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诫子:玉不琢,不成器-欧阳修

诫子:玉不琢,不成器-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述繁富,在文学、史学、农学、书法、金石学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开创性的突出成就,对宋代乃至后代学术的影响甚巨。他所著《朋党论》《醉翁亭记》等,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

  欧阳修的家训《诲学说》也流传至今,影响广泛。他在《诲学说》中对儿子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意思是说,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则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放弃修炼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欧阳修以此来告诫儿子要经受雕琢磨砺,努力学习,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进而有所作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欧阳修特别重视这句话,他在早年的国子监考试中曾经就以《良玉非琢安得成器》为题,写作了一篇轰动一时的赋文,文中写道“性虽本善,不学则弗至于道;质虽至美,不琢则弗成其饰”,他一生都以此来激励自己和教育子弟。

  欧阳修认为,从个人角度来讲,学习是一种修养,是去除遮蔽,发扬良善本性之道。人如果不终身坚持学习,就可能变坏,危害社会。正如北宋进士袁采对子弟的教育一样,他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学习都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习“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这个认识与欧阳修相同,都认为不读书学习易使人走向堕落。

  


  从社会层面来讲,“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乎学”,学习是改进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宋代初年,浮艳文风风靡一时,贵族文人追求辞藻,讲求声律,统治文坛数十年。随着北宋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政治上和文学上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

  庆历三年,范仲淹等人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十项改革主张,即“庆历新政”。欧阳修除在政治上坚决支持范仲淹的新政外,他还在文学领域大力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虽然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先后失败,但文学革新运动取得了胜利,这其中欧阳修功不可没。

  后来,欧阳修因支持上书谏官为范仲淹鸣不平而被贬至滁州任官。在这段时间,他刻苦砥砺,曾作《赠学者》一篇与学界共勉:“人禀天地气,乃物中最灵。性虽有五常,不学无由明。轮曲揉而就,木直在中绳。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仁义不远躬,勤勤入至诚。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尔曹直勉勉,无以吾言轻。”正是因为有了道德的坚守,学习的不辍,欧阳修在滁州写出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仁宗嘉二年,欧阳修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当时在士子中流行一种“险怪奇涩之风”,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写作这类文章的人,一律不予录取,而对那些平易通达的文章给予肯定和赞赏。苏轼曾说自己的文章“生于草野,不学时文,词语甚朴,无所藻饰”,在这次考试中,他的文章被拔为上等,考中进士。后来,苏轼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读着苏轼的信,“不觉汗出”,感觉自己也该避让这后生三分。他对苏轼奖掖有加,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后来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学巨匠。

  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

  


  欧阳修取得的非凡成就,得益于他一贯坚持的为学之道,也离不开自幼母亲对他的良好家教。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名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

  眼看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是因家贫买不起纸笔,欧阳修的母亲就用池塘边生长的荻草秆当笔,在沙地上教欧阳修练字,这就是后来流传的“画荻教子”的故事。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

  母亲还经常跟欧阳修讲述他父亲生前的事迹,教导他学习父亲做官时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不谋私利,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一垄地。欧阳修的母亲说,他的父亲常在深夜秉烛审读官府文书时发出长叹。母亲问为什么,父亲说:这是个死刑案件,我想办法给犯人找个活路而不得,所以叹息。还说,在审理时尽量为犯人找生路,避免冤案错案的发生。父亲的事迹深深影响了欧阳修,在一生的仕宦经历中,欧阳修一向主张对百姓以宽简治理,不扰动百姓的生产经营。

  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继承了父亲的勤学精神,喜欢研究古学,《宋史》说他“自书契以来,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欧阳修的另一个儿子欧阳棐,博闻强识,善写文章。他十三岁时,看到父亲在写《鸣蝉赋》,站在一边不肯离开,欧阳修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他日能写我这样的文章吗?英宗治平四年,欧阳棐中进士。

  欧阳修去世,欧阳棐代欧阳修写遗表(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死后上奏),神宗读了以为是欧阳修自己所写。欧阳棐做地方官时,宰相曾布的大舅子魏泰到处霸占土地,指名要把一块官邸废址当作无主之地索取。办事官员拿着办好的手续请欧阳棐审批,他坚决不同意。欧阳棐因此被罢官,但他坚持不改,在日后的经历中,也都保持了为民请命、刚直不阿的气节,这与欧阳修的教导有着密切关系。

  


  欧阳修还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晚辈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苏轼、苏辙、曾巩等文人学士,皆出其门。

  苏轼在其编撰的《东坡志林》中曾写道,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说:“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想做好一件事情,都没有捷径,唯有历经百般磨砺、脚踏实地地去学去做。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射生户

宋代 欧阳修

射生户,前日献一豹,
今日献一狼。豹因伤我牛,
狼因食我羊。狼豹诚为害人物,
县官赏之缣五匹。射生户,
持缣归。为人除害固可赏,
贪功趋利尔勿为。弦弓毒矢无妄发,
恐尔不识麒麟儿。

春帖子词二十首·皇后合五首

宋代 欧阳修

御水冰销录,宫梅雪压香。
新年贺交泰,白日渐舒长。

生查子·元夕

宋代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湿 一作:满)

奉寄襄阳张学士兄

宋代 欧阳修

东津渌水南山色,梦寐襄阳二十年。顾我百忧今白首,羡二千骑若登仙。

花开汉女游堤上,人看仙翁拥道边。况有玉钟应不负,夜槽春酒响如泉。

弹琴效贾岛体

宋代 欧阳修

古人不可见,古人琴可弹。
弹为古曲声,如与古人言。
琴声为可听,琴意谁能论。
横琴置床头,当午曝背眠。
梦见一丈夫,严严古衣冠。
登床取之坐,调作南风弦。
一奏风雨来,再鼓变云烟。
鸟兽尽嘤鸣,草木亦滋蕃。
乃知太古时,未远可追还。
方彼梦中乐,心知口难传。
既觉失其人,起坐涕丸澜。

琵琶亭

宋代 欧阳修

乐天曾谪此江边,已叹天涯涕泫然。
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770篇诗文

诗人欧阳修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