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韩愈:我落榜3次,职场也不顺,还好副业救了我

韩愈:我落榜3次,职场也不顺,还好副业救了我

  


  几个月前,态度君曾经跟大家分享过两篇《论忽悠,我只服苏秦》、《补天,女人更专业》,引起了广大忽悠爱好者的热烈回应。

  近来读者们纷纷私信我为什么最近都不分享大忽悠的文章了?是不是他已经忽悠不动了?

  今天态度君就跟大家分享一篇洛阳忽悠界优秀代表——孙继胜近期的大作。

  这一次他笔下的主人公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从一位高考落榜生,到官场老炮儿,再到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人生境遇,宛若函数曲线般起伏不定,神秘莫测。

  人生苦短,功名不易,且行且珍惜把。

  高考落榜生

  唐贞元四年,也就是公元788年,新年伊始,长安城上空飘起漫天雪花。

  20岁的韩愈跟现在的考生一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焦急地等待进士科举考试成绩放榜。

  依照大唐科举考试制度,进士考试之前,需要先经过县、府两级考试选拔,勤奋好学的韩愈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拿到进士科准考证,年底在长安第一次参加了礼部进士考试,第二年年初,就是发榜的日子。

  决定命运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榜单公布,人群一阵骚动,韩愈挤在里面紧张地从头看到尾,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

  是的,韩愈落榜了。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出身官宦世家。

  3岁父亲病故,韩愈便跟着大哥一家生活,11岁那年,大哥也故去了,韩愈全靠嫂子抚养教育。

  韩愈打小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是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七岁属文,意语天出”,是远近闻名的学霸,兄嫂一直对他寄予厚望,说咱老韩家以后光宗耀祖全指望你了。

  所以,这次意外落榜对韩愈打击很大,回家后垂头丧气,嫂子一看赶紧劝:

  “没事儿没事儿,胜败乃兵家常事,咱复读一年,明年再考。”

  第二年,韩愈再次落榜。

  嫂子说:“没事儿没事儿,好事多磨,事不过三,咱接着复读,来年再考。”

  第三年,韩愈又一次落榜。

  复读生的心理压力有多大你们知道吗?承载着全家人的期望,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连续三次落榜,谁能受得了?

  第四年,韩愈心理崩溃,直接弃考了。

  嫂子一看,这不前功尽弃嘛,苦口婆心开导他:

  “男子汉大丈夫,应当百折不挠,这点挫折都受不了,将来怎么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你看咱村的范老师,考了半辈子,最后还不是中了举人,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在家人的鼓励支持下,韩愈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头悬梁锥刺股,又咬牙复读了一年。

  第五年,也就是公元791年,韩愈终于如愿,以第13名进士及第,这一年,韩愈25岁。

  失意公务员

  中了进士是不是就可以当官了?

  当你个头,都被那些影视剧给骗了我跟你讲,依照大唐《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考中礼部的进士只是取得了从政资格,想当官还要再参加吏部考试,称“铨选”,程序跟考进士差不多,难度一点儿都不比考进士小。

  韩愈毕竟是久经考场,毫不畏惧,发扬考进士精神,不负众望,一鼓作气,又是连续三年落榜。

  “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试于吏部卒无成。”是不是韩愈学习不行啊,你看这一次一次的。

  当时考试没有数理化英语,就是考语文政治历史,吏部考试韩愈选的是博学宏词科,其中,对仗工整,堆砌辞藻的骈文,是韩愈最不喜欢也最不擅长的,所以考得确实不太好。

  但三本录取分数线还是过了的,之所以屡战屡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场外功夫没下够。

  吏部选拔干部,你不能光傻乎乎盯着考试,你得做点考场外的工作,当时叫“干谒”,也就是托人走关系,请达官贵人知名人士,帮忙举荐,该花钱花钱,该打点打点,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对不对。

  韩愈父兄早亡,家又不在长安,无依无靠,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经济上也不富裕,一直以来,在这方面做得都比较差,所以,从考进士开始,就一路坎坷。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长安仕途无望,老家又传来噩耗,抚养自己成人的嫂子去世了,长嫂如母,韩愈悲痛万分,公元795年,心情灰暗的韩愈离开长安,回老家河阳为长嫂守孝。

