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年12月2日,京都长安的“早间新闻”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著名的昌黎先生、文章巨公、吏部侍郎韩愈,今天早上六点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本来一个朝廷官员的去世,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韩愈逝世之后,却引来了一些非议。因为他不是正常死亡,而是慢性中毒。
韩愈在晚年时,妻妾成群,生活比较腐化。为了壮阳,他开始服食硫磺。硫磺有毒,为了减缓毒性,韩愈就嘱咐厨师将其研成末喂公鸡,喂足千日后再吃鸡肉。
正史对韩愈的死因避而不谈,但宋朝陶谷的《清异录》中,对此事作了明确记载: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幼年而孤,仕途坎坷公元768年,李白去世后的第六年,唐朝新一代文坛盟主韩愈出世。
韩愈出生后不到两个月,其母就去世了,三岁时父亲也撒手而去。韩愈幼年而孤,便由其兄韩会抚养。
一转眼,韩愈到了上学的年龄,嫂嫂郑氏想为小弟取个美而雅的名字,但翻了半天书本,也没找到一个好名字。韩愈便说:“嫂嫂,我干脆就叫韩愈,愈者,超越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名字了。”
777年,韩会因病去世,九岁的韩愈,与嫂嫂避居江南宣城,尝尽颠沛流离之苦。韩愈的文学天分奇高,七岁时便能“日记千百言”,十三岁时便能出口成章。
787年,韩愈取得乡贡资格后,前往长安参加当年的科举考试,不第。后又落榜两次,直到792年才登进士第。
为了取得通向官场的资格证,韩愈又参加了三次吏部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均无果。他只好给当时的宰相修书两封,但毫无回音。
第三次,韩愈干脆豁出去了,他直接带着信来到宰相府门外,以期碰到宰相后“当面沟通”。然而当他的身影刚出现在相府门口,就被门卫当叫花子撵走了。韩愈不由得悲叹:
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冶长信非罪,侯生或遭骂。怀书出皇都,衔泪渡清灞。——《县斋有怀》
公元801年,韩愈重振精神,第四次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终于得中通过。次年春,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饿殍满地。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他愤而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希望朝廷能够减免灾民的赋税。但他的这封上书,并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自己反遭李实等人谗害,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在过阳山的阳溪时,韩愈伤感地写下:
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如何连晓宇,只是说家乡?——《宿龙宫滩》
协助裴度,平定淮西
814年,淮西地区军政一把手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不等皇帝任命的诏书,就直接走马上任。
上任之后,吴元济切断了江南向朝廷的进贡之路,坐收税赋,还与河北镇州、鄂州等地的军阀勾结,纵兵肆掠,横行不法,反动行径堪比盗贼。
唐宪宗立刻派宰相武元衡调遣九州兵马,欲将吴元济一举拿下。没想到,叛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不但烧毁了唐军的主要粮草基地,还派出刺客,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朝廷重臣裴度。
面对这种形势,京城人心惶惶,投降派的“和谈”之声甚嚣尘上。是战是和,唐宪宗询问宰相裴度的意见,裴度表示愿不顾生死,亲赴前线,力除淮西这个朝廷的心腹大患。
韩愈对唐朝的藩镇割据势力,一贯深恶痛绝,此时韩愈早已奉旨回京,他向唐宪宗进言:
“陛下,叛军虽然嚣张,但是我赫赫大唐,必能将其平定。淮西连着山东河北,若三股叛军合流,后果将不堪设想。社稷之安,中兴之业,在此一举,臣愿请战!”
说完,韩愈将他熬了几个通宵写的《论淮西事宜状》的奏章,向宪宗呈上。宪宗阅毕,大喜。他当即决定:这场平叛之战不但要打,而且要把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吴元济,打得无家可归,落花流水!
公元817年,唐宪宗任命裴度为剿匪“总司令”,任命韩愈为前敌总参谋长(行军司马)。韩愈意气风发,对这场战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旗穿晓日云霞杂,山倚秋空剑戟明。敢请相公平贼后,暂携诸吏上峥嵘。——《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几山下作》
到达淮西后,裴度先巡抚诸军,宣达圣旨,而后立即罢免中使监军,收兵权于将帅。由于裴度军法严肃,号令划一,军中捷报频传。
在战争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韩愈经过多方勘察巡视,了解到吴元济把主要兵力投入到郾城方向,而老巢蔡州的兵力非常弱。因此他向总指挥建议:派发精兵数千,奇袭蔡州!
十月的一个风雪之夜,裴度派李愬率九千精兵,奔袭百余里捣毁了蔡州,将吴元济活捉,叛军群龙无首,很快土崩瓦解。
借着平叛胜利的东风,韩愈又一鼓作气,不费一兵一卒,成功劝降了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使之归顺朝廷,并主动上交了两个州的地盘。
凯旋途中,韩愈给华州刺史张贾写了一份通知,让其作犒军准备。哪知韩愈难抑胜利的喜悦,将这份通知写成了一首政治抒情诗: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谏迎佛骨,被贬潮州
公元819年正月,唐宪宗让太监杜英奇,带三十名宫人去迎接法门寺的佛骨,接回之后先在皇宫中保留三天,然后再送到各个寺院巡回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