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登观音阁

登观音阁

明代 文徵明

绀殿彤楼凌紫烟,危栏飞磴抚苍渊。阴崖直下千寻铁,秋水平吞万里天。

身世波涛舟楫外,乾坤胜概酒樽前。解衾恨不中宵住,白鹭洲南月正圆。

诗人文徵明的古诗

秋怀 其一

明代 文徵明

零露瀼瀼陨玉柯,西风吹起洞庭波。江东菰米空愁绝,汾水楼船奈乐何。

万里边声鸿雁急,四檐金气候虫多。伤心最是邯郸道,忍听佳人倚瑟歌。

儿子晬日口占二绝句 其二

明代 文徵明

吾家积德亦云稠,不易生儿到岁周。印绶干戈非敢冀,百年聊欲绍箕裘。

宿相城有怀石田先生

明代 文徵明

何处重占处士星,草堂突兀夜灯明。
风流已与人都尽,手泽空怜物有情。
依旧短墙围野色,不禁高树起秋声。
伤心未了生前约,渔子沙头一棹横。

故园

明代 文徵明

屋舍小山村,终然思故园。雨晴秋倚阁,月出夜开门。

好景亦时改,远人空目存。梅花未消息,行矣晚何言。

金陵客怀 其二

明代 文徵明

青衫潦倒发垂肩,一举明经二十年。老大未忘馀业在,追随刚为后生怜。

槐花十日金陵雨,桂子三秋玉露天。壮志乡心两无着,夜呼儿子话灯前。

马上口占谢诸送客十首 其五

明代 文徵明

解却朝衫别帝州,一竿烟水五湖舟。故人莫作登仙看,老病无能自合休。

柏子潭

明代 文徵明

绝壑溟沉古隧长,飞楼散尽柏苍苍。空山雨露曾沾溉,春水鱼龙已奋扬。

地脉何由关至治,野人犹解说先皇。只应坏碣奎文在,秋草难埋永夜光。

游幻住庵

明代 文徵明

行行西郭两牛鸣,路转桥横得化城。深巷鸟啼山木暗,清溪日暖白烟生。

兴怀往哲悲陈迹,每到空门损世情。坐恋蒲团留不得,碧云回首暮钟声。

洞庭东山诗七首 其三 宿静观楼

明代 文徵明

抱被何缘三宿恋,烧灯一笑两人俱。秋山破梦风生树,夜水明楼月在湖。

尽占物华知地胜,时闻人语觉村孤。不烦诗句追清赏,太史楣间记是阇。

雪后早朝

明代 文徵明

月满长安雪未消,分明银海泻秋涛。光迷万里璚珂乱,势压双龙玉阙高。

曙色渐分鳷鹊观,凝寒犹在鹔鹴袍。负薪亦有号饥者,愿得君王发汉廒。

追送石潭宗伯次归舟喜雨韵

明代 文徵明

宦情牢落澹于秋,归兴萧然一钓舟。雨露难忘天地德,江湖还钓庙廊忧。

古来兴废非人力,君子行藏与道谋。满目青山天万里,烟波浩荡没轻鸥。

登观音阁

明代 文徵明

绀殿彤楼凌紫烟,危栏飞磴抚苍渊。阴崖直下千寻铁,秋水平吞万里天。

身世波涛舟楫外,乾坤胜概酒樽前。解衾恨不中宵住,白鹭洲南月正圆。

致仕出京言怀 其一

明代 文徵明

独骑羸马出枫宸,回首长安万斛尘。白发岂堪供世事,青山自古有閒人。

荒馀三径犹存菊,兴落扁舟不为莼。老得一官常卧病,可能勋业上麒麟。

追和钱舜举山居韵

明代 文徵明

翠深山带屋,绿净水通门。泉石情还重,丘园道自尊。

种莎添野色,留竹护篱根。乐事惟心会,休逢俗子论。

题画 其八

明代 文徵明

木叶惊风丹策策,溪流过雨玉淙淙。晚来添得斜阳好,一片秋光落纸窗。

题忙閒图

明代 文徵明

驱车遵长坂,回马绝飞梁。尘头高十丈,有客行趋跄。

白云带松峤,仰睇郁以苍。中有遗世人,下笑流尘黄。

黄尘与白云,曾不隔流水。心情一以殊,相去各万里。

送赵丽卿 其四

明代 文徵明

清秋北雁尽南征,我独东归计未成。为计金陵文酒伴,年来白发满头生。

阻冰潞河简同行黄太史才伯

明代 文徵明

长河十月朔风悲,零落貂裘不受吹。冰雪峥嵘惊岁晚,江湖寂寞滞归期。

谁怜阮籍穷途泣,自笑穰侯见事迟。忽忆同行黄太史,篝灯何处拥书帷。

九日城西小集

明代 文徵明

村墟霭霭暮烟浮,木叶萧萧水乱流。细雨百年还九日,浮云四海几同游。

樽前病色黄于菊,镜里霜华不待秋。何必茱萸重把看,衰迟都不似前头。

病中怀吴中诸寺七首 其六 宝幢寺寄石窝

明代 文徵明

久客怀归问旧游,双娥精舍屋东头。绝怜近市无尘到,曾是寻僧竟日留。

满地绿阴谁结夏,拥篱黄叶更宜秋。玉泉清冽应无恙,凭仗山厨设茗瓯。

文徵明

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61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