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陈繗
鹭车南下拥干旌,带得天威重远城。暗地鬼神浑破胆,寒潭草木亦武名。
旁搜武士茅茹拔,遴选文儒藻鉴明。归骑无穷频揽辔,风高瘴海已澄清。
露竹
挺出花柳前,不屈霜露下。谁知个里头,亦有君子者。
别王必辉
北去南来客两都,几多愁苦共尘途。金陵景物追琼岛,璧水春风咏舞雩。
霄汉悬心红日近,楚天回首白云孤。同来未得同归去,忍写离歌入画图。
寓金陵寄家书
乡里人归我未归,家书一纸寄阿谁。砚中滴泪浓磨墨,笔下伤心乱北诗。
梦到北堂惟母接,望穿南极只天知。此书莫向堂前读,灵爽如闻也痛悲。
送友人上京
远携书剑上京华,万里江天一望赊。帆影爽开沧海月,马蹄香衬禁城花。
宦情总付题桥笔,离思宁牵倚玉葭。廊庙早应成伟器,好摅忠力佐皇家。
海南风景
琼台十县与三州,屹立南溟抗百流。水接扶桑先得日,山逢寒露未惊秋。
云横婺母堆双髻,雾散陶公出一头。只道瀛洲登未得,不知身已在瀛洲。
送林省祭还乡
乌纱才见一冠峨,画鹢俄闻两棹歌。淮水北来开冻早,越山南去受歧多。
不须歧路萦新柳,好向家林养旧柯。榱桷栋梁均有用,棆才未必计如何。
榕阴对酌
秋风荡荡树阴阴,暑气浑无半点侵。漫击细鳞和薤煮,转开香酝对花斟。
天垂帘幕云笼树,风递笙歌鸟弄音。此日诸君忧后乐,不妨沉醉共长吟。
送林绣衣还朝
思亲已见还琼海,为国重看上玉京。竭力居家全孝养,许身为国尽忠诚。
马蹄轻渡关山越,帆影光浮海月明。此去遥知膺宠擢,好教九有致澄清。
送会同徐先生待选南还
莫怨秋风归路迟,芙蓉江上未曾知。巨舟正到中流处,美玉方当善价时。
天际风云还有待,海门烟月暂相期。更无声寄唐廷佐,来看先生诵我诗。
冬步梅蹊
直入梅蹊小洞天,玉容惊起晓寒烟。饶他雪白宁居次,占得春魁却在前。
满地暗香浮蜡屐,临风古调弄徽弦。兴来尚忆林和靖,情思飘飘似昔年。
送廷宾先生分教璚台
萍水相逢便眼青,又看离别出都城。北来圣主恩新沐,南去先生道已行。
红落吴江枫叶冷,碧连秦树桂花清。悬知桃李花开处,一道春风直至琼。
初进南雍
宫墙高大羡南雍,何幸来游负笈从。秋水芙蓉齐秀出,春城桃李尽芳浓。
月斜正听堂前鼓,日暮无闻饭后钟。自笑不才逢际遇,朗吟聊破寂寥中。
别南海何昌先生之南陵
同一年来差一月,先生偏让我先生。孤飞未许接鸾翅,共济也曾陪雁行。
璧水夜寒惭铎警,杏坛春暖听琴鸣。前程早晚都前定,何日重看聚德星。
舟中偶书所见
一叶孤舟寄此生,江流谁管重和轻。岸头日日躬腰走,水面时时挂杖行。
出险惟凭帆转力,无风频听棹歌声。为他惆怅船头看,满眼烟波拨不平。
云路春风
云路门头泮沼东,东君到处总春融。咏归曾点行边趣,煖入光庭座上风。
绕阁玲珑扬晓铎,满门桃李蔼芳丛。文衿济济闲来往,万里青云一路通。
永慕
膝下远来哀怨深,九泉恩爱几曾沉。休言眼底都无舜,须信鸟中尚雨参。
露湛雨濡千古泪,天长地久一生心。此身此外更谁慕,思慕亲时何处寻。
海天春晓十首 其九
使节来时岛上春,玉骢嘶晓自行巡。薰风振起炎蒸地,和气嘘回冻馁民。
千里讴歌千载遇,一年光景一时新。天工却也资寅亮,高慕春台在海滨。
奉和都台忧水患诗即次原韵 其二
结发曾期到白头,薄缘何苦早分休。夫妻不共人间老,儿女空遗客里愁。
一枕香魂兰麝古,半生贤行藻蘋秋。伤心怕说伤心事,不觉沾襟有泪流。
题吴氏流芳卷为魏韦作
根本栽培岁月深,君家种德已成林。满堂桥梓增和气,绕砌芝兰弄晓阴。
长养每从方寸地,荣华常奉九霄心。春风莫讶流芳远,根本栽培岁月深。
赴试白鱼入舟
细鳞巨口亦奇哉,跳出龙门第几阶。周武渡江曾作兆,不知今日为谁来。
陈繗
陈繗,琼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进士,翰林院检讨。有《唾馀集》。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八。陈繗诗,以民国二十四年海南书局印《海南丛书》第五集《唾馀集》为底本。► 170篇诗文
挽友二首 其一
悼亡四首 其一
琼台胜览送江右蒋举人还乡 其三
舟次英德观音石山有作
土舍王义官哀挽
哀提学赵先生
琼台胜览送江右蒋举人还乡 其一
都台黄门诸先生寄赠倡和严韵见示敢窃效颦并希呈正二首 其一
和梁大尹重经赤水道中感怀
飞来寺二首 其一
题成趣园池亭
石井潜灵
泮池秋月
杏坛别意
上娄参议二首 其二
赴会试南都美人家三首 其三
上娄参议二首 其一
方池湛月
和教习林先生韵
忆亡妻及孩
过邳州
响水桥
题吴氏义学田 其一
题陈妇程氏贞烈卷
东皋清隐
和梁大尹途中风景 其二
题画凤
琼台胜览送江右蒋举人还乡 其四
次蔡梅轩会后偶成 其二
送友人赴试
送别胡一斋同年还乡 其二
锦衣高户侯石兰
上太守二首 其一
书灯继晷
飞来寺二首 其二
五月江边待客不至
明伦集胜
瞻玉堂
挽甥女死节
海天春晓十首 其十
遇韦大尹
海天春晓十首 其六
夏赏荷池
金陵胜览二首 其一
吴都宪赠两广乡贡举人次韵未揭晓时
送友人还姑苏
和主师周自叙韵二首 其二
和主师周自叙韵二首 其一
送交三首 其一
送交三首 其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