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韩愈写诗给儿子:一个人成才不能靠父母靠背景,要靠...

韩愈写诗给儿子:一个人成才不能靠父母靠背景,要靠...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

  让大诗人李白没想到的是,他和素未谋面、比自己小67岁的韩愈会结下这样一段“缘分”。

  公元757年,李白来到武昌郡,应当地百姓之请,为即将离任的县令韩仲卿撰写“去思颂碑”。所谓“去思颂碑”,是唐代民间特有的褒奖官员的一种方式,由百姓发起,文人代笔,对即将离职的官员赋予赞美、怀念之情的文章。

  看到武昌郡的百姓安居乐业、民风和谐,鲜少为一个人单独作赋的李白写下了《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赞美韩仲卿治下的武昌“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侧目”。

  李白更褒奖了韩家的家风家教,称韩仲卿的母亲钱氏“弘圣善之规”,教导有方,儿子四人皆成才俊。韩少卿“重诺”、韩云卿“文章冠世”、韩绅卿“幼负美誉”。

  但超出李白意料的是,韩家孙辈中出了一个更厉害的人物,他便是韩仲卿之子韩愈。

  幼年孤苦好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妇孺皆知的名言便出自韩愈。从韩愈成长的经历更可理解这话的份量。

  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其父韩仲卿时任秘书郎,三个叔父正如李白所说也各有名望。

  然而韩愈3岁时,韩仲卿便逝世了,他由兄长韩会抚养长大。韩会也是当时名士,很有文学才望,曾任中书起居舍人,但不久因事被贬广东韶州刺史,到任未久不幸病逝于任上。

  此时韩愈才12岁,尚在年幼的他接连遭受家人离世的打击,其中心酸可想而知,但他坚韧不拔,扶着兄长的灵柩,随着大嫂郑氏回到了河阳老家(今河南省孟州市)。

  回到原籍安葬兄长后,因为中原战乱,又不得久住,只好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今安徽宣城),困苦与颠沛在韩愈童年中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

  


  也正因为这一段经历,以及父兄的熏陶,韩愈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他曾自称:“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沉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磨砻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或许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书籍最能给予人慰藉。

  名字典故

  韩愈,名愈,字退之。说来有趣,他的名和字都同年少经历相关。

  


  据说,韩愈快到入学年龄时,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既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来,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 ,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你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再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

  


  不料,韩愈十九岁时离开宣州去长安应试却名落孙山。此后,多次应试仍不中。这时,他的未婚妻卢氏想安慰他,便写了几个字: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一看,想着自己的确缺少谦虚之情,就用这几句赠言中的“退之”给自己起了字。

  25岁时,韩愈终于中进士第。但仕途依然坎坷,三试于吏部又三上宰相书都没有获得任用,于是他先后前往汴州董晋和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贞元十七年(801年),韩愈才通过朝廷铨选,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史料载,韩愈刚为官时,就谈论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或许因为这个原因,他屡遭贬谪,比较典型的就是两次被贬广东。

  


  一次贞元十九年(803年)被贬为广东阳山县令,一次元和十四年(819年)被贬为潮州刺史。

  第二次被贬到广东时,他已经51岁了。那时,韩愈带着随从东出蓝关,此时大雪漫天,连所乘的马也冷得固步不前,回望来时的路,只见蜿蜒曲折的秦山峻岭,哪里还有家的影子?此时韩愈的侄孙韩湘追至蓝关来送行,顿时勾起了韩愈无尽的感慨,写下了名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不过,到达潮州之后,韩愈并没有一味的自怨自艾,而是大干起来。在潮州的八个月间,他兴修水利工程,废除奴婢制度,聘请教师为当地人教习文化,让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潮州走上开化之路。潮州人感念韩愈的恩情,以他的名字命名山水、道路、学校,历经千年,沿用至今。

  “文起八代之衰”

  让后世铭记的还有韩愈等人主导掀起的著名的“古文运动”。

  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鼓励文人积极入世,用毕生所学为百姓谋福。

  