  一路上,韩愈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回想自己在长安前前后后折腾了近10年,也没混上个一官半职,心中不由泛起阵阵悲凉。

  幕府临时工

  树挪死,人挪活,西京长安不行咱换个地方,去东都洛阳看看有没有什么机会。

  毕竟是进士出身,在文坛又有些名气,很快,韩愈在洛阳幕府谋了个职位,节度使推官,兼秘书省校书郎,从九品下,干部序列中最低一级,而且还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先干着,等有机会再转正那种。

  每天不过是抄抄写写迎来送往的繁杂俗事,又是个临时工,工资待遇低,进步空间小,从小胸怀大志的韩愈对这份工作十分厌倦,干了不到3年就跳槽了。

  


  第二份工作在徐州,跟之前一样,仍是幕府节度使推官,但领导是个文学爱好者,叫张建封,十分欣赏韩愈的文才,所以对韩愈颇为关照,临时工享受正式编制同等待遇。

  可韩愈在他手下干了没多久,又不想干了。

  为啥?因为这地方哪儿都好,就是劳动纪律特别严,“晨入夜归”,准时打卡,不许迟到不许早退,工作时间不许私自外出。

  韩愈最受不了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工作不是看最终结果的吗,一个单位开始抓考勤,就是走下坡路的开始。

  忍无可忍,给领导写了封意见信,《上张仆射书》:“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

  意思是这种规定我可做不到,要逼着我遵守,非得精神病不可。

  张建封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单位还不乱套了?”

  没理会他,带人出去打球了。

  没两天,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又摆到了张建封办公桌上,还是提意见,说张建封不以身作则,上班时间“击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身为领导干部,荒疏政事,玩物丧志。

  “击球”是张建封的业余爱好,类似于现在的打高尔夫,不过是在马上,也属于贵族运动。

  张建封辩解说:“老子击球是为了锻炼身体,把身体练好才能为朝廷做更大的贡献,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好不好。”称韩愈两次上书是“儒生之见”,不予采纳。

  两次上书都没有结果,但韩愈喜欢提意见,经常顶撞领导的名声却由此传开了。

  这样的员工哪个领导会喜欢?

  韩愈在幕府郁郁不得志,眼看与自己同榜中进士的几个人在京城一个个混得风生水起,越发觉得怀才不遇,作《马说》感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太学韩博士

  说到底,还不因为自己是临时工嘛,人微言轻,不受重视,所以,公务员考试还是不能放弃。

  韩愈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结果,又一次落榜,残酷的现实让韩愈几乎萌生了归隐乡间做个农民的打算。

  所谓成功,往往就是在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诞生的。公元801年,韩愈第五次应考,终于通过了吏部的铨选,被朝廷正式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也就是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正7品上,正县级待遇。

  那一年,韩愈34岁,从第一次考进士算起,14年考了9次,终于修成正果。

  所以,一次高考失利算得了什么?

  上任的第一天,韩博士以《成功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只要你自己不放弃》为题,为全校师生做了励志主题演讲,受到热烈欢迎。

  虽然韩愈此前在文坛就已小有名气,但毕竟是民间传播,影响力有限,如今在国子监,也就是过去的太学任教,如鱼得水,自己的思想和才华终于得到发挥和展示,个人名望也与日俱增。

  


  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好,看不起老师, “公卿子孙,耻游太学”,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以至于堂堂国子监竟然生源紧张。

  韩博士对此痛心疾首,写下著名的《师说》,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为此,韩愈以身作则,勇为人师,不管对方年龄大小,地位高低,有问必答,乐此不疲。

  比如写过“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张籍,年龄比韩愈还大,韩愈照样收为弟子,并直言:

  “师不必贤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一生三入国子监任职,并曾担任国子监祭酒,也就是校长,任职期间,韩校长极力倡导尊师重教之风,在他的领导下,困扰国子监多年的招生工作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读书人都以称韩门弟子为荣,可谓桃李满天下。

