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是宋代迷弟苏轼写给偶像韩愈的碑文选节,对其一生的高度评价。大意是,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正义触犯了皇帝,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
苏轼写给韩愈的碑文,并没有夸大其词。韩愈的一生进可以怼皇帝,退可以劝降叛乱,就连写文作诗,都能影响几个世纪,表现在文学上韩愈与李白杜甫截然不同。李杜在诗歌上是两座高峰,李是浪漫主义的化身,杜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他们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而韩愈,则是交三教九流朋友,行吃喝玩乐,按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接地气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因而他不限于文体、格律,他的散文、墓志铭等,以文为诗,有的表现为人世间的奇事奇态,有的则表现为气势雄伟,想象丰富的幻想主义色彩,有的则描写自然界的奇景奇物的超现实主义之风,可谓无奇不有、千姿百态。这是他的艺术风格,也正是这一成就,使他赢得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地位。
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也对韩愈颇为偏爱,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出现了《师说》中的句子“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六年级上册会学到《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初中也会学到《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68年,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辈世代为官。但不幸的是,他父亲在他3岁时便去世了,只能跟着哥哥嫂嫂生活,但没想到没多久大哥也去世了,只能跟着寡嫂逃难宣州,“就食江南,伶仃孤苦”是韩愈对整个童年的回忆写照。
年少时经历诸多苦难, 但韩愈在读书上十分刻苦,7岁出口成文,13岁便可以作文章。少年怀才,19岁的韩愈看着寡嫂辛苦,于是就想去外面谋得一份差事,接自己的寡嫂去过好日子。韩愈去了山西,本想投奔自己的堂兄,但堂兄和吐蕃谈判时被杀,因此韩愈在长安游历3年,开阔眼界后,也明确了科考的目标,回到宣城准备考试。
但韩愈有学霸的命却没有考霸的运,连续考了三次都名落孙山。幸运的是,怀才之人终究是会遇见伯乐的。第四次进士考试的时候,韩愈就接连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先是遇到了副考官梁肃。梁肃是哥哥韩会多年的好朋友,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先驱,他很喜欢韩愈的文章和文学观,于是就给主考官推荐了韩愈。进入最后的选拔阶段,韩愈又遇到了一个赏识自己的主考官——兵部侍郎陆贽。陆贽将他录取为这一榜的进士。接着再继续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连战三年,然而又是三战三败。在这期间,韩愈还给宰相大人上书三次,也都石沉大海,了无音讯。韩愈顿时有一种怀才不遇之感,于是写下了《马说》来宽慰自己: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韩愈用千里马的遭遇来感慨自己怀才不遇,表达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
经历了万般波折,韩愈才开始了他曲折的职场之路。进入官场,韩愈在任四门学博士时, 发现了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的不良风气。当时的士大夫普遍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也就是和别人交往时,不要把自己放在老师的位置对别人指指点点。所以,社会上都不愿意为人师表,甚至耻于为师。韩愈主张当老师是光荣的有价值的,他也身体力行地招收弟子,亲授学业,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著作《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用《师说》为老师正名,一改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习气,并大力推动古文运动的发展。
除了“耻师”,当时的中唐,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盛。中唐以后,弊端开始凸显出来:寺庙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而且享有免役免税的特权。更长久的影响是:佛教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经济体和佛教行为准则,长此以往中华文明将被宗教化。韩愈以超乎时代的眼光 ,看到了这一点,因此牺牲自己的仕途,主导古文运动 ,怒怼迎佛骨的唐宪宗。在给皇帝上书的《论佛骨表》里直言:根据统计学规律,历史上那些信佛教的皇帝都不得好死……这篇不要命的文章,放在中国哪个朝代都很可能被皇帝当场处死。好在当时的大唐还是开放包容的。所以,韩愈捡回了一条命,被唐宪宗贬到潮州去了。那时候的潮州还是个蛮荒之地。他在潮州,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发展经济,顺便写了篇《祭鳄鱼文》。韩愈颇受百姓爱戴,至今潮州都还有韩文公祠。
在潮州没待多久,新皇帝上任,给韩愈指派了一项难度颇高的新任务。公元822年,镇州兵变,节度使叛乱,眼看就要天下大乱了,新皇帝指派韩愈前去宣慰,劝降叛乱。大臣们都知道这个任务不止难度大,危险系数还高,一不小心可能就回不来了。皇帝下令之后也有些后悔,之前淮西节度使叛乱的时候,朝廷就派颜真卿去平叛,结果不幸被杀,于是派人飞马追回韩愈。但是韩愈说:“止,君之仁;死,臣之义。”意思是说,皇帝让他停止,这是对他的仁爱之心;但是即使送死,也是臣子的道义和责任。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奔向镇州。韩愈到镇州后,深入虎穴,面对叛乱的节度使和军队,他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军心动摇,收复了节度使。韩愈舌战骄兵悍将不辱使命,回朝后转任吏部侍郎。刚刚平息了一场叛乱,皇帝龙颜大悦,调他回京为官。
在文学方面,他早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文豪了。另外,在复兴儒学方面,也卓有建树。韩愈此时事事顺心,春风得意。心情大好的韩愈,就想约自己的好朋友张籍踏青游玩。可张籍对踏青不太感兴趣,一再推辞,于是韩愈做了一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流传千古的咏早春诗,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看完这首诗, 谁不想去踏青呢?此后,韩愈在仕途上愈加平稳,官至吏部侍郎,文学上也声名远扬。
长庆四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与世长辞,死后追封礼部尚书,谥号“文”。韩愈是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作为文学家,他不仅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问世,还积极倡导“古文运动 ”,掀起时代文化新风潮;作为思想家,他一生都尊儒重道,在思想领域遏制了中华文明被宗教化的危险;作为臣子,他上直谏皇帝,下为官利民,打过仗,行过军,深入龙潭虎穴完成过重大军事任务。他的一生都在践行儒家的“仁义”二字,是当之无愧的“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韩愈》试题
1.下列选项中,( )世称“昌黎先生”。
A.司马迁 B.柳宗元 C.韩愈 D.欧阳修
2.下列选项中哪位人物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
A.柳宗元 B.欧阳修 C.苏轼 D.韩愈
3.韩愈用( )的遭遇来自喻自己的怀才不遇,从而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
A.千里马 B.拦路虎
C.地头蛇 D.以上都不对
4.“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是( )写给韩愈的碑文。
A.王安石 B.柳宗元 C.苏轼 D.白居易
5.“ ”是韩愈描写早春景色的诗句。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试题答案解析
1.C
【解析】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故选C。
2.D
【解析】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故选D。
3.A
【解析】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任用人才的“伯乐”。韩愈在《马说》中用千里马的遭遇来控诉自己怀才不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故选A。
4.C
【解析】“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是宋代迷弟苏轼写给偶像韩愈的碑文选节,对其一生的高度评价。大意是,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正义触犯了皇帝,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故选C 。
5.B
【解析】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不过是杜甫的《绝句》。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色。
C和D,都是韩愈写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故选B。