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陈琏
春晖堂前春日临,萱花开时雨露深。慈亲喜介百年寿,游子难忘寸草心。
潋滟香醪称寿斝,斓斑綵服衬腰金。传农不但袭絓组,满耳埙篪播好音。
石鼓
异事相传竟莫徵,石鱼曾说见临平。大明一出群阴伏,此鼓从今不复鸣。
望华山遇雨二首 其一
昨日关东来,思与华山遇。如何风雨中,云深不知处。
游韶音洞二首 其二
平生爱明胜,寻幽起辞远。折花度瑶涧,扪萝陟层巘。
目穷数百里,身历千万转。我心本无碍,浮云共舒卷。
留欢竟忘返,不觉归路晚。
龙舌泉
闻昔励布衣,寻龙称地仙。此井渠所发,至今出寒泉。
经李陵台有怀苏武
自徙居延大泽中,上林忽报雁书通。长安京国归心切,落日河梁别意浓。
扶地住多惊皓首,节旄落尽见丹衷。偷生陵律何须数,遗臭流芳迥不同。
江南图为考功杨郎中赋
江南多好山,秀色互辉映。人居近林麓,长年喜幽静。
好鸟鸣嘉树,驯麋卧芳径。偶此披画图,悠然发清兴。
和颍上知县廖谟行营即事四首 其一
督运赴边陲,承恩出禁闱。偶看风絮起,疑是雪花飞。
龙驭升黄道,鸾旌度翠微。六军行奏捷,齐唱凯歌归。
掘甘草
宣德城南风日好,川上原来产甘草。长镵短钁争取之,嚼咽香甘誇国老。
岂期生杂恶草根,草根相类应难分。寸茎入口致身毙,此物谁知能误人。
君不见黄精野葛产同穴,采者还须要精别。
送陈司训仲矩
司训稽勋去,今朝遽别滁。江山新雪后,风物暮冬馀。
祖席频呼酒,行囊只载书。临岐忍分袂,握手重踟躇。
濠田
卤潮渍岸渺无边,叠石埋陂碨礧连。万顷粒山推不去,翻令沧海变桑田。
忠州陆宣公祠
唐家内相数宣公,自信能全报国忠。王佐才名真不忝,经纶事业竟已同。
谗言已中奸臣口,谠论难开帝者聪。古庙荒凉经岁久,萧萧宰木起悲风。
寄成均诸先生二首 其二
昔忝同官居胄监,客情都付笑谈间。校书共照青藜火,待漏曾联玉笋班。
时雨寻常生璧水,祥云咫尺近钟山。别来几度怀清赏,安得诗同数往还。
挽梅岩区以齐先生
蚤年应招觐枫宸,归向山中卧白云。高节能同徐孺子,清名足继杜徵君。
岩梅老去春何在,墓草荒来路莫分。江海诸生情最切,不堪闻讣泪纷纷。
长安杂诗十二首 其七
纵目咸阳原,陵墓高嶙峋。佳气久萧索,秋雨暗荆榛。
重泉閟玉匣,芳草埋石麟。神灵竟何在,倏经千百春。
偶思薛平事,茫昧奚足云。张侯有高识,允矣社稷臣。
青羊宫
青羊宫殿倚璇宵,昔日曾闻绛节朝。灵胜自知钟井络,清高原自隔尘嚣。
火烘丹鼎烹铅汞,花落仙房听凤箫。令尹不来春寂寂,碧桃开遍遇仙桥。
送丁秉章
羡子丰城彦,相逢喜不胜。词华丹穴凤,襟度玉壶冰。
家世人争重,才名众所称。此行宜自奋,莫待鹤书徵。
寄致仕宗人府经历黄子中
使君家住桥亭上,致政归来乐事多。新竹阴连烧药灶,落花香度煮每锅。
吟诗每付门生写,载酒还容好客过。不得相随共谈笑,月明清夜奈愁何。
读史有感八首 其七
晋阳肇唐基,君臣总英哲。学士登瀛洲,庙堂居稷契。
宝历甫三传,阴祸日连结。倘非张狄公,大业在兹绝。
宿州
胜地欣从六月过,藕花无数满城河。扶疏亭下竹何在,会义庭前草已多。
建郡当年号南宿,怀人此日忆东坡。明朝又过符离店,满眼云山翠似螺。
寄定岩僧录
僧录声名重,高风不可攀。久居灵谷寺,只在紫金山。
斋设伊蒲供,朝联玉笋班。平生无俗念,心共白云闲。
陈琏
(1370—1454)明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别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国子监。选为桂林教授。严条约,以身作则。永乐间历许州、扬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严惩。宣德初为南京国子祭酒。正统初任南京礼部侍郎。致仕。在乡逢黄萧养起义,建镇压制御之策。博通经史,以文学知名于时,文词典重,著作最多,词翰清雅。有《罗浮志》、《琴轩集》、《归田稿》等。► 562篇诗文
登苏州府学尊经阁
晓过黄州
大姑山
司业张公厢房前杏花开邀赏二首 其一
平望驿遇陈华驿宰
题浦氏家山图
题雁图四首 其一 飞
古岩书舍为叶仲立赋
送严廷圭廷筠兄弟归吴兴
环翠草堂为毕思诚赋二首 其一
早秋斋居书怀
长安杂诗十二首 其十一
寄徵士尹伯弘
画鹰二首 其一
画鹰二首 其二
至鲁桥留别□□将三首 其一
赠礼部尚书吕公挽诗
寄赵守愚昆仲
正月十九日至北京即事偶成八首 其一
送谷城知县杜思道
寄祝仲山仲韶兄弟
寄用拙彭徵士
和主文晏彦文试院韵
鲫鳉鲭鳜鱼图为王菊堂赋四首 其四
题徽宗蜡觜
青城山歌
送郡守王纶之任
题学录周士谦梅花手卷
夔府
滦河
挽周员外凤岐
过梅关有怀张丞相九龄
长安杂诗十二首 其六
登骊山有感
推篷图为顾御史仲谦赋
正月十九日至北京即事偶成八首 其七
闻笳
会同馆对雪
龙穴洲
送钱正思归省
封太常博士丁公挽诗
华盖观瀑
送姚给事中升湖广参政
山水图为敦生作
访李秋谷祠堂遗址
潇湘烟雨图
何原琏先生哀挽
三月初二发京师
刘立方先生哀挽
骢马图为宪使黄存诚作
十台怀古 其五 戏马台
玉津园怀古
送江公子大潜归临安
孟浩然图为工部郑侍郎辰赋
三骏图
挽熊梅溪
泊飞来寺二首 其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