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我注定是个大咖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我注定是个大咖

  相比唐宪宗,唐穆宗对韩愈的喜爱更是可见一斑,回到京城后,短短四年时间内,韩愈如同火箭速度一般的升官,从国子监祭酒到兵部侍郎,再从礼部侍郎到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相当于最高学府校长到国防部副部长,又从文化部副部长升职京城市委书记兼最高检副部长。

  如果不是唐穆宗死的早,在位仅四年,韩愈升职宰相应该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image

  此时的韩愈声望已经到达了顶峰,在被贬之前已经在京城买了房,可供百十口人居住,住宅面积可想而知,如今已经正式进入国家核心权力中心。韩愈在这之前写的一首诗可以表达一下目前的情况:

  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

  不知何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

  我这匹老马怎么能充当宝马良驹呢,做什么事都要谨慎,但即使这样也要昂起头来嘶叫一声的,这里韩愈应该不是不知何故的。

  韩愈的官职越来越大,生活也富足起来,一是工资不断上涨,另外还兼职赚着不少的外快——给达官贵人写墓志铭。

  在唐朝,写墓志铭是个火热的软文市场,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果不能给逝去的祖先供上墓志铭夸耀一番功绩,那简直要把脸丢到姥姥家去了。

image

  一般的写手就算了,可要是墓志铭软文写手在官职+才气+书法+名气都是顶级的,润笔费可想而知。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

  我们在读《祭十二郎文》时,在慨叹这篇文章如此之好外,无不被深深感动,慨叹生命的无常。

  尤其韩愈给别人写墓志铭,偏偏有时会把自己的想法经历或者观点加进去,在《试大理评事王适墓志铭》中,韩愈提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点,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一个劲儿的说自己的文学主张。

image

  但唐朝人偏好这一口,以至于约稿的人都得排期,如果有人快要不行了,一听韩愈还没给自己写好墓志铭,赶紧得跟大夫说:“我觉得我还能再抢救一下!”

  韩愈写墓志铭的特点是来者不拒又充分配合甲方的要求,以至于接稿到手软。现存的韩愈书写的碑志、行状近八十篇,未留存下来的不知多少。

  不但墓志铭写的数量多,并且价格也不菲,韩愈在《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中说,写了《王用碑》后,王用的儿子送给自己一匹宝马和一条玉带作为酬谢;在《谢许受韩弘物状》中说,韩弘给自己五百匹绢作为《平淮西碑》的润笔费。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描写,一车炭千余斤,被拿了半匹红纱一丈绫充当炭钱。一匹布相当于四丈,韩愈的一篇文章价值近一百万斤木炭,简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

image

  所以,刘禹锡说韩愈写墓志铭是“一字之价,辇金如山”。但韩愈说自己最终没有收取这些劳务费。

  虽然价钱贵,但韩愈着实写的好,并且绝不套用一个模式,简直写出了至高境界,让人大赞他“祭文退之独擅”,曾国藩佩服的说,“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

  但是,如此美好的日子并没有过多长时间,公元824年,韩愈在长安去世,享年56岁。

  韩愈成为“百代文宗”并非因他做的官职做的大,恰是因为“古文运动”而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

  “古文运动”距今甚远,很多人可能了解不多,但这绝对是影响了文学、政治、叙事方式,思考方式乃至文化命脉的千古大事。

  “古文运动”简单说就是,中国文章起初是诗歌,白话与文言结合,表达很直接,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后来发展成“赋”,白话文逐渐褪去,到魏晋南北朝时又发展成“骈文”,从“骈”的字义就可以看出,两匹马并排走。

image

  骈文通篇要对偶,一句话要么四个字要么六个字,所以“四六文”是对骈文特别形象的说法。骈文还要讲究用典,讲究声律和辞藻,这一下子就变成了一篇文章都是用对联写成的。

  隋朝的李谔给皇帝上书说骈文是“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写来写去的就是风啊月啊,除了不说人话,不办正经事,其他的都能说到。借用李敖的话说就是,一开始是放狗屁,后来是狗放屁,最后成了放屁狗。

  李谔并且给骈文扣了一顶“文笔日繁,其政日乱”的大帽子,说齐、梁两朝的灭亡是因骈文造成的。可以看出,李谔抨击骈文,但还是用骈文来表达观点。

  虽然不断有人表示要恢复“古文”摒弃骈文,但始终没有形成规模。

  历史的特点就是,每过几百年,就会有牛人横空出世的,韩愈便是那个牛人。

  韩愈不但能提出思想主张,并且还能自己端着冲锋枪上阵,不断的写出千古名篇向骈文宣战,同时又有柳宗元这位大咖的配合,一场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就发起延续了。

  打个比喻,房子不好好盖,不先把要让人住这点实现好,老是搞些花里胡哨的装修是本末倒置了;看一个人不看他是什么样的,老盯着大金链子小手表、脸上涂了几斤胭脂哪行啊。

  韩愈不但复古还会创新,在韩愈的主张下,一大批文人加入进来,但随韩愈柳宗元去世,骈文又有抬头之势,我们看杜牧的《阿房宫赋》和韩愈的《师说》、《马说》完全是两种文风。

  及至宋朝,欧阳修又擎起大旗,这次有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这些巨星的文人配合,最终完成了古文运动。