  他率先示范,写的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有“百代之宗”和“文章巨公”之名,苏东坡赞誉他“文起八代之衰”。

  无论是《马说》《师说》还是《进学解》,提及韩愈的文章,中国人总能张口就背出一两句。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802年),当时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篇文章是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在《师说》中,韩愈引用经典“三人行必有我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全新阐释。他为拜师学习这件事打破了贵贱、长少的限制,倡导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为当时的社会注入一股尊师好学的新风。

  


  《进学解》是元和七八年间(812-813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文中,韩愈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即出于此文。

  文中描述的读书方法十分经典: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摘自韩愈《进学解》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即后世所说的“提要钩玄”读书法。按照这种方法,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提纲掣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抓住他的精髓部分,把握文章重点,对文中的细枝末节进行深入地研究。

  


  韩愈吐辞造语之精工在这篇文章中也有深刻体现。我们今天的许多成语“同工异曲”“含英咀华”“佶屈聱牙”“焚膏继晷”等皆直接出于此或在此篇语句中凝练而来。

  教子勤学

  因为自身的成长经历,韩愈对勤奋读书感悟特别深刻,他在写的两首家训诗《示儿》《符读书城南》中反复强调学习要“勤奋”。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

  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摘自韩愈《示儿》

  《示儿》诗中,韩愈向儿子展示了自己从一介寒生变为达官名士的艰苦奋斗之路,希望子孙也能像他一样勤学苦读,从小就不迷失方向,“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

  


  为了使儿子韩昶(小名曰符)专心读书,元和十年秋天,韩愈把他送到城南别墅,并作《符读书城南》一诗进行训示,更加明白地告诫:一个人要成为有用的人才,必须勤奋读书。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摘自韩愈《符读书城南》

  


  广东潮州韩文公祠

  韩愈认为只有勤奋读书才能有才华,一个没有才华的人跟动物没有两样,就好像一个人没有穿衣服一样,所以首先要读书。而且一个人的成长从小到大一开始是没有什么太大差别的,就像一个鱼群队里的两只鱼一样,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但慢慢的,随着时间的迁移,读书与不读书之人差异就很明显,像泾渭一样分明,像龙、猪一样有别。

  金璧虽重宝,废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

  ——摘自韩愈《符读书城南》

  韩愈在诗中还强调做人不能靠父辈、不能靠背景,要靠自己的奋斗。成为君子还是成为小人,全看他们各自努力不努力。君不见,多少宰相、公卿都出生于普通农家啊。所以说,人没有贫贱之分,只有一个区分就是有没有才华、有没有学问,这是最大的区分。对一个人的前途来说,家庭出身和财产贫富都不是决定性因素,黄金璧玉虽是重宝,但难以储藏。学问藏在自己的身上,不管到哪儿都用之有余。

  “勤学改变命运”,道理淳朴而深刻。韩愈家风中这种理念一以贯之、代代相传。在韩家家风家训的影响下,韩愈的一个儿子和五个孙子全都考中进士,其中一个孙子高中状元,他的曾孙韩偓还是晚唐著名的诗人。

  


  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韩愈的家规家训、教育思想依然启迪后人,韩愈的文章更是千古传诵,遗泽百世。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驽骥

唐代 韩愈

驽骀诚龌龊,市者何其稠。力小若易制,鸣微良易酬。
渴饮一斗水,饥食一束刍。嘶鸣当大路,志气若有馀。
骐骥生绝域,自矜无匹俦。牵驱入市门,行者不为留。
借问鸣几何,黄金比嵩丘。借问行几何,咫尺视九州。
饥食玉山禾,渴饮醴泉流。问谁能为御,旷世不可求。
惟昔穆天子,乘之极遐游。王良执其辔,造父挟其輈.
因言天外事,茫惚使人愁。驽骀谓骐骥,饿死余尔羞。
有能必见用,有德必见收。孰云时与命,通塞皆自由。
骐骥不敢言,低徊但垂头。人皆劣骐骥,共以驽骀优。
喟余独兴叹,才命不同谋。寄诗同心子,为我商声讴。