  因为自己的科举之路历尽坎坷,所以,将心比心,韩愈对后辈总是尽量提携帮助,特别是对那些怀才不遇的寒门子弟,比如李贺,不但极力举荐,还为其仗义执言。

  韩愈崇尚先秦时期的散文,一上任就大力推行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他对时下重形式轻内容,看似华丽,实则空洞意少的骈文颇有微词:全是特么空话套话,一大段读下来,你都不知道他究竟想说啥。

  文如其人,韩愈的文章,直抒胸臆,有一说一,“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不管对象是谁,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动不动就怼人。

  这种直言善谏的性格,使其文章读起来酣畅淋漓,深受读者欢迎,但也为他后来的仕途笼罩了一层凶险的阴影。

  职场老炮风险大

  公元803年,韩愈从国子监博士升任监察御史,上任不久,就赶上长安地区百年不遇的旱灾,粮食几乎绝收,哀鸿遍野,无数百姓被活活饿死,为了活命,不惜卖儿卖女。韩愈曾在诗中描述当时的情景:

  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

  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

  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酬。

  亲逢道边死,伫立久咿嚘。

  朝廷也知道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便下令减免一半的税赋,但地方官京兆尹李实为了个人的所谓政绩,不顾百姓死活,谎报灾情,称“今岁虽旱,而禾苗甚美”,对上亩产万斤的卫星照样放,对下仍全额征税,百姓怨声载道。

  韩愈身为监察御史,眼见民间疾苦,岂能坐视不管,当即给皇帝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直言饥荒的严重程度和人吃人的惨状,以激烈的言辞建议朝廷立刻停止征收税赋,开仓放赈。

  结果,不但得罪了京兆尹李实,皇帝面子上也挂不住了,下面的情况谁不清楚,大家都不吭声,都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盛世,就显你能,你咋不上天呢。

  韩愈的性格,平时也得罪过不少人,有人趁机在旁边煽风点火,结果,韩愈因“诽谤朝政”,被贬出京城,调到连州阳山,也就是现在的广东韶关境内任县令。

  当时的韶关可不比现在,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国家级贫困县,自然条件恶劣,黑社会猖獗。韩愈带着全家从长安到阳山上任,跋山涉水,光路上就走了整整两个月。

  到阳山一看,果然是穷山恶水,韩愈苦不堪言,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在官场上再也不乱说话了。

  


  还好,不久新皇登基,大赦天下,韩愈改任江陵,后来又被调回长安,仍到国子监任职。

  此后,韩愈在官场谨小慎微,不再乱提意见,仕途也因此顺畅起来,历任都官员外郎、河南令、比部郎中、考功郎中、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御史中丞等职,一路升迁,直至51岁,被任命为刑部侍郎,正二品,省部级,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在这个位置上,韩愈爱提意见的老毛病又犯了,这次怼人,差点要了韩愈的性命。

  迎佛骨冒死进谏

  韩愈年轻时就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对社会上礼佛修道之类的事儿,一向嗤之以鼻。

  当时社会上发生了一件事,四川一个叫谢自然的14岁女孩,不知怎么迷上了修道,非要出家修炼,家里人谁也拦不住,只好让她在一个道观修行道术,13年后,姑娘不明不白死在山上了。

  本来这也没什么,但道观和当地信徒都说,姑娘不是死了,而是留下肉身羽化成仙了,走的时候,天呈异象,有五彩祥云如何如何,传得神乎其神,附近的百姓都跑去朝拜,当地政府居然把这件事当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上报给了朝廷。

  韩愈最见不得这个,这都什么呀,这不封建迷信嘛,没文化太可怕,怼!当时就写了一首《谢自然诗》讥讽:

  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奈何不自信,反欲从物迁。

  