  由韩愈发端,欧阳修复兴,以后历经朱熹、曾国藩等发扬,古文最终占据了主流叙述。到梁启超加大古文中白话文的分量,乃至吸收外国语法;而后来胡适们大力提倡白话文,古文从此地位与白话文不可同日而语。

  由此可以看出,韩愈绝对是分量十足的划时代人物,因他而影响了中国文学史应该不足为过。

  在所有盛赞韩愈的文章里,苏轼应该是独占鳌头的。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句话满满的崇敬之情。

  韩愈与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文学家所不同的是,除了文章诗词,施政安民外,同时也是一个极其优秀的军事天才。

  在唐代,众多边塞诗人梦想着可以建功立业,可韩愈偏偏就轻松的实现了,简直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唐宪宗时期,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韩愈给皇帝写了一份奏章《论淮西事宜状》,提出几个观点:

  一、“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皇帝您要下定决心才行;

  二、集中优势兵力,不要拉长战线;

  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

  四,各个击破,安抚与打击并重。

  唐宪宗一看,韩愈可以啊,那你就来做总参谋长吧。随后,以宰相裴度为最高统帅,韩愈为行军司马的讨伐藩镇的战争就开始了。中间韩愈又协调宣武节度使韩弘,安抚成德节度使王承宗。

  虽为文人,但军事战略与策略并重,以致后人称赞韩愈“可谓料敌如神,非文人纸上谈兵套语。”

  经此一战,韩愈被提为刑部侍郎,官升至四品。

  韩愈在战争中的惊艳不止于此,另一个高光时刻发生在公元822年,这一次韩愈单刀赴会。

  此前,成德发生叛乱,成德节度使田弘正被下属王庭凑杀死,王庭凑自封为节度使,裴度率军征讨,但战局不顺。

  此时,韩愈已经身为兵部侍郎,去安抚的任务落在了韩愈的身上。韩愈前脚刚走,唐穆宗就后悔了,恐怕韩愈有去无回,派人追上韩愈,让他在成德边境溜达溜达就回来吧。

  “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韩愈大气凛然,在我的生命里从来不知道啥叫退缩。

  王庭凑想给韩愈一个下马威,安排了一群小弟剑拔弩张,可这在韩愈眼里都是浮云,几句话就把小弟们镇住了。

  韩:“安禄山、史思明、吴元济这些叛将的后代都在哪呢啊?”

  小弟们:“好像都死了!”

  韩:“那些归顺朝廷的人,他们的子孙在哪呢啊?”

  小弟:“都当大官了。”

  韩:“你们看着办啊!”

  小弟:“……”

  一场战事至此结束,“勇夺三军之帅”不是白来的。

  都说韩愈是百代文宗,军事天才,但韩愈身上也有有趣的一面。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如果不热爱生活,不是有情趣的人是不会写出这么细滑润泽的诗句的。

  据说韩愈“丰肥善睡”,就是到朋友家做客,也会随时睡一觉。胖胖的韩愈让人忍俊不禁的趣事不少,最著名的莫过登上华山,才发现自己太害怕下不来了,吓得嚎啕大哭,把遗书都写好了,还好当地官员收到求助后,一堆人连抱带扛的总算把韩愈救下山来。

  至今,华山仍留有“韩退之投书处”幽着一小默。

  在群星璀璨的唐朝,与李白、杜甫们不同,韩愈是一个血肉饱满的人,对官场、对生活、对理想充满了深深的欲望,并且毫不掩饰,同时将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结合的如此完美。

  “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我们以刘禹锡的《祭韩吏部文》表达对这位百世师的崇敬之情。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

唐代 韩愈

郡楼乘晓上,尽日不能回。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

感春五首

唐代 韩愈

辛夷高花最先开,青天露坐始此回。
已呼孺人戛鸣瑟,更遣稚子传清杯。
选壮军兴不为用,坐狂朝论无由陪。
如今到死得闲处,还有诗赋歌康哉。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宫门一锁不复启,虽有九陌无尘埃。
策马上桥朝日出,楼阙赤白正崔嵬。
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
春田可耕时已催,王师北讨何当回。
放车载草农事济,战马苦饥谁念哉。
蔡州纳节旧将死,起居谏议联翩来。
朝廷未省有遗策,肯不垂意瓶与罍。
前随杜尹拜表回,笑言溢口何欢咍。
孔丞别我适临汝,风骨峭峻遗尘埃。
音容不接只隔夜,凶讣讵可相寻来。
天公高居鬼神恶,欲保性命诚难哉。
辛夷花房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
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和烟埃。
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
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唐代 韩愈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

晚春二首·其二

唐代 韩愈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镜潭

唐代 韩愈

非铸复非熔,泓澄忽此逢。鱼虾不用避,只是照蛟龙。

赠刘师服

唐代 韩愈

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呀豁落者多,
所存十馀皆兀臲.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
妻儿恐我生怅望,盘中不饤栗与梨。只今年才四十五,
后日悬知渐莽卤。朱颜皓颈讶莫亲,此外诸馀谁更数。
忆昔太公仕进初,口含两齿无赢馀。虞翻十三比岂少,
遂自惋恨形于书。丈夫命存百无害,谁能点检形骸外。
巨缗东钓倘可期,与子共饱鲸鱼脍。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