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软文大师”韩愈,一篇文章拿了20万“稿费”

“软文大师”韩愈,一篇文章拿了20万“稿费”

  

image


  这个世上的“软文”大王,一定写过不少有影响的“信文”。如果他一辈子只写言过其实、以夸大粉饰为目的的“软文”,这样的“软文”根本没有影响力。而如果他以写道德文章和真实报道著称,那么他的软文就容易流传,并让人相信。

  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文坛领袖韩愈,就是一位既能写好“道德文章”,也能写好“软文”的人。

  韩愈生前,在士林中是一副耿直的儒臣形象,加上文笔动天下,因此他活着的时候,其文字就被士林看重。可以说,对缙绅大夫来说,其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当然,韩愈这样的地位,是靠其才华和品行挣来的。

  有这样的文坛地位和政坛影响,自然有人愿意出重金请韩愈为死去的父母写墓志铭或重大活动纪念文章。

  韩愈那支笔就金贵起来了。

  为了换得韩愈一篇墓志铭,许多大户人家的子弟不惜一掷千金。但对此也多有人非议。因为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人家出了大价钱,那么“广告文案”就得按照人家的意思写,不免在墓志铭中对墓主有违背事实的奉承和吹捧。

  因此在当时就有人嘲讽韩愈靠“谀墓”发财。

  既然是拿钱写的软文,就很难保持公允、中立的态度,所能求者无非是软文的技巧——让人读起来不觉得肉麻,而是被文辞感染。

  韩愈最有名、也是润笔最高的一篇文章是《平淮西碑》,这篇文章不能简单地归为软文之列,但不脱软文的嫌疑。后来引起巨大的争议,几乎酿成一场政治风波。

  

image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大约相当于参谋,征伐以蔡州为中心、割据淮西一带的吴元济。裴度这支部队与叛军相持日久,僵局久久未打破。后来,忠于唐室的随唐邓三州节度使李愬趁着雪夜奇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带回长安斩首,叛乱平定。

  陷入军阀割据之苦的唐王朝好不容易取得了这么一场大胜利,除了论功行赏外,当然要刻碑记功。撰写碑文的重任自然落到了随军征战的韩愈头上。

  韩愈大笔如椽,文章写得故意盎然,气势恢宏。而且充分体现了“政治正确”。文章一开始拍皇帝的马屁,先歌颂开国初期高祖、太宗的英明,然后痛惜到了中期“相臣将臣,文恬武嬉”,造成藩镇割据之势,再笔锋一转,赞美当今皇上(即宪宗)的伟大,以坚定的意志调兵遣将平叛。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突出了裴度的功劳。他转述征战前皇帝对裴度的嘱托和信任。这其实也符合当时的政治规矩,首先裴度是韩愈的顶头上司,他拍了皇帝的马屁后,当然要接着拍老板的马屁;其次宰相代表皇帝出征,其他武将的功劳再大,也不能超过宰相。然后,韩愈一笔带过李愬的功劳:“十月壬申,愬用所得贼将,自文城因天大雪,疾驰百二十里,用夜半到蔡,破其门,取元济以献。”

  这碑文一刻出来,就像炸了马蜂窝。

  李愬本人倒没有公开提出异议,但他的妻子和部将不干了。而另外一家子则十分高兴:韩弘、韩公武是父子俩,都参加这场平叛。碑文中既突出了父亲韩弘“责战益急”,儿子韩公武“合战亦用命”。事后,韩弘父子送给了韩愈500匹绢,后人换算了一下,大约相当于10万斤米,以2元一斤米计算,相当于人民币20万元。

  不知道是事前韩家父子向韩愈请托了,还是因为一笔写不出两个“韩”字,韩愈下笔时故意突出同姓父子的功劳?反正是韩家高兴李家怒。碑文立在蔡州(汝南)城北门外,立好后不久被李愬的部将石忠孝“长绳百尺拽碑倒”。这还不解气,石孝忠又挥锤将倒掉的碑砸断。

  李愬的夫人是唐安公主的女儿,和宪宗是表兄妹,她进宫向皇帝诉说不平。唐宪宗既要安慰表妹,又不能得罪李愬这种拥兵自重的藩镇,于是下令磨去韩愈的碑文,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王室之衰,可见一斑。

  段文昌也是文章高手,但名气远不如韩愈,他的碑文后来很少被传颂。

  韩愈能把最高领导布置的政治任务写成挣钱的“软文”,这本事大多数码字者难以望其项背吧。你想你的“软文”卖个大价钱么?得先学韩愈那样好好写道德文章,混出韩愈那样的名头。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新亭

唐代 韩愈

湖上新亭好,公来日出初。水文浮枕簟,瓦影荫龟鱼。

青青水中蒲二首

唐代 韩愈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刘生诗

唐代 韩愈

生名师命其姓刘,自少轩轾非常俦。弃家如遗来远游,
东走梁宋暨扬州。遂凌大江极东陬,洪涛舂天禹穴幽。
越女一笑三年留,南逾横岭入炎州。青鲸高磨波山江,
怪魅炫曜堆蛟虬。山cd讙噪猩猩游,毒气烁体黄膏流。
问胡不归良有由,美酒倾水炙肥牛。妖歌慢舞烂不收,
倒心回肠为青眸。千金邀顾不可酬,乃独遇之尽绸缪。
瞥然一饷成十秋,昔须未生今白头。五管历遍无贤侯,
回望万里还家羞。阳山穷邑惟猿猴,手持钓竿远相投。
我为罗列陈前修,芟蒿斩蓬利锄耰.天星回环数才周,
文学穰穰囷仓稠。车轻御良马力优,咄哉识路行勿休,
往取将相酬恩雠。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

唐代 韩愈

相公罢论道,聿至活东人。御史坐言事,作吏府中尘。
遂令河南治,今古无俦伦。四海日富庶,道途隘蹄轮。
府西三百里,候馆同鱼鳞。相公谓御史,劳子去自巡。
是时山水秋,光景何鲜新。哀鸿鸣清耳,宿雾褰高旻.
遗我行旅诗,轩轩有风神。譬如黄金盘,照耀荆璞真。
我来亦已幸,事贤友其仁。持竿洛水侧,孤坐屡穷辰。
多才自劳苦,无用只因循。辞免期匪远,行行及山春。

琴曲歌辞。越裳操

唐代 韩愈

雨之施,物以孳。我何意于彼为?自周之先,其艰其勤。
以有疆宇,私我后人。我祖在上,四方在下。
厥临孔威,敢戏以侮。孰荒于门,孰治于田。四海既均,
越裳是臣。

获麟解

唐代 韩愈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