  对道教如此,对佛教,韩愈也一直持否定态度。

  当时,社会上佛教盛行,长安附近的法门寺香火旺盛,法门寺塔中供奉有释迦牟尼的一节骨指,称佛骨,寺院每30年打开佛塔一次,取出佛骨,供人朝拜。

  公元819年,又到了这个时刻,唐宪宗想把佛骨迎入宫中,亲自朝拜供养,祈求国泰民安,顺便祈求自己长生不老。

  满朝文武大臣都说皇帝决策英明,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纷纷表示坚决拥护。

  唯有韩愈站出来说:我发对!洋洋洒洒一篇《论佛骨表》当堂呈上。

  文章开篇就说:“伏以佛者,西域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然后,列举黄帝以来的历代君王,都很长寿,那个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汉明帝引进佛教,结果,东汉之后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寿命短,朝代一个比一个灭亡得快,由此得出结论:“佛不足事”,朝拜这玩意儿没用。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一个外国人,跟我们语言不通,对中国国情完全不了解,我们为什么要供奉他?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更何况人早都死了,死尸是污秽不祥之物,摆在宫里供人朝拜,合适吗?

  佛教与儒家教义相违背,依我看,不但不应朝拜,还应销毁佛骨,废除佛法。

  韩愈这篇文章写得有理有据,言辞激烈,毫不留情,可把皇帝给气坏了,特别是这句“事佛渐谨,年代尤促”,你越信佛,死得越早,这不是骂人吗?!当场就要杀了韩愈。

  大臣们赶紧劝:“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意思说老韩虽然说话难听,但也是一片好心,您要是杀了他,以后谁还敢给领导提意见?

  宪宗皇帝气呼呼地说:“愈言我奉佛太过,我尤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

  说我奉佛太过分了我可以接受,但说东汉之后奉佛的皇帝都短命,这话说得太狠了吧!作为一个下属,咋能这么跟领导说话?!

  狂妄至极,罪不可赦。

  皇帝在气头上,谁也劝不住,说啥也要杀了韩愈。

  等第二天冷静下来,也觉得因为这个杀人显得自己心胸狭窄,可不处理他又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从轻发落,将韩愈二次贬出京城,还是分配到全国最边远最贫穷最落后最愚昧啥东西都敢吃的广东,担任潮州刺史。

  锦绣文章日月光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背井离乡,远贬潮州,这篇引发龙颜大怒的《论佛骨表》由此不胫而走,所有看过的人都说:“不服不中,老韩真二蛋,谁都敢怼,啥话都敢往外撂,牛逼!”

  “不平则鸣”,看不惯的事儿就要说,不说出来心里不舒服。“武死战,文死谏”,如果因为这个被杀头,老子认了!

  韩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不论为人还是作文,耿直刚正的风格,都为世人所折服。

  公元824年,韩愈病逝于长安,享年57岁,死后谥号“文”,从祀孔庙,葬于河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孟州,陵园至今保存完好。

  


  韩愈生活的时代,文坛群星闪耀,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元稹、孟郊、贾岛、李贺、张籍、李绅、裴度、皇甫湜等,可谓名家辈出,但韩愈“文章巨公、百代文宗”的历史地位却无人可以撼动。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风靡一时,从者如云,“杜诗韩笔”,成为大唐文坛两个无法逾越的标杆。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实,韩愈为历代所推崇的,又岂止是文章。

  他敢于一次次从头再来的勇气、一次次冒死说真话的勇气,尘世罕见。

  勇敢是勇敢者的通行证。

  正如后世诗作中所评价的:

  “平生胆气尤奇伟,何止文章日月光!”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

唐代 韩愈

汉家旧种明光殿,炎帝还书本草经。岂似满朝承雨露,
共看传赐出青冥。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
食罢自知无所报,空然惭汗仰皇扃。

桃源图

唐代 韩愈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题广昌馆(在随州枣阳县南)

唐代 韩愈

白水龙飞已几春,偶逢遗迹问耕人。
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南阳有近亲。

闲游二首

唐代 韩愈

雨后来更好,绕池遍青青。柳花闲度竹,菱叶故穿萍。
独坐殊未厌,孤斟讵能醒。持竿至日暮,幽咏欲谁听。
兹游苦不数,再到遂经旬。萍盖污池净,藤笼老树新。
林乌鸣讶客,岸竹长遮邻。子云只自守,奚事九衢尘。

游城南十六首。嘲少年

唐代 韩愈

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

山石

唐代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鞿 一作: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