甚缠牵。总为区区,口腹一饱受人怜。

数亩隰田宜稻,三径荒园有竹,何必大官钱。幡然平子兴,去学有莘年。

至馆视芳洲读处因书所见二首 其二

明代 王慎中

渴鸟下来窥砚水,微蟾初上照弦琴。素题当几埃如墨,知是㷊膏映夜深。

发东林寺登庐山绝顶还过寺中留止

明代 王慎中

年来知静理,在世比虚舟。偶此同生灭,因之任去留。

色空庐阜起,禅定虎溪流。已矣东林社,长廊槲叶秋。

法通久住半岭归天柱岩题二偈示之 其一

明代 王慎中

谁信活途在死门,佛祖是冤也是亲。究义问禅元涉妄,削金添得眼中尘。

承西亭惠梅爱其香色赋诗

明代 王慎中

一枝疏淡在银瓶,虚实萧条冷气生。近嗅几回凭小几,贪看数起绕空楹。

支离形影元相得,寂寞心魂转自清。却想前人东阁里,孤花同赏不同情。

赠翁仁夫司

明代 王慎中

光仪慰深衷,聚散会有渝。条风熙自南,王事遑启居。

扬旆首朔郊,结轸临广衢。恻怆杯酒间,揽袪一踟蹰。

岂曰无居士,非子谁为愉。流尘奄忽至,服马遄驰驱。

少年行四首 其一

明代 王慎中

宝剑如霜拂陆离,半酣调笑拥胡姬。傍观莫问心中事,明日杀人应始知。

南郊夏行二首 其一

明代 王慎中

路转妨旌折,桥平度马齐。风花一水静,烟柳万家迷。

目极心逾远,朋高酒共携。前寻还有径,应是武陵溪。

入塞曲六首 其一

明代 王慎中

一箭穿云敌骑亡,牙旗驻碛受降王。已勒禅文姑衍上,更将露布达明光。

柳湖亭宴游二首 其一

明代 王慎中

亭子水中洲,兰桨美载浮。鸥翻当吹篴,鱼跳近垂钩。

折藕怜丝细,探莼爱乳流。更言明月好,中夜尚淹留。

齐天乐 送曾武举

明代 王慎中

庙堂北顾思安寝,西戎亦未高枕。募勇悬金,招才刻印,志士谁甘怀酖。

关山百仞。任陇水歌残,阳关唱甚。驰心朔漠,目光电火毛霜凛。

重涵冰耀波浸。千金买马,装出一团桃锦。属鞬鱼腹,帓

馀干道中寄怀江午坡佥宪

明代 王慎中

湖水日夜绿,轻舟随溯沿。肃肃宾鸿羽,命侣悲楚天。

征人正盈抱,坐使忧思牵。所思何为者,我友阻良缘。

昔望阔音容,几经芳岁捐。缄素词难极,驰情间山川。

今来接面目,曾不须臾间。四体为人役,从事嗟独贤。

仓卒执杯酒,沾唇不下咽。新篇何由觌,妙理未及诠。

宿怀如纠结,待子解其缠。乍见翻违去,持此竟莫宣。

夏日田家

明代 王慎中

首夏新晴后,田家事事宜。耘耔知土性,老少话天时。

野饭初登麦,家资在种葵。燎原延暮烧,筑圃待秋菑。

谷鸟临耕劝,蹲䲭往饷持。相逢矜力作,不识但蚩蚩。

题宾野堂赠胡竹亭司寇

明代 王慎中

芳村带近郭,大老此安居。辟户延遥巘,为园激浅渠。

虚亭修竹拂,曲沼小萍舒。阁庋恩存诏,门悬予告舆。

家中婚嫁毕,世上是非疏。日抱药边瓮,时巾花外车。

燃灯亲把笔,抽牍自藏书。挥金宴闾里,何似汉廷疏。

王慎中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 93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