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三游洞序

三游洞序

唐代 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司司马授忠司刺史,微之自通司司马授虢司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讫,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余序而记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司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白居易三游洞序译文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司司马授忠司刺史,微之自通司司马授虢司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讫,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余序而记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司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平定淮西之乱后的第二年冬天,我从江司司马改任忠司刺史,元微之从通司司马改任虢司长史。到了第二年春天,各自奉命到达任所,与弟弟白知退同行。三月十日,三个人相会于夷陵。第二日,微之调转船头送我至下牢关。

白居易三游洞序注释

三游洞:在今湖北宜昌西北,西陵峡口,长江北岸。
平淮西: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宪宗派兵加以平定,元和十二年(817)攻入蔡司(今河南汝南),活捉吴元济。平淮西之明年:即元和十三年(818)。
“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815),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司(今江西九江)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818),从江司司马任上改授忠司(四川忠县)刺史。“刺史”是唐代司的行政长官,“司马”则是司刺史的属吏。
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元和八年(814),元稹出任通司(今四川达县)司马,也在元和十三年(818)改授虢(guó)司长史,虢司即今河南灵宝。“长史”是司刺史属下官吏之长。
又明年春:即元和十四年(819)春天。
祗(zhī)命:遵命。之:往。
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
三月十日:据上文可知,当为元和十四年(819)。参:通“三”。参会:指作者、元稹、白行简三人相会。夷陵:今湖北宜昌。
翌(yì)日:明天,第二天。
反棹(zhào):掉转船头。下牢戍:即下牢关,在宜昌西边。其时元稹出川,已过下牢关;白居易入川,还未过下牢关;因此元稹陪同白居易重返下牢关。
引舟上下:是说彼此牵引着船在下牢关一段江中来回航行。
“因舍”二句:是说下船上岸,步行走入崖岸缺口,去寻找石间泉声。
初见石:开始见到的是石头。
引臂:张开的臂膀。
垂幢(chuáng):下垂的旗帜。
次见泉:接着看到了泉水。
悬练:悬挂的白绢。
不绝线:绵延不断的线。
相与:一起。维舟岩下:把船拴在岩石下面。
芟(shān)芜:割倒杂草。刈(yì)翳(yì):清除障碍。
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
休而复上:休息一会儿再向上攀登。
仰睇(dì)俯察:上下察看。
薄:碰击。
磷磷:通“潾潾”,水清澈的样子。凿凿:石鲜明的样子。
跳珠溅玉:形容泉水溅石,像珍珠洒在玉石上那样跳跃四溅。
未:未时,当今午后一点到三点。戌:戌时,当今晚上七点到九点。讫:至。
去:离开。
俄而:一会儿。
光气含吐:月光忽而被掩盖,忽而露出。
互相明灭:明暗交替。
晶荧(yíng):透明闪光。玲珑:精巧细致。
象生其中:是说在云气月光中出现种种美妙形象。
敏口:巧嘴,指口才敏捷。
名状:用语言形容出来。
“通夕”二句:是说一夜没有睡觉,等到天明即将离开。迨(dài):等到。
“斯境”二句:是说这样的境界美妙极了,世界上还能有几个呢。
“如之何”三句:意谓为什么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却多年来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 “津”,渡口。“繇”,通“由”。津繇,水航经由的渡口。“岁代”,年复一年,谓长久以来。“寂寥(liáo)”:寂寞、冷落。“委置”:抛在一边。
“借此喻彼”三句: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情嘛。“太息”,同“叹息”。
矧(shěn):况且。
两偶于是:两件事(指上文所说“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都在这里实现了。偶:相遇。于是:在这里。
得无述乎:是说怎么能没有文章加以记述呢?
古调诗:即古体诗。二十韵:一韵两句,共四十句。
仍:同“乃”,于是。序:同“叙”,记叙。
目:题目。
峡司: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廞:通“嵌”。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备书:详细地记载。

白居易三游洞序创作背景

公元819年年(元和十四)三月十二日,白居易跟好友元稹、弟弟白行简三人同游西陵峡口北岸岩洞,各赋诗二十韵,书于石壁,洞因名为三游洞。这篇序文就是为此次游览时所作。

白居易三游洞序赏析

第一段写三人相会的情形,着墨不多,而其背景、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关系交代得一清二楚。从“微之反棹送予”这一细节中,则可体会到元、白二人的深挚情谊。用笔简妙,为下文抒写惜别之情预作铺垫。
第二段写三人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所在。临别之际,不忍分手,彼此牵引着船,久久地在江中来回航行,忽闻石间泉声,便下船上岸,步入缺岸寻找。他们一边循声探索,一边观赏景物。石则观其形状之“怪”,像人工着意堆叠和劈削而成;而石钟乳就像张开的臂膀和下垂的旗帜。泉则赏其势态之“奇”,像飞泻,像喷洒,像悬挂的白带,像不断的白线。动静结合,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他们又把船拴在岩石下,割杂革,除障碍,进洞游览。作者突出“险”、“惊”、“幻”三字。“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达四五次之多,攀登艰难,写出洞的险峭、滑溜;水石相击,发出“磷磷凿凿”的巨响,溅出如珠似玉的水花,作者以“惊动耳目”四字,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洞中黄昏,景色奇绝:“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荧玲珑。象生其中。”寥寥几笔,便把洞中光彩变幻的景物如画般地展现,使人目夺神移。这“险”、“惊”、“幻”的景色,描绘得神奇美妙,作者犹有“虽有敏口,不能名状”的遗憾。
末段因景伤情,抒写“怜奇惜别”的感慨,加深了文章的思想内涵。爱景之奇,惜友之别,二者融为一体。三人的对话,“且叹且言”,尤其是作者的慨叹,借此喻彼,含英才被贬之意,意味更为深长。末了,以介绍作序原因、洞名来历及三游洞的具体位置作结,收笔从容自然。
这篇文章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相互映衬、融合、生发,浑然成篇。语言凝炼精粹,晶莹润畅,且善用比喻,善于描摹,生动地写出景物的本质特征,写作技巧是很高超的。

诗人白居易的古诗

自咏

唐代 白居易

须白面微红,醺醺半醉中。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卧疾瘦居士,行歌狂老翁。仍闻好事者,将我画屏风。

泛小(舟仑)二首

唐代 白居易

水一塘,(舟仑)一只。
(舟仑)头漾漾知风起,(舟仑)背萧萧闻雨滴。
醉卧船中欲醒时,忽疑身是江南客。

船缓进,水平流。
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
亚竹乱藤多照岸,如从凤口向湖州。

上香炉峰

唐代 白居易

倚石攀箩歇病身,青筇竹仗白纱巾。他时画出庐山障,便是香炉峰上人。

缭绫

唐代 白居易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与,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值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

唐代 白居易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
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太宗十八举义兵,
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
速在推心置人腹。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
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怨女三千放出宫,
死囚四百来归狱。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
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
以心感人人心归。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岂徒耀神武,
岂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公垂尚书以白马见寄,光洁稳善,以诗谢之

唐代 白居易

翩翩白马称金羁,领缀银花尾曳丝。毛色鲜明人尽爱,
性尾驯善主偏知。免将妾换惭来处,试使奴牵欲上时。
不蹶不惊行步稳,最宜山简醉中骑。

齐云楼晚望偶题十韵兼呈冯侍御周殷二协律

唐代 白居易

潦倒宦情尽,萧条芳岁阑。欲辞南国去,重上北城看。

复叠江山壮,平铺井邑宽。人稠过杨府,坊闹半长安。

插雾峰头没,穿霞日脚残。水光红漾漾,树色绿漫漫。

约略留遗爱,殷勤念旧欢。病抛官职易,老别友朋难。

九月全无热,西风亦未寒。齐云楼北面,半日凭栏干。

病疮

唐代 白居易

门有医来往,庭无客送迎。病销谈笑兴,老足叹嗟声。
鹤伴临池立,人扶下砌行。脚疮春断酒,那得有心情。

天可度-恶诈人也

唐代 白居易

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但见丹诚赤如血,
谁知伪言巧似簧。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
劝君掇蜂君莫掇,使君父子成豺狼。海底鱼兮天上鸟,
高可射兮深可钓。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
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瞋.

春暮寄元九

唐代 白居易

梨花结成实,燕卵花为雏。
时物又若此,道情复何如?
但觉日月促,不嗟年岁徂。
浮生都是梦,老小亦何殊?
唯与故人别,江陵初谪居。
时时一相见,此意未全除。

早冬游王屋自灵都抵阳台上方望天坛偶吟成章寄…李相公

唐代 白居易

霜降山水清,王屋十月时。石泉碧漾漾,岩树红离离。
朝为灵都游,暮有阳台期。飘然世尘外,鸾鹤如可追。
忽念公程尽,复惭身力衰。天坛在天半,欲上心迟迟。
尝闻此游者,隐客与损之。各抱贵仙骨,俱非泥垢姿。
二人相顾言,彼此称男儿。若不为松乔,即须作皋夔。
今果如其语,光彩双葳蕤。一人佩金印,一人翳玉芝。
我来高其事,咏叹偶成诗。为君题石上,欲使故山知。

九老图诗

唐代 白居易

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鹤双归。
当时一鹤犹希有,何况今逢两令威。

一字至七字诗(赋得诗)

唐代 白居易

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春日闲居三首 其二

唐代 白居易

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新林绿阴成,众鸟欣相鸣。

时我林潇洒,适无累与病。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

缅思山梁雉,时哉感孔圣。圣人不得所,慨然叹时命。

我今对鳞羽,取乐成谣咏。得所仍得时,吾生一何幸。

赠元稹

唐代 白居易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秋槿

唐代 白居易

风露飒已冷,天色亦黄昏。中庭有槿花,荣落同一晨。
秋开已寂寞,夕陨何纷纷。正怜少颜色,复叹不逡巡。
感此因念彼,怀哉聊一陈。男儿老富贵,女子晚婚姻。
头白始得志,色衰方事人。后时不获已,安得如青春。

醉后题李、马二妓

唐代 白居易

行摇云髻花钿节,应似霓裳趁管弦。艳动舞裙浑是火,
愁凝歌黛欲生烟。有风纵道能回雪,无水何由忽吐莲。
疑是两般心未决,雨中神女月中仙。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其二

唐代 白居易

翳翳踰月阴,沈沈连日雨。开帘望天色,黄云暗如土。

行潦帘我墉,疾风坏我宇。蓬莠生庭院,泥涂失场圃。

村深绝宾客,窗晦无俦侣。尽日不下床,跳蛙时入户。

出门无所往,入室还独处。不以酒自娱,块然与谁语。

题小桥前新竹招客

唐代 白居易

雁齿小红桥,垂檐低白屋。桥前何所有,苒苒新生竹。
皮开坼褐锦,节露抽青玉。筠翠如可餐,粉霜不忍触。
闲吟声未已,幽玩心难足。管领好风烟,轻欺凡草木。
谁能有月夜,伴我林中宿。为君倾一杯,狂歌竹枝曲。

五凤楼晚望

唐代 白居易

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

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941篇诗文

唐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