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曹义
望入桃源路,移舟暮雨时。依微迷宿鸟,潇洒度行旗。
暝合云林湿,阴连野树滋。武阳民有待,经此暮淹迟。
送人之肇州
奏最才看觐玉京,南还又喜沐恩荣。马嘶官道槐风爽,棹过通津暑瘴晴。
万里瘴云连象郡,一江烟浪接羊城。行旌明到香山下,竹马悬知次第迎。
送医官致仕归金华为邵郎中正赋
悬壶随处著芳名,共说才华过宋清。施药不分贫与富,酬金肯计重和轻。
少年效职勤王事,垂老投簪荷宠荣。明到应知存旧业,烧丹采木学长生。
送桃源尹知县
几年清誉达京畿,又喜还官出禁闱。路指淮南烟树迥,马嘶蓟北晚秋微。
一声秋雁随云渡,半幅征帆带雨飞。遥想桃源重到日,桑麻依旧蔼春晖。
送王公器归乡 其一
载酒沙头送旧游,春归花柳总含愁。新莺也似知人意,啼傍离亭不少休。
送陈主事谟归省分题得任城酒楼
南归衣锦出神州,远过任城旧酒楼。粉堞澹烟迷望眼,青帘落日映行舟。
云连画栋歌声迥,春锁虚窗鸟韵幽。千载谪仙名独在,莫因风月久淹留。
为李进士题竹
湘江梦断路漫漫,露叶烟梢画里看。忆昔短蓬孤泊夜,鹧鸪啼彻雨声寒。
送同年田进士
多君才思冠群英,器宇昂昂属老成。十载鸡窗听夜雨,一朝虎榜掇载名。
归舟载断江南梦,别酒斟残蓟北情。分手官亭休缱绻,拟看重会凤凰城。
中秋病中口号五言十绝遣兴 其三
云净天如洗,冰轮贴汉流。悬知清赏处,光满桂花楼。
挽张中书父
凤池有子擅才名,嬴得褒封荷宠荣。银带乌纱娱暮景,清泉白石遂闲情。
游仙忽断华胥梦,乘醉应骑沧海鲸。遥想牛眠埋玉处,青山落日对新茔。
题幽兰
露叶含曦迥绝尘,花开岩壑殿芳春。书窗读罢清吟处,爱尔幽香自可人。
和秦性初韵二首 其一
簪缨朝罢天初曙,退直归来日未斜。嬴淂一生心自在,愧无才德报皇家。
题时立铭所藏郭天锡墨竹二首 其二
忆昔潇湘夜,蓬窗醉梦惊。月明天似洗,无处著秋声。
送张思安佥宪湖广
封章交荐荷恩荣,共羡才华属老成。蓟阙喜持新宪节,荆湖重振旧威名。
洞庭春到波涛息,衡岳云开瘴疠清。遥想青骢行乐处,几看黄鹤畅吟情。
挽赵郎中妻
宴罢瑶池会,东风醉不醒。兰阶香雨歇,蕙怅碧云扃。
尘镜妆台暗,寒窗机杼停。良人官粉署,淑德为镌铭。
挽吏部洪主事
漠漠愁云结暮阴,清霄惊见少微沉。徵书无复来闽峤,德望空嗟蔼士林。
瘴海月明孤鹤怨,鳌峰霜冷断猿吟。贤郎与我同年客,执绋无由思不禁。
题道士小画二首 其二
琪树含云湿未收,晓来灵鹊立枝头。彊彊不遂群飞去,淂喜应先报羽流。
和高侍讲先生韵五首时宣德七年也 其三
玉堂潇洒静无尘,凤阁龙楼为作邻。晓听漏声花外度,日闻天语耳边新。
从容退直多清暇,故旧相过不厌频。才识丰姿入共仰,明时匡辅好施仁。
梅花扇为双四兄赋
不踏西湖路,于今又几年。清风明月夜,还忆老逋仙。
和高侍讲先生韵五首时宣德七年也 其四
幽居陋巷绝氛尘,相接浑无旧日邻。宦迹似蓬随处转,流光如水逐时新。
雁迷故国音书杳,秋到都门客梦频。自叹离群材识浅,不知何处可依仁。
挽老先生高味道之祖也时因过其家见壁上所题之诗故和其韵
翰墨淋漓色尚鲜,竟骑玄鹤上辽天。别来十载重相迥,读罢题文思惘然。
曹义
(1390—1460)明扬州府仪真人,字敬方。正统中以燕山左卫指挥佥事累功至都督佥事,副巫凯守辽东。凯卒,代为总兵官。数与兀良哈战,进都督同知,累官左都督。在边二十年,谨守边陲,辽人安之。英宗复辟,封丰润伯。 ► 361篇诗文
中秋夜诗乡先生樊浩翁所作时宣德八年秋乡人医者钱宗浩诵于蓟北小 ...
油扇父亲要诗
孝友堂为王评事友人赋
静海夜泊偶成
送同邑孔人材
口占送吴公琰兼寄宗濂等友 其二
送杨仲举先生致仕来朝升侍郎而回
和高侍讲先生韵五首时宣德七年也 其一
梦忆华亭华亭寺名在滇池中书洪益中求
送时阴阳大正归仪真 其二
菜为赵舍赋二首 其一
送刘御史子深之南京
题严昂秀才雪山图
送唐舟御史致仕归广东
元夕应制
送刘归江阴就寄声严大理本斋先生
忆味道二首 其二
中秋病中口号五言十绝遣兴 其十 小竹扇为大八舅援笔赋
送人归乡
送陈节妇魏氏子珏回句曲
送时阴阳大正归仪真 其一
挽涑水令吴文昌
兰二首 其一
口占送吴公琰兼寄宗濂等友 其一
送何县丞任建阳
送段中书归南祭扫
送李令尹考满
送蔡良医孟颐致仕桐川
挽知县姑苏人任遂安
送廉使张宗政之山西
送医官还郑州
送朱御史考绩
寄家因东西南北四韵就寓怀 其二
元夕赐观灯诗
题道士小画二首 其一
桃源暮雨
善继堂为周公弼作
题小扇图示子昭 其二
送杨太守衡之通州
送太守易公之四川
和郑雍言上巳日游庆寿寺诗韵
寄中书洪益中梦菊先生四首 其三
送前王公顺归乡二首 其二
送周大本还江西
和晏铎幕宾咏天鹅韵兼送行
刑部郑亚卿父诞日
椿萱堂为宁波傅光熹赋
春晚图山水为孔员外作
和彭检讨显仁太液晴波韵
一乐堂为宜兴蒋大年赋一时逼去不工
小景四幅为竹鹤友人袁州何太守赋 其四
送医士归田
赋竹
送医人还金华
分题得直沽海势送杨公子
小景四幅为竹鹤友人袁州何太守赋 其一
送赵驿丞归东阳
送牟御史出镇便道给假省亲之四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