招杨之罘

唐代 韩愈

柏生两石间,万岁终不大。野马不识人,难以驾车盖。
柏移马平地,马羁入厩中。马思自由悲,柏有伤根容。
伤根柏不死,千丈日以至。马悲罢还乐,振迅矜鞍辔。
之罘南山来,文字得我惊。馆置使读书,日有求归声。
我令之罘归,失得柏与马。之罘别我去,计出柏马下。
我自之罘归,入门思而悲。之罘别我去,能不思我为。
洒扫县中居,引水经竹间。嚣哗所不及,何异山中闲。
前陈百家书,食有肉与鱼。先王遗文章,缀缉实在余。
礼称独学陋,易贵不远复。作诗招之罘,晨夕抱饥渴。

张中丞传后叙

唐代 韩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湖

唐代 韩愈

闻说游湖棹,寻常到此回。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游城南十六首。楸树二首

唐代 韩愈

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
谁人与脱青罗帔,看吐高花万万层。
幸自枝条能树立,可烦萝蔓作交加。
傍人不解寻根本,却道新花胜旧花。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愈时在徐籍往谒之辞去作是诗以送)

唐代 韩愈

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尝。舍酒去相语,共分一日光。
念昔未知子,孟君自南方。自矜有所得,言子有文章。
我名属相府,欲往不得行。思之不可见,百端在中肠。
维时月魄死,冬日朝在房。驱驰公事退,闻子适及城。
命车载之至,引坐于中堂。开怀听其说,往往副所望。
孔丘殁已远,仁义路久荒。纷纷百家起,诡怪相披猖。
长老守所闻,后生习为常。少知诚难得,纯粹古已亡。
譬彼植园木,有根易为长。留之不遣去,馆置城西旁。
岁时未云几,浩浩观湖江。众夫指之笑,谓我知不明。
儿童畏雷电,鱼鳖惊夜光。州家举进士,选试缪所当。
驰辞对我策,章句何炜煌。相公朝服立,工席歌鹿鸣。
礼终乐亦阕,相拜送于庭。之子去须臾,赫赫流盛名。
窃喜复窃叹,谅知有所成。人事安可恒,奄忽令我伤。
闻子高第日,正从相公丧。哀情逢吉语,惝恍难为双。
暮宿偃师西,徒展转在床。夜闻汴州乱,绕壁行彷徨。
我时留妻子,仓卒不及将。相见不复期,零落甘所丁。
骄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我所,耳若闻啼声。
中途安得返,一日不可更。俄有东来说,我家免罹殃。
乘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从丧朝至洛,还走不及停。
假道经盟津,出入行涧冈。日西入军门,羸马颠且僵。
主人愿少留,延入陈壶觞。卑贱不敢辞,忽忽心如狂。
饮食岂知味,丝竹徒轰轰。平明脱身去,决若惊凫翔。
黄昏次汜水,欲过无舟航。号呼久乃至,夜济十里黄。
中流上滩潬,沙水不可详。惊波暗合沓,星宿争翻芒。
辕马蹢躅鸣,左右泣仆童。甲午憩时门,临泉窥斗龙。
东南出陈许,陂泽平茫茫。道边草木花,红紫相低昂。
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行行二月暮,乃及徐南疆。
下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夭殇。
仆射南阳公,宅我睢水阳。箧中有馀衣,盎中有馀粮。
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日念子来游,子岂知我情。
别离未为久,辛苦多所经。对食每不饱,共言无倦听。
连延三十日,晨坐达五更。我友二三子,宦游在西京。
东野窥禹穴,李翱观涛江。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
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子又舍我去,我怀焉所穷。
男儿不再壮,百岁如风狂。高爵尚可求,无为守一乡。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