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百代文宗韩愈与昌黎的不解之缘......

百代文宗韩愈与昌黎的不解之缘......

  愈,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image

  韩愈晚年任唐朝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韩愈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说了半天!

  大文豪韩愈跟咱有啥关系?

  当然有关系!

  您知道吗?

  他的祖籍可是咱秦皇岛昌黎

  您先别急

  且听小今细细道来

  ......

  韩愈为什么叫韩昌黎?

  韩愈的宗族原本是出于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因昌黎韩氏是望族,因此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时有四位韩姓宰相,即韩瑗、韩弘出自南阳,韩休、韩滉出自昌黎。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虽出生于河南孟州,却是韩睿素之后,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后人辑为《昌黎先生集》。

image

  据有关史料和昌黎县韩家林《韩氏家谱》记载,韩愈祖籍昌黎。

  建于昌黎县碣石山五峰山凭斗峰半山腰平台上的韩文公祠,祭祀的就是韩愈。

  李大钊曾住在韩文公祠附近,在此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峰有个胜境,就在山腹。望海,锦绣,凭斗,飞来,挂月,五个山峰环抱如椅。好事的人,在此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下临深涧,涧中树木丛森。在南可望渤海,碧波万顷,一览无余。

  ——李大钊《五峰游记》

  韩愈的祖籍确定

  据新华社报道: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本高中语文教科书吸收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确定韩愈祖籍为河北省昌黎县韩家营。至此,长期争论不休的韩愈祖籍问题有了定论。

  对于韩愈的祖籍,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认为他是河北昌黎人,另一种认为他是河南孟县人,还有一种认为他是辽宁义县人。

  其实,对韩愈的祖籍史书多有记载。《旧唐书》记载韩愈为昌黎人;明代先后两个版本的《昌黎县志》均视韩愈为“乡贤”,并有韩文公本传。

  几年前,明代和清代两个版本的《韩氏家谱》相继在秦皇岛市昌黎县荒佃庄镇

  韩家营被发现,经过民俗专家和韩氏家族后人的研究,终于正本清源,确定韩愈祖籍为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

image

  韩氏宗亲五峰山韩文公祠祭祖

  2015年7月29日,津冀地区韩氏宗亲会成立一周年纪念活动暨昌黎五峰山韩文公祠祭祀碑揭牌仪式在昌黎县举行,150多位韩氏宗亲到我县五峰山韩文公祠祭祖。

  据津冀地区韩氏宗亲会会长韩清涛介绍,韩姓是我国目前姓氏族谱中传承较为完整的一脉。

  自2004年起,世界韩氏宗亲已经举办了多届世界范围内的“韩氏恳亲会”,津冀地区韩氏宗亲会,是世界韩氏宗亲联谊总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祭拜先祖是韩氏宗亲活动的一个重要议程。

  韩清涛说,昌黎是韩愈公的祖籍,韩氏族人的郡望,从盛唐时期昌黎韩氏族人就兴旺发达,文化底蕴深厚,有挖掘的潜力,有研究的课题,多年来,昌黎政府对韩文公祠的保护也为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宗族传统是我国民族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增加国人的凝聚力有着积极作用。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提倡文以载道,学古文要“师其意不师其辞”,“惟陈言之务去”。他强调语言贵在独创,要为所表达的思想服务,“文从字顺各司职”。

  现存韩愈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著名的篇章有《师说》、《马说》、《柳子厚墓志铭》、《送孟东野序》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轶事典故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绝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古时候,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

  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

  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

  年轻时同孟郊、张籍友善,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

  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而他对那些权豪势要,看作奴仆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顾。

  韩愈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进,留在家中做宾客对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颜悦色毫不在意。

  他总以振兴名声教化、弘扬仁义为己任。帮助内外亲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

  韩愈到任潮州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

  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了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

  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竹竿山”。

  位于韩江北堤的祭鳄台

  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时,当时潮州有一条江,江中有很多吃人的鳄鱼,成为当地一害,许多过江的人都被它们吃了。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遇害了。韩愈忧心忡忡:鳄鱼不除,必定后患无穷。于是韩愈下令准备祭品,决定亲自去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摆好祭品后,对着江水大声喊道:“鳄鱼!鳄鱼!韩某来这里做官,为的是能造福一方百姓。你们却在这里兴风作浪,现在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时间可以宽限到五天,甚至七天。如果七天还不走,绝对严处。”

  从此,潮州再也没有发生过鳄鱼吃人的事情了。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称为“韩埔”,渡口称为“韩渡”,这条大江则被称为“韩江”,而江对面的山被称为“韩山”。

  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韩愈曾与客人共登华山,到达山巅后,发现四周险峻异常,估计没有办法迈步。在惊恐万分的情况写下遗书,发狂大哭。华山所在的华阴县县令想尽办法,才将其救下。

  后来,有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

  后人又于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

  以后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做诗云: “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别赵子(赵子名德,潮州人)

唐代 韩愈

我迁于揭阳,君先揭阳居。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馀。
不谓小郭中,有子可与娱。心平而行高,两通诗与书。
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及我迁宜春,意欲携以俱。
摆头笑且言,我岂不足欤。又奚为于北,往来以纷如。
海中诸山中,幽子颇不无。相期风涛观,已久不可渝。
又尝疑龙虾,果谁雄牙须。蚌蠃鱼鳖虫,瞿瞿以狙狙。
识一已忘十,大同细自殊。欲一穷究之,时岁屡谢除。
今子南且北,岂非亦有图。人心未尝同,不可一理区。
宜各从所务,未用相贤愚。

招杨之罘

唐代 韩愈

柏生两石间,万岁终不大。野马不识人,难以驾车盖。
柏移马平地,马羁入厩中。马思自由悲,柏有伤根容。
伤根柏不死,千丈日以至。马悲罢还乐,振迅矜鞍辔。
之罘南山来,文字得我惊。馆置使读书,日有求归声。
我令之罘归,失得柏与马。之罘别我去,计出柏马下。
我自之罘归,入门思而悲。之罘别我去,能不思我为。
洒扫县中居,引水经竹间。嚣哗所不及,何异山中闲。
前陈百家书,食有肉与鱼。先王遗文章,缀缉实在余。
礼称独学陋,易贵不远复。作诗招之罘,晨夕抱饥渴。

石鼓歌

唐代 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石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处州孔子庙碑附诗

唐代 韩愈

惟此庙学,邺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先师所处,亦窘寒暑。

乃新斯宫,神降其献。讲读有常,不诫用劝。揭揭元哲,有师之尊。

群圣严严,大法以存。像图孔肖,咸在斯堂。以瞻以仪,俾不或忘。

后之君子,无废成美。琢词碑石,以赞攸始。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渚亭

唐代 韩愈

自有人知处,那无步往踪。莫教安四壁,面面看芙蓉。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

唐代 韩愈

一纪尊名正,三时孝养荣。高居朝圣主,厚德载群生。
武帐虚中禁,玄堂掩太平。秋天笳鼓歇,松柏遍山鸣。
威仪备吉凶,文物杂军容。配地行新祭,因山托故封。
凤飞终不返,剑化会相从。无复临长乐,空闻报晓钟。
追攀万国来,警卫百神陪。画翣登秋殿,容衣入夜台。
云随仙驭远,风助圣情哀。只有朝陵日,妆奁一暂开